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攻略 作者:雪山肥狐
六皇子与穆承浩,自此便正式成为了宁王与恭王。这是大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两个郡王,百官们齐齐欢呼了一阵,对两位王的安排就此提上了议程,这二位少年年纪轻轻便立下大功,总不能得了王位就在府里养着吧,且优秀的勋贵子弟,这个年纪也该办差了。
大臣们七嘴八舌,为皇帝出了不少主意。穆承浩才干出众,穆子越也有意让他办差,但考虑到敬王府的势力,穆子越把穆承浩放到了兵部,当初他准了穆承浩与齐镇宇之女的婚事,致使敬王府与兵部挂上了钩,这回干脆把穆承浩放在兵部,意在把敬王与恭王的势力限制在兵部。
对外,穆子越自有一套说辞,齐尚书既是恭王岳丈,就让他多费点心,领着女婿办差。齐镇宇与穆承浩均无异议,领旨谢恩。
穆子越以为这便完了,齐尚书又问起了宁王,穆子越真的惊悚了,难道宁王耳不能闻,也想入朝为官不成?
齐尚书道:“打仗尚要冒生命危险,在六部办差总不至于比打仗还难。微臣以为,可以让宁王殿下一试。”
看齐镇宇的架势,恨不得要把宁王也一起收了,往后兵部还不得横着走?礼部尚书有些眼红,忍不住道:“打仗终究靠的是武力,宁王殿下师承骁勇将军,一身武艺毋庸置疑,即便听不见也不妨碍他上阵杀敌,但在六部办差,免不了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听不见便无法与人沟通,宁王殿下要如何克服?”
礼部尚书问出了大部分朝臣的困惑,这一点别人看不出来,穆子越倒是清楚。穆承泽会读唇型,每次大殿上都有会手语的内侍伺候,其实根本不需要。穆子越以前看重云曦,还很有几分新鲜之感,觉得这般也与其他健康的皇子差不多了,只是如今宁王的性子让他很不喜,云曦又令他颇为忌惮,穆子越轻易也不想替宁王说话。
齐镇宇如今站了宁王,面对礼部尚书的质问,心里早已有所准备:“尚书大人,您没去过战场,自是不知‘伏尸百万,血流千里’是何等震撼的景象。宁王殿下生死都经历过了,只是与人谈个话又有何难?六部中人人都会写字,若实在找不出会手语之人,与宁王殿下写几个字也不是不行,且诸位大人都看到了,宁王殿下几次上朝,可有因听不见耽误正事?”
齐镇宇所言有理,礼部尚书反驳无能。穆承泽每次上朝皆对答如流,称得上反应敏捷,若是不看旁边打手语的内侍,还真叫人以为他是健全之人,群臣再无异议,宁王能上得了战场打仗,实在不能因耳不能闻就把他排除在朝堂之外了。
有了战功的确不一样,穆子越一看朝臣一边倒的架势,心知宁王势必要入朝了,他只能接下去考虑宁王的安排。宁王与恭王关系不错,穆子越也想把他塞进兵部,但一下子丢给齐镇宇两个王,意图太明显了些。
除此以外的其他五部,礼部与吏部有三皇子留下的人,穆子越原想留给穆承沛,若是把宁王塞进去,他实在有些膈应,而四皇子已在工部了,那就只剩下户部和刑部。户部与礼部吏部一样,易出政绩,刑部却不然。再一看户部与刑部两位尚书,一位跃跃欲试,一位甚是淡然,穆子越有了主意,道:“既如此,宁王便去刑部吧。”
记得刑部尚书储亮也是个爱死嗑的,穆承泽既有这份野心,受一受责难也是应该。
宁王便随储亮到了刑部办事之处。储亮性子冷,与宁王是差不多的脾性,两人连句客套都直接省了。
储亮开门见山道:“宁王殿下可熟律法?”
穆承泽理所当然摇头。储亮便丢过来几部关于律法的典籍,穆承泽只得开始在刑部埋头读书。
按云曦与敬王的打算,宁王最差便是被安排到刑部,刑部负责地方案件的复核以及审判皇城要案,与大理寺一样易得罪人,不如其他几部风光,那些积年的悬案疑案,刑部的人反反复复啃了多少年,加个没有任何断案经验的宁王,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穆子越此举,就是在刻意打压穆承泽。
云曦此时已很少上朝,得知后拍了拍穆承泽的肩膀,安慰他道:“其实在何处都是一样的。各部皆有所长,叫你办差,是让你熟悉六部的运作,上位者重要的是决断,而非一技之长,否则要大臣何用?”
