铁血中唐 作者:坏血
第两百四十七章王侯逼宫
何浩然大闹义王府之事,第二天不但整个洛阳城知道,也传到长安。
两方像是在赛马,何浩然和义王府当时就派人快马去长安。何浩然的马始终没人家跑得快,被义王抢先一步,长篇告状的奏折摆在李豫面前。
惹王爷和惹臣子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个王爷有可能牵动数位。他们本就是闲散之人,对前程已经没什么奔头,大家彼此之间常联系,关系十分不错。最重要的是何浩然太显眼了,他这一惹,恐怕迁怒的不是几位王爷的问题。
头有些发晕的李豫,还在想要不要先隐瞒下来,何浩然送来两封奏折。此时两个人的奏折都放在御桌着,李豫还未对百官说出,大殿外来了一大群人。
这群人让他更加头痛,一个皇爷,两个皇叔,在京城的王爷和李姓侯爵,除了他儿子全都到齐。
百官知道此事的人寥寥无几,看着最后上朝的这二十多人,大家心里一惊,知道又发生大事了。不少人都像是诸葛亮,一想就想到何浩然。
何浩然很能挑战他们的神经,能请得动这些高高在上的王侯,怕是除了他没人能办到。果然,身份最老的韩王李庸率先站出来:
“皇上,听说何浩然又做了一件大事,事情太大了,我们不得不出来过问一下。”
“十九皇爷坐下再说,来人,给十九皇爷、十六皇叔和二十一皇叔看坐。”全是数字,本来李豫就有些头痛,差点没叫错出洋相。
其它的王侯没资格享受坐的待遇,三个老资格的脸色,已经让大家猜到不是什么好事,何浩然又闯祸了。
现在的朝堂变了不少,担心他的远多过高兴之人。因为他已经获得那些许多人的认可,能为大唐和他们带来财富。
李庸是个七十岁的老头,整个大唐辈份最大的王爷。保养得不错,并没有普通老头那样衰老。他坐下后没忘正事,质问李豫:
“一个驸马县侯,大闹王爷府不说,还将对方差点气死,这个王爷他还得叫声皇爷爷。我知道何浩然不太注重礼法,但这种已经不是礼法了、是忤逆,他竟敢以下犯上,此事皇上如何处理。”
“啊!”久违的惊呼声再次传出。何浩然去洛阳之事并未隐瞒,朝廷让他去处理医院和商盟之事,本就大家都知道。他的皇爷爷大家更知道,义王李玼。谁都知道他的胆子,没想到再一次挑战大家想像的极限,居然差点气死义王李玼。
一个令许多人不满的声音传来:“韩王,真有此事?”
问话的是元载,其实元载已经知道。义王府派了不少人连夜赶到洛阳,将信送给各王侯,没忘记和他有仇的元载。
李庸不满地看了眼装着不知的元载:“本王还不会那么无聊,拿这些事寻开心。”
李豫的十六皇叔叫李响,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看起来比李庸还显老,说话也有气无力。
“何浩然现在不得了,将洛阳都快翻过来。他第一次去就想立威,立威的对象恐怕他早就寻好。才去义王府,就有两三百个刁民去那里告义王的状。在京城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还无所谓,居然将手伸到东都那边去。还说是奉了皇上口谕。皇上,你怎么不干脆下道圣旨给他,让他将义王府上下抓来不就得了?”
