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三国 作者:凤鸣岐山
“明公息怒,如今钟大都督兵败,长安已见空虚,倘若贼军渡河强攻,却恐有失,实不得不防啊。”
见得曹操暴怒若此,陈群登时便稳不住神了,赶忙从旁闪了出来,朗声进谏了一句道。
“嗯……诸公且都说说看,目下之局面当如何应对方好?”长安不仅仅是关中重镇,更是曹军的辎重运转中心,一旦有失,曹军在关中的主力可就全都成了无根之飘萍,后果当真不堪设想,一念及此,曹操也就顾不得发飙了,闷闷地长出了口大气之余,紧着便直
奔了议事的主题。
“明公,长安断不能有失,窃以为当速速回军为宜。”
陈群是彻底被幽州军的强悍战斗力给打怕了的,此际听得曹操有问,几乎是想都不曾细想地便给出了个建议。
“回军?哼,那何人去救潼关,嗯?”曹操何尝不知长安无比紧要,问题是此际曹军主力若是撤回,幽州军无疑便可放心攻打潼关西城,一旦没了潼关西城这么颗掐在幽州军咽喉上的钉子,曹军就算暂时保住了长安,也无法跟财雄势大的幽州
军比拼消耗,真到了后继无力之际,还不是一样要让出长安城么?
“这……似可先密令潼关之军先行突围。”
被曹操这么一冷脸喝问之下,陈群的心不由地便是一虚,呐呐地蠕动了下嘴唇之后,这才给出了个极其不靠谱的建议。
“哼!奉孝、文和,尔二人可有甚见教否?”
这一听陈群这等没经过头脑的屁话,曹操登时便怒了,根本懒得再去理会其,冷哼了一声之后,便即将问题丢给了郭嘉与贾诩。
“明公明鉴,窃以为我军实无须回援长安,徐庶所部于灞桥不过只是虚张声势而已,根本无须在意。”
贾诩的意见与陈群可谓是大相庭径,一开口便给出了个令曹操眼前一亮的判断。
“何以见得?”
能确保长安万全的情况下,曹操自然是不愿回援的,只不过曹操对贾诩的判断明显信心不是太足。“回明公的话,诸羌部落皆未开化之辈,各部落间本就有着重重之矛盾在,实难齐心,虽暂时慑服于马超小儿之淫威,又被公孙小儿许下之重利而惑,然终究难得此辈归心,其早前能助我,将来未尝不能,所需者,无外乎是‘利益’二字罢了,以公孙小儿之能,自不会看不穿此点,如此,其又如何可能着令诸羌部落随征长安,再者,徐庶所部兵少,而诸羌部落军多,长安不能遂下也就罢了,一旦得了长安城,
却恐又太阿倒执之厄,故,某以为公孙小儿定不会让诸羌部落渡过渭河,所谓的陈兵河边,不过只是欲诱我军主力回援罢了。”
贾诩乃是当世有数的智者,看问题的角度明显远高于陈群,更难得的是其极其擅长把控人心,一番分析下来,可谓是完全切中了关键之所在。
“嗯,老夫亦是如此想的,奉孝以为然否?”曹操先前其实并不曾想得如此之深入,只是直觉上认定长安的危险性应该不会太大才对,而今有了贾诩这么番分析,曹操心中当即便笃定了不老少,当然了,事关重大,曹操还是没敢真就按着此思路去部
署全局,略一踌躇之下,还是先行请教了郭嘉一句道。
“文和所言恰是正理。”
郭嘉心中之所想与贾诩的推断并无甚区别,此际他自是不愿多费唇舌去画蛇添足上一番,也就仅仅只是简单地给出了个答复。
“那便好,且就着钟繇谨守长安,多幕精兵,征召民壮,以加强守御,此事姑且先这么定了也罢,尔等还是接着议如何解潼关之围好了。”
这一听郭嘉与贾诩的意见完全一致,曹操心下已是有了底,紧绷着的心弦略略一松之余,紧着又将话题转回到了早前议事的主题上。
“……”曹操这么句话语一出,帐中顿时便陷入了一派死寂之中,此无他,能说的,这么些日子以来,早都说遍了,到了眼下,众文武们根本不知该如何突破公孙明所部的拦截——打又打不赢,机动性又不如幽州
军强,天晓得该如何去救援潼关的。
“怎么,都哑巴了,嗯?”