能尽快出政绩固然体面,也能加快夺位的速度,不过稍慢一些也没什么,云曦自己还是希望阿泽脚踏实地,真正能有所得。
穆承泽笑道:“原来如此。”
说完了大道理,云曦凑过来关切地道:“阿泽,储大人有没有为难你?若有的话,你不好与他说,我与舅舅来想法子。”
储亮一向独来独往,谁的面子都不卖,这位尚书并不好争取,但让他维持中立却不很难。云曦只担心同样都有些冷的宁王会不会与刑部尚书起冲突。
穆承泽温声道:“他叫我细读律法。本来有些枯燥,听表哥一说,我觉得好了许多。”
云曦怀疑地道:“真的?”
“真的。”穆承泽点了点头。
77、小虎
宁王已开府,也在刑部办差了,穆子越觉得宁王府没个王妃不大像话,开始盘算为宁王指婚。其实哪怕给六皇子封了王,穆子越也没怎么在意过宁王府有没有女眷,只是太后明确表露出对六皇子的看重,被太后教导了一顿的穆子越心有不甘,便想法子回击太后。
穆子越记得太后曾提过,六皇子的婚事由她做主,六皇子如今已是宁王,王妃不能少了,他先一步把人找好,也出于一片孝心,免得太后太过劳累。
穆子越把正一品以上的官员通通召到御前,亲自打听起他们家中的情况,比如有几位嫡女,嫡女们是否已经婚配。官员们受宠若惊,想想最近的册封大典,哪能明白不过来,这次册封的两位郡王,恭王已成亲了,宁王还未婚配,大臣们的心思都活了起来。
想想宁王虽耳不能闻,但却是诸位皇子中第一个封王的,这可是正经的郡王,往后十有八九还能再进一步!且宁王少年英武,琅琊一战生擒萧天佑,这模样气势,比起其他皇子来分毫不差,甚至不少人觉得,与脸上一道疤始终好不了经常还要抹个粉才能见人的七皇子比,明显宁王殿下要顺眼得多。
穆承泽已今非昔比,穆子越只略透了一点口风,不少官员当场便抢着表示家中有女适龄,穆子越命人整理了一份名单出来,送去了寿康宫给太后过目。
太后默默瞥了一眼名单,脸上并无半分不悦。早几十年,她也是先帝后宫呼风唤雨的人物,皇帝这点手段还真入不了她的眼。想不到低调了这些年,皇帝竟送了这样一份乐子过来,当然不能叫他失望了,太后柳眉微挑,只命心腹宫人将名单上的女眷们全都请到寿康宫喝茶。
穆子越无非是想看太后气急败坏,谁知那名单才送到寿康宫一日,那些未婚配的嫡女们通通都变成了已定亲,性急一些的,连良辰吉日都安排好了。原来太后一派慈祥地把这些人家的主母叫进宫,告诉她们皇上体恤臣子,特请她为未婚的女眷们安排婚事。太后曾浸淫后宫权谋多年,牵几道红线简直小菜一碟。女眷们起初听闻宁王选妃乃是谣传,难免有些失望,但太后亲自赐婚可比皇帝赐婚还难得,太后眼光极好,几门亲事指下来皆是男才女貌甚是般配,女眷们心满意足,纷纷磕头致谢。
太后命人给皇帝传回消息,道是替他施恩不必言谢。穆子越当即遥指着寿康宫的方向说不出话来,太后一口气给所有未婚适龄的小姐都做了媒,他要再上哪儿找人去给宁王指婚?
皇帝忙于与太后斗法,却被太后直接打脸。穆承泽这边,每日没事人一样地去刑部办差,储亮除了第一日令他熟读律法,后来再未过问他半句,穆承泽也不着急,暗中留意刑部的办事章程,如有不明白便记下来,回去与云曦一起琢磨。
近来刑部遇上了一件相当棘手的案子。两名女子各执一词,争抢一个一岁不到的孩子。那孩子还不会说话,两名女子都坚持自己是孩子生母,对方才是养母,她们有各自的人证物证,彼此又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妹,就算与婴儿滴血认亲也分不出来,饶是刑部办案多年的官员都没想出好法子,往上一路报到了储亮那里。
储亮皱眉思索片刻,心里已有打算。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暗中盯着宁王,据他观察,宁王性子坚韧,不骄不躁,是做事的料子,他想趁机试一试宁王,于是特意转向穆承泽道:“宁王殿下可有看法?”