一些品级不大的官员听得心惊胆战,有人以为是皇上要对付义王,也有部分人认为是何浩然拿着鸡毛当令箭。只有少数几个了解何浩然的人才猜准,怕是何浩然在情急之下,编造出皇上的口谕。
这也怪何浩然,这些老王爷谁都怕死,李邈手术成功后,他的名声可谓是惊天动地。不少王爷向他抛出橄榄枝,京城几乎每家王府他都当过坐上客。这些王爷一个个不是求医就是求长寿,他哪有那方面的本事。
他只得说实话,可惜实话不是人人爱听,那是第一次得罪众王侯。第二次是整改太医院,每个王府都有一两个太医,开始大家以为他怕耽搁时间也就忍了,听说他大招太医,亲自指导医术,全都要求自家太医去当他的学生。
因为有些东西不想流出去,众王的要求再次被他拒绝。他自认说的话并不得罪人:
“王爷,王府的太医并不由太医署直接领导,下官不敢擅自作主。有些东西在我大唐从未实施过,其中成功与否还是个问题。就算成功了,那些太医能不能保密也难说。如果真要他们去太医署学也行,将他们的家人交出来,由下官统一安排。并要签下责任状,保证他们没有皇上或下官的同意,不可离开京城。”
当时众王就差点翻脸,自家的太医要由他安排?并且还要用家人作为人质?大家对他可谓是冰冻三尺,所积累的怒气非是一两天。他要不是李豫面前的第一红人,早就不知死了多少次。这次义王事件,让他们终于忍不住,将积累以久的怒气发泄出来。
李豫也知道一些内幕,后来的琉璃出来,这些王爷也没求何浩然,而是直接向他施压。害得他分给宫里和各部的一些琉璃灯,也分些出来先满足众王的府第。
二十一皇叔叫李纯,比李豫要大些,是个身体健硕、大胡齐胸的老者。见李豫还在装聋作哑,不满地说:
“皇上,十六哥的话你可以不回答,皇叔的话不答有些说不过去吧?”
“皇上,皇爷爷现在还趟在病床上,你不能不管啊!”
李琛也来了,因为跑得快,到现在他的屁股和大腿还有些痛。扑通一声跪下。可能扯到痛处,眼泪不用太装,从他眼中滚滚而下。
此时的李豫十分怀念一人,怀念为他带来无尽麻烦之人。他感觉脑袋有些累,一屁股坐在龙椅上:
“此事你们误会浩然了,他去洛阳之前,朕给他说过,如果碰到有什么人告状或是有冤情,不可不理,由他全权负责还百姓一个公道,并非有意针对谁。你们想想,他第一次去洛阳,人生地不熟,怎么可能安排人到义王府去告状?再说他与皇叔也没有恩怨,犯得着这样吗?”
李豫首先将口谕的事兜下来,知道此事非常严重,元载张了张嘴没敢开口。李琛恶补一些消息,对何浩然的事知道不少,哭声说:
“我们也不知道是哪里得罪他了,他来府上时,大伯和我爹亲自到门外迎接。也不知是不是皇爷爷没出去,惹得他不高兴。他自己说是第一次去洛阳,但扬州他到现在也没去过,还不是万里谋划,将马成堂的家人抓住了?”
李琛的话很有道理,也是事实,为舒小红一家平冤已经成为经典,不知道的人不多。众王也不相信他给过何浩然口谕,见他脸不红肉不跳包庇对方,李庸一脸不满:
“口谕的是我们就不说了,为什么他第一天去,第二天就有那么多刁民去义王府告状?连他的行踪也知道得如此清楚?第一天他住在均王府,那些刁民没去均王府闹,这事要是没人安排绝不可能。分明就是有人在针对义王,想致义王于死地。”
百官已经听明白,全都看向李豫,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以为李豫要对付义王。
李豫毕竟是皇上,被他们一番质问早就满肚子怒火,拿起何浩然写的奏折扔给殿值老太监:
“本来朕不想将此奏折公布出来,罢了,既然你们苦苦相逼,这是浩然写的奏折,你念给他们听。”
老太监已经念过何浩然几封信,早就有了免疫力。只是此次事关王爷,他心里有些发抖,缓缓念出:
“儿臣何浩然叩拜父皇:儿臣奉差洛阳,拜别义王府时,府外有两百一十九位刁民状告义王府上下,围观者数千人。此事关系我大唐政务、皇氏声誉,不容轻视。儿臣为朝廷钦差、皇氏之亲不得不管。本想在义王府审理众刁民,怕围观百姓误解,只好将他们带到均王府一一审理,还二十四皇爷一个清白。
其间因怕人误解,与义王府假戏真演。皇爷与几位王叔似知儿臣用心,百般配合。正当儿臣无计可施时,皇爷以假晕相助,助儿臣渡过难关。此情甚深,儿臣心自知。先禀于父皇,此事若有进展,随时奏上。”
老太监的声音越念越小,快念到最后时,心中对何浩然的佩服真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当最后一个字念完,在下面的李琛直接晕死过去。
“快传太医。”
大家都懵了,连众王爷也是如此。他们怀疑是不是真如何浩然所说,对方是一番好意,在众百姓面前演一出戏,随便走个过场。结果被义王府上下误解,将好意变成恶意?