曹操等了片刻,见众人皆有若木雕泥塑般站着不动,心火顿时便不可遏制地狂涌了起来,脸色一黑,已是不耐至极地喝问了一嗓子。
“明公,某倒是有个主意,只是成功之可能恐只有五成而已。”
曹操怒目圆睁地环视了下众人,视线最终落在了贾诩的身上,一见及此,贾诩自是不好再保持沉默了,这便谨慎地先给出了个判定。
“哦?文和且说来听听好了。”五成的几率虽不算高,可终归比一筹莫展来得强,要知道这大半个月来,曹军强攻也打过了,计谋也自施展了不少,可与幽州军之间的战事还是负多胜少,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曹操早就已是愁坏了
的,而今一听贾诩自言有五成把握,心顿时便是一热,有些个迫不及待地便往下追问了一句道。“明公明鉴,徐庶所部既是欲逼我军回援,那我军不妨便假作回援好了,且于半道设下埋伏,若是公孙小儿敢挥军来追,自可予其重创,如此,趁势挥军东进,自可解得潼关之围,倘若公孙小儿不追,我军
再重回此处也就是了。”
贾诩心下里其实对自个儿所谋划的伏兵之计并不是太看好,只是被曹操所逼,不得不勉强提议罢了,言语间自是明显多有保留。
“唔……也罢,那就姑且一试好了。”
贾诩所献之策能成固然大佳,即便不成,损失也大不到哪去,除了浪费些构筑营垒的资材之外,也就是时间上多花了些,倒是没太多的危险性,一念及此,曹操也就没再多犹豫,紧着便下了个决断。
“明公英明。”见得曹操决断已下,众文武们登时便如火重释一般地暗自松了口大气,自是无人会有甚异议可言……
“明公息怒,如今钟大都督兵败,长安已见空虚,倘若贼军渡河强攻,却恐有失,实不得不防啊。”
见得曹操暴怒若此,陈群登时便稳不住神了,赶忙从旁闪了出来,朗声进谏了一句道。
“嗯……诸公且都说说看,目下之局面当如何应对方好?”长安不仅仅是关中重镇,更是曹军的辎重运转中心,一旦有失,曹军在关中的主力可就全都成了无根之飘萍,后果当真不堪设想,一念及此,曹操也就顾不得发飙了,闷闷地长出了口大气之余,紧着便直
奔了议事的主题。
“明公,长安断不能有失,窃以为当速速回军为宜。”
陈群是彻底被幽州军的强悍战斗力给打怕了的,此际听得曹操有问,几乎是想都不曾细想地便给出了个建议。
“回军?哼,那何人去救潼关,嗯?”曹操何尝不知长安无比紧要,问题是此际曹军主力若是撤回,幽州军无疑便可放心攻打潼关西城,一旦没了潼关西城这么颗掐在幽州军咽喉上的钉子,曹军就算暂时保住了长安,也无法跟财雄势大的幽州
军比拼消耗,真到了后继无力之际,还不是一样要让出长安城么?
“这……似可先密令潼关之军先行突围。”
被曹操这么一冷脸喝问之下,陈群的心不由地便是一虚,呐呐地蠕动了下嘴唇之后,这才给出了个极其不靠谱的建议。
“哼!奉孝、文和,尔二人可有甚见教否?”
这一听陈群这等没经过头脑的屁话,曹操登时便怒了,根本懒得再去理会其,冷哼了一声之后,便即将问题丢给了郭嘉与贾诩。
“明公明鉴,窃以为我军实无须回援长安,徐庶所部于灞桥不过只是虚张声势而已,根本无须在意。”
贾诩的意见与陈群可谓是大相庭径,一开口便给出了个令曹操眼前一亮的判断。
“何以见得?”