穆承泽道:“把孩子放在那两个女子之间,饿时找谁,谁便是养母。”
六皇子与穆承浩,自此便正式成为了宁王与恭王。这是大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两个郡王,百官们齐齐欢呼了一阵,对两位王的安排就此提上了议程,这二位少年年纪轻轻便立下大功,总不能得了王位就在府里养着吧,且优秀的勋贵子弟,这个年纪也该办差了。
大臣们七嘴八舌,为皇帝出了不少主意。穆承浩才干出众,穆子越也有意让他办差,但考虑到敬王府的势力,穆子越把穆承浩放到了兵部,当初他准了穆承浩与齐镇宇之女的婚事,致使敬王府与兵部挂上了钩,这回干脆把穆承浩放在兵部,意在把敬王与恭王的势力限制在兵部。
对外,穆子越自有一套说辞,齐尚书既是恭王岳丈,就让他多费点心,领着女婿办差。齐镇宇与穆承浩均无异议,领旨谢恩。
穆子越以为这便完了,齐尚书又问起了宁王,穆子越真的惊悚了,难道宁王耳不能闻,也想入朝为官不成?
齐尚书道:“打仗尚要冒生命危险,在六部办差总不至于比打仗还难。微臣以为,可以让宁王殿下一试。”
看齐镇宇的架势,恨不得要把宁王也一起收了,往后兵部还不得横着走?礼部尚书有些眼红,忍不住道:“打仗终究靠的是武力,宁王殿下师承骁勇将军,一身武艺毋庸置疑,即便听不见也不妨碍他上阵杀敌,但在六部办差,免不了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听不见便无法与人沟通,宁王殿下要如何克服?”
礼部尚书问出了大部分朝臣的困惑,这一点别人看不出来,穆子越倒是清楚。穆承泽会读唇型,每次大殿上都有会手语的内侍伺候,其实根本不需要。穆子越以前看重云曦,还很有几分新鲜之感,觉得这般也与其他健康的皇子差不多了,只是如今宁王的性子让他很不喜,云曦又令他颇为忌惮,穆子越轻易也不想替宁王说话。
齐镇宇如今站了宁王,面对礼部尚书的质问,心里早已有所准备:“尚书大人,您没去过战场,自是不知‘伏尸百万,血流千里’是何等震撼的景象。宁王殿下生死都经历过了,只是与人谈个话又有何难?六部中人人都会写字,若实在找不出会手语之人,与宁王殿下写几个字也不是不行,且诸位大人都看到了,宁王殿下几次上朝,可有因听不见耽误正事?”
齐镇宇所言有理,礼部尚书反驳无能。穆承泽每次上朝皆对答如流,称得上反应敏捷,若是不看旁边打手语的内侍,还真叫人以为他是健全之人,群臣再无异议,宁王能上得了战场打仗,实在不能因耳不能闻就把他排除在朝堂之外了。
有了战功的确不一样,穆子越一看朝臣一边倒的架势,心知宁王势必要入朝了,他只能接下去考虑宁王的安排。宁王与恭王关系不错,穆子越也想把他塞进兵部,但一下子丢给齐镇宇两个王,意图太明显了些。
除此以外的其他五部,礼部与吏部有三皇子留下的人,穆子越原想留给穆承沛,若是把宁王塞进去,他实在有些膈应,而四皇子已在工部了,那就只剩下户部和刑部。户部与礼部吏部一样,易出政绩,刑部却不然。再一看户部与刑部两位尚书,一位跃跃欲试,一位甚是淡然,穆子越有了主意,道:“既如此,宁王便去刑部吧。”
记得刑部尚书储亮也是个爱死嗑的,穆承泽既有这份野心,受一受责难也是应该。
宁王便随储亮到了刑部办事之处。储亮性子冷,与宁王是差不多的脾性,两人连句客套都直接省了。
储亮开门见山道:“宁王殿下可熟律法?”
穆承泽理所当然摇头。储亮便丢过来几部关于律法的典籍,穆承泽只得开始在刑部埋头读书。
按云曦与敬王的打算,宁王最差便是被安排到刑部,刑部负责地方案件的复核以及审判皇城要案,与大理寺一样易得罪人,不如其他几部风光,那些积年的悬案疑案,刑部的人反反复复啃了多少年,加个没有任何断案经验的宁王,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穆子越此举,就是在刻意打压穆承泽。
云曦此时已很少上朝,得知后拍了拍穆承泽的肩膀,安慰他道:“其实在何处都是一样的。各部皆有所长,叫你办差,是让你熟悉六部的运作,上位者重要的是决断,而非一技之长,否则要大臣何用?”