编得实在太高明了,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这世界会有如此不要脸之人,所以他们不怀疑何浩然。
元载实在忍不住,现在他当何浩然是一本书,一本最重要的书,每一页都要看上数遍,对何浩然的性格十分了解,站出来主持公道:
“绝对不是这样的,你们不要被他骗了。要是他有此心,为何不在事后向义王府说明?”
李豫现在杀人的心都有了,元载已经被他彻底打入冷宫。就只差一个机会,元载的相位也就当到头。
善于察言观色的卢杞见状,出列的速度不比元载慢:
“皇上,臣不赞成元相的说法。这种事情的确有人安排,否则那些百姓不会那么快得到消息,去义王府闹事。本身就是个圈套,自会有人在暗中监视。要是事后派人去说明,何将军的努力岂非白费?何将军以为义王府知道他的苦心,所以也没必要去作多余的解释。”
“卢爱卿所言甚是,”李豫再不敢拖延时间:
“皇爷,两位皇叔,此事已经明了,就不用再议,都回去吧!有浩然在那里处理,你们放心,此事一定能圆满解决。”
第两百四十七章王侯逼宫
何浩然大闹义王府之事,第二天不但整个洛阳城知道,也传到长安。
两方像是在赛马,何浩然和义王府当时就派人快马去长安。何浩然的马始终没人家跑得快,被义王抢先一步,长篇告状的奏折摆在李豫面前。
惹王爷和惹臣子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个王爷有可能牵动数位。他们本就是闲散之人,对前程已经没什么奔头,大家彼此之间常联系,关系十分不错。最重要的是何浩然太显眼了,他这一惹,恐怕迁怒的不是几位王爷的问题。
头有些发晕的李豫,还在想要不要先隐瞒下来,何浩然送来两封奏折。此时两个人的奏折都放在御桌着,李豫还未对百官说出,大殿外来了一大群人。
这群人让他更加头痛,一个皇爷,两个皇叔,在京城的王爷和李姓侯爵,除了他儿子全都到齐。
百官知道此事的人寥寥无几,看着最后上朝的这二十多人,大家心里一惊,知道又发生大事了。不少人都像是诸葛亮,一想就想到何浩然。
何浩然很能挑战他们的神经,能请得动这些高高在上的王侯,怕是除了他没人能办到。果然,身份最老的韩王李庸率先站出来:
“皇上,听说何浩然又做了一件大事,事情太大了,我们不得不出来过问一下。”
“十九皇爷坐下再说,来人,给十九皇爷、十六皇叔和二十一皇叔看坐。”全是数字,本来李豫就有些头痛,差点没叫错出洋相。
其它的王侯没资格享受坐的待遇,三个老资格的脸色,已经让大家猜到不是什么好事,何浩然又闯祸了。
现在的朝堂变了不少,担心他的远多过高兴之人。因为他已经获得那些许多人的认可,能为大唐和他们带来财富。
李庸是个七十岁的老头,整个大唐辈份最大的王爷。保养得不错,并没有普通老头那样衰老。他坐下后没忘正事,质问李豫:
“一个驸马县侯,大闹王爷府不说,还将对方差点气死,这个王爷他还得叫声皇爷爷。我知道何浩然不太注重礼法,但这种已经不是礼法了、是忤逆,他竟敢以下犯上,此事皇上如何处理。”
“啊!”久违的惊呼声再次传出。何浩然去洛阳之事并未隐瞒,朝廷让他去处理医院和商盟之事,本就大家都知道。他的皇爷爷大家更知道,义王李玼。谁都知道他的胆子,没想到再一次挑战大家想像的极限,居然差点气死义王李玼。
一个令许多人不满的声音传来:“韩王,真有此事?”