能确保长安万全的情况下,曹操自然是不愿回援的,只不过曹操对贾诩的判断明显信心不是太足。“回明公的话,诸羌部落皆未开化之辈,各部落间本就有着重重之矛盾在,实难齐心,虽暂时慑服于马超小儿之淫威,又被公孙小儿许下之重利而惑,然终究难得此辈归心,其早前能助我,将来未尝不能,所需者,无外乎是‘利益’二字罢了,以公孙小儿之能,自不会看不穿此点,如此,其又如何可能着令诸羌部落随征长安,再者,徐庶所部兵少,而诸羌部落军多,长安不能遂下也就罢了,一旦得了长安城,
却恐又太阿倒执之厄,故,某以为公孙小儿定不会让诸羌部落渡过渭河,所谓的陈兵河边,不过只是欲诱我军主力回援罢了。”
贾诩乃是当世有数的智者,看问题的角度明显远高于陈群,更难得的是其极其擅长把控人心,一番分析下来,可谓是完全切中了关键之所在。
“嗯,老夫亦是如此想的,奉孝以为然否?”曹操先前其实并不曾想得如此之深入,只是直觉上认定长安的危险性应该不会太大才对,而今有了贾诩这么番分析,曹操心中当即便笃定了不老少,当然了,事关重大,曹操还是没敢真就按着此思路去部
署全局,略一踌躇之下,还是先行请教了郭嘉一句道。
“文和所言恰是正理。”
郭嘉心中之所想与贾诩的推断并无甚区别,此际他自是不愿多费唇舌去画蛇添足上一番,也就仅仅只是简单地给出了个答复。
“那便好,且就着钟繇谨守长安,多幕精兵,征召民壮,以加强守御,此事姑且先这么定了也罢,尔等还是接着议如何解潼关之围好了。”
这一听郭嘉与贾诩的意见完全一致,曹操心下已是有了底,紧绷着的心弦略略一松之余,紧着又将话题转回到了早前议事的主题上。
“……”曹操这么句话语一出,帐中顿时便陷入了一派死寂之中,此无他,能说的,这么些日子以来,早都说遍了,到了眼下,众文武们根本不知该如何突破公孙明所部的拦截——打又打不赢,机动性又不如幽州
军强,天晓得该如何去救援潼关的。
“怎么,都哑巴了,嗯?”
曹操等了片刻,见众人皆有若木雕泥塑般站着不动,心火顿时便不可遏制地狂涌了起来,脸色一黑,已是不耐至极地喝问了一嗓子。
“明公,某倒是有个主意,只是成功之可能恐只有五成而已。”
曹操怒目圆睁地环视了下众人,视线最终落在了贾诩的身上,一见及此,贾诩自是不好再保持沉默了,这便谨慎地先给出了个判定。
“哦?文和且说来听听好了。”五成的几率虽不算高,可终归比一筹莫展来得强,要知道这大半个月来,曹军强攻也打过了,计谋也自施展了不少,可与幽州军之间的战事还是负多胜少,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曹操早就已是愁坏了
的,而今一听贾诩自言有五成把握,心顿时便是一热,有些个迫不及待地便往下追问了一句道。“明公明鉴,徐庶所部既是欲逼我军回援,那我军不妨便假作回援好了,且于半道设下埋伏,若是公孙小儿敢挥军来追,自可予其重创,如此,趁势挥军东进,自可解得潼关之围,倘若公孙小儿不追,我军
再重回此处也就是了。”
贾诩心下里其实对自个儿所谋划的伏兵之计并不是太看好,只是被曹操所逼,不得不勉强提议罢了,言语间自是明显多有保留。
“唔……也罢,那就姑且一试好了。”
贾诩所献之策能成固然大佳,即便不成,损失也大不到哪去,除了浪费些构筑营垒的资材之外,也就是时间上多花了些,倒是没太多的危险性,一念及此,曹操也就没再多犹豫,紧着便下了个决断。
“明公英明。”见得曹操决断已下,众文武们登时便如火重释一般地暗自松了口大气,自是无人会有甚异议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