能尽快出政绩固然体面,也能加快夺位的速度,不过稍慢一些也没什么,云曦自己还是希望阿泽脚踏实地,真正能有所得。
穆承泽笑道:“原来如此。”
说完了大道理,云曦凑过来关切地道:“阿泽,储大人有没有为难你?若有的话,你不好与他说,我与舅舅来想法子。”
储亮一向独来独往,谁的面子都不卖,这位尚书并不好争取,但让他维持中立却不很难。云曦只担心同样都有些冷的宁王会不会与刑部尚书起冲突。
穆承泽温声道:“他叫我细读律法。本来有些枯燥,听表哥一说,我觉得好了许多。”
云曦怀疑地道:“真的?”
“真的。”穆承泽点了点头。
77、小虎
宁王已开府,也在刑部办差了,穆子越觉得宁王府没个王妃不大像话,开始盘算为宁王指婚。其实哪怕给六皇子封了王,穆子越也没怎么在意过宁王府有没有女眷,只是太后明确表露出对六皇子的看重,被太后教导了一顿的穆子越心有不甘,便想法子回击太后。
穆子越记得太后曾提过,六皇子的婚事由她做主,六皇子如今已是宁王,王妃不能少了,他先一步把人找好,也出于一片孝心,免得太后太过劳累。
穆子越把正一品以上的官员通通召到御前,亲自打听起他们家中的情况,比如有几位嫡女,嫡女们是否已经婚配。官员们受宠若惊,想想最近的册封大典,哪能明白不过来,这次册封的两位郡王,恭王已成亲了,宁王还未婚配,大臣们的心思都活了起来。
想想宁王虽耳不能闻,但却是诸位皇子中第一个封王的,这可是正经的郡王,往后十有八九还能再进一步!且宁王少年英武,琅琊一战生擒萧天佑,这模样气势,比起其他皇子来分毫不差,甚至不少人觉得,与脸上一道疤始终好不了经常还要抹个粉才能见人的七皇子比,明显宁王殿下要顺眼得多。
穆承泽已今非昔比,穆子越只略透了一点口风,不少官员当场便抢着表示家中有女适龄,穆子越命人整理了一份名单出来,送去了寿康宫给太后过目。
太后默默瞥了一眼名单,脸上并无半分不悦。早几十年,她也是先帝后宫呼风唤雨的人物,皇帝这点手段还真入不了她的眼。想不到低调了这些年,皇帝竟送了这样一份乐子过来,当然不能叫他失望了,太后柳眉微挑,只命心腹宫人将名单上的女眷们全都请到寿康宫喝茶。
穆子越无非是想看太后气急败坏,谁知那名单才送到寿康宫一日,那些未婚配的嫡女们通通都变成了已定亲,性急一些的,连良辰吉日都安排好了。原来太后一派慈祥地把这些人家的主母叫进宫,告诉她们皇上体恤臣子,特请她为未婚的女眷们安排婚事。太后曾浸淫后宫权谋多年,牵几道红线简直小菜一碟。女眷们起初听闻宁王选妃乃是谣传,难免有些失望,但太后亲自赐婚可比皇帝赐婚还难得,太后眼光极好,几门亲事指下来皆是男才女貌甚是般配,女眷们心满意足,纷纷磕头致谢。
太后命人给皇帝传回消息,道是替他施恩不必言谢。穆子越当即遥指着寿康宫的方向说不出话来,太后一口气给所有未婚适龄的小姐都做了媒,他要再上哪儿找人去给宁王指婚?
皇帝忙于与太后斗法,却被太后直接打脸。穆承泽这边,每日没事人一样地去刑部办差,储亮除了第一日令他熟读律法,后来再未过问他半句,穆承泽也不着急,暗中留意刑部的办事章程,如有不明白便记下来,回去与云曦一起琢磨。
近来刑部遇上了一件相当棘手的案子。两名女子各执一词,争抢一个一岁不到的孩子。那孩子还不会说话,两名女子都坚持自己是孩子生母,对方才是养母,她们有各自的人证物证,彼此又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妹,就算与婴儿滴血认亲也分不出来,饶是刑部办案多年的官员都没想出好法子,往上一路报到了储亮那里。
储亮皱眉思索片刻,心里已有打算。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暗中盯着宁王,据他观察,宁王性子坚韧,不骄不躁,是做事的料子,他想趁机试一试宁王,于是特意转向穆承泽道:“宁王殿下可有看法?”
穆承泽道:“把孩子放在那两个女子之间,饿时找谁,谁便是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