问话的是元载,其实元载已经知道。义王府派了不少人连夜赶到洛阳,将信送给各王侯,没忘记和他有仇的元载。
李庸不满地看了眼装着不知的元载:“本王还不会那么无聊,拿这些事寻开心。”
李豫的十六皇叔叫李响,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看起来比李庸还显老,说话也有气无力。
“何浩然现在不得了,将洛阳都快翻过来。他第一次去就想立威,立威的对象恐怕他早就寻好。才去义王府,就有两三百个刁民去那里告义王的状。在京城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还无所谓,居然将手伸到东都那边去。还说是奉了皇上口谕。皇上,你怎么不干脆下道圣旨给他,让他将义王府上下抓来不就得了?”
一些品级不大的官员听得心惊胆战,有人以为是皇上要对付义王,也有部分人认为是何浩然拿着鸡毛当令箭。只有少数几个了解何浩然的人才猜准,怕是何浩然在情急之下,编造出皇上的口谕。
这也怪何浩然,这些老王爷谁都怕死,李邈手术成功后,他的名声可谓是惊天动地。不少王爷向他抛出橄榄枝,京城几乎每家王府他都当过坐上客。这些王爷一个个不是求医就是求长寿,他哪有那方面的本事。
他只得说实话,可惜实话不是人人爱听,那是第一次得罪众王侯。第二次是整改太医院,每个王府都有一两个太医,开始大家以为他怕耽搁时间也就忍了,听说他大招太医,亲自指导医术,全都要求自家太医去当他的学生。
因为有些东西不想流出去,众王的要求再次被他拒绝。他自认说的话并不得罪人:
“王爷,王府的太医并不由太医署直接领导,下官不敢擅自作主。有些东西在我大唐从未实施过,其中成功与否还是个问题。就算成功了,那些太医能不能保密也难说。如果真要他们去太医署学也行,将他们的家人交出来,由下官统一安排。并要签下责任状,保证他们没有皇上或下官的同意,不可离开京城。”
当时众王就差点翻脸,自家的太医要由他安排?并且还要用家人作为人质?大家对他可谓是冰冻三尺,所积累的怒气非是一两天。他要不是李豫面前的第一红人,早就不知死了多少次。这次义王事件,让他们终于忍不住,将积累以久的怒气发泄出来。
李豫也知道一些内幕,后来的琉璃出来,这些王爷也没求何浩然,而是直接向他施压。害得他分给宫里和各部的一些琉璃灯,也分些出来先满足众王的府第。
二十一皇叔叫李纯,比李豫要大些,是个身体健硕、大胡齐胸的老者。见李豫还在装聋作哑,不满地说:
“皇上,十六哥的话你可以不回答,皇叔的话不答有些说不过去吧?”
“皇上,皇爷爷现在还趟在病床上,你不能不管啊!”
李琛也来了,因为跑得快,到现在他的屁股和大腿还有些痛。扑通一声跪下。可能扯到痛处,眼泪不用太装,从他眼中滚滚而下。
此时的李豫十分怀念一人,怀念为他带来无尽麻烦之人。他感觉脑袋有些累,一屁股坐在龙椅上:
“此事你们误会浩然了,他去洛阳之前,朕给他说过,如果碰到有什么人告状或是有冤情,不可不理,由他全权负责还百姓一个公道,并非有意针对谁。你们想想,他第一次去洛阳,人生地不熟,怎么可能安排人到义王府去告状?再说他与皇叔也没有恩怨,犯得着这样吗?”
李豫首先将口谕的事兜下来,知道此事非常严重,元载张了张嘴没敢开口。李琛恶补一些消息,对何浩然的事知道不少,哭声说:
“我们也不知道是哪里得罪他了,他来府上时,大伯和我爹亲自到门外迎接。也不知是不是皇爷爷没出去,惹得他不高兴。他自己说是第一次去洛阳,但扬州他到现在也没去过,还不是万里谋划,将马成堂的家人抓住了?”
李琛的话很有道理,也是事实,为舒小红一家平冤已经成为经典,不知道的人不多。众王也不相信他给过何浩然口谕,见他脸不红肉不跳包庇对方,李庸一脸不满:
“口谕的是我们就不说了,为什么他第一天去,第二天就有那么多刁民去义王府告状?连他的行踪也知道得如此清楚?第一天他住在均王府,那些刁民没去均王府闹,这事要是没人安排绝不可能。分明就是有人在针对义王,想致义王于死地。”
百官已经听明白,全都看向李豫,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以为李豫要对付义王。
李豫毕竟是皇上,被他们一番质问早就满肚子怒火,拿起何浩然写的奏折扔给殿值老太监:
“本来朕不想将此奏折公布出来,罢了,既然你们苦苦相逼,这是浩然写的奏折,你念给他们听。”
老太监已经念过何浩然几封信,早就有了免疫力。只是此次事关王爷,他心里有些发抖,缓缓念出:
“儿臣何浩然叩拜父皇:儿臣奉差洛阳,拜别义王府时,府外有两百一十九位刁民状告义王府上下,围观者数千人。此事关系我大唐政务、皇氏声誉,不容轻视。儿臣为朝廷钦差、皇氏之亲不得不管。本想在义王府审理众刁民,怕围观百姓误解,只好将他们带到均王府一一审理,还二十四皇爷一个清白。
其间因怕人误解,与义王府假戏真演。皇爷与几位王叔似知儿臣用心,百般配合。正当儿臣无计可施时,皇爷以假晕相助,助儿臣渡过难关。此情甚深,儿臣心自知。先禀于父皇,此事若有进展,随时奏上。”
老太监的声音越念越小,快念到最后时,心中对何浩然的佩服真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当最后一个字念完,在下面的李琛直接晕死过去。
“快传太医。”
大家都懵了,连众王爷也是如此。他们怀疑是不是真如何浩然所说,对方是一番好意,在众百姓面前演一出戏,随便走个过场。结果被义王府上下误解,将好意变成恶意?
编得实在太高明了,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这世界会有如此不要脸之人,所以他们不怀疑何浩然。
元载实在忍不住,现在他当何浩然是一本书,一本最重要的书,每一页都要看上数遍,对何浩然的性格十分了解,站出来主持公道:
“绝对不是这样的,你们不要被他骗了。要是他有此心,为何不在事后向义王府说明?”
李豫现在杀人的心都有了,元载已经被他彻底打入冷宫。就只差一个机会,元载的相位也就当到头。
善于察言观色的卢杞见状,出列的速度不比元载慢:
“皇上,臣不赞成元相的说法。这种事情的确有人安排,否则那些百姓不会那么快得到消息,去义王府闹事。本身就是个圈套,自会有人在暗中监视。要是事后派人去说明,何将军的努力岂非白费?何将军以为义王府知道他的苦心,所以也没必要去作多余的解释。”
“卢爱卿所言甚是,”李豫再不敢拖延时间:
“皇爷,两位皇叔,此事已经明了,就不用再议,都回去吧!有浩然在那里处理,你们放心,此事一定能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