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大国崛起 作者:暮看云
茅元仪立刻制定了一个扩军计划,要求将守备军的兵力扩充到三十个军,这样就能多出五十万兵力,如果投入到东欧战场去,就能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了。对于茅元仪的提议,朱聿键也非常同意,现在国内许多地方都缺少驻军,实际上当地治安都依靠警察和武警部队,即便如此正规军也被拴在各个边境地区,造成一旦开战就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朱聿键以监国摄政王的名义同意了此时,并责成财政部对此进行拨款讨论。国务院大佬们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讨论,宋献策也认为此时必须尽快实行,兵力欠缺的确是个大问题,但国内劳动力已经开始不足,许多苦力工作都依靠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再征兵,可能影响工业建设,同时新兵上战场伤亡太大,需要对他们进行训练并增加战斗经验,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宋献策担忧不无道理,朱聿键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将义务兵役制的年限提升一年,让今年需要退伍的多留一年,这就让老兵的数量得到很大增加,再加上扩招的新兵,让军队战斗力不会下降许多,至于新兵的作战经验也好办,在冬季展开对满清的最后清剿行动,争取在春季来临前统一全国。
恐怕满清执掌大权的几位亲王不会想到,他们会成了华军新兵的磨刀石,在这个注定不平静的冬季,遭遇灭族的威胁。
华军各部很快行动了起来,从新兵营源源不断充入各个部队的新兵充实了守备军,这次对满清作战调集的兵力一下子提升到了八十万,甚至压过了清军的总体数量。这还是自唐军建军以来,第一次凭借人数优势打陆战,而清军就彻底悲剧了。
远东军区首先发难,他们一直掌控着长城沿线,可以轻松的威胁北京城,因此多尔衮始终将两白旗和大量蒙八旗兵马囤积于此,人数达到了十万余人,但这次远东军区却是倾巢出动,吴之番的第一骑兵军,赵率教的第二骑兵军和叶永刚的第四骑兵军分路拿下,很快利用更加先进的武器和更多的兵员将满蒙防线冲击得七零八落。
河南战区没有骑兵,但他们动员的兵力更多,第六军全体加上郑大同的第十五守备军,以及另外两个新组建的守备军一起,以二十万大军分四路进攻真定府,同时出山西的马祥麟第八军也迅速攻克倒马关冲向保定,让西面进攻的大军达到了二十五万。
自从被马祥麟打得节节败退,丢掉了另外半个山西之后,豪格手下只有十几万残军,他如何顶得住那么多华军的进攻,除了保住真定府、保定府等几个大城死守之外,已经毫无反抗之力了。
如果说豪格已经没有希望,济尔哈朗就是绝望了,中央军区从山东出兵,军队数量却是最多的。以申屠鸿的近卫师为先锋,配上近七个守备军的兵力,人数达到了三十五万。济尔哈朗手下只有不到二十万人,被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华军打得节节败退,很快丢掉了大名府和广平府,大军龟缩在顺德府和河间府苟延残喘。
除了这三路进攻之外,大沽寨方向也没有放弃进攻,先期利用海上运输送过去的吴子峰第七守备军从海边出发进攻顺天府,压得阿敏和莽古尔泰节节后退。四面大军压境,满清全线告急,住在北京城内满清老幼人人自危,担心将要遭受亡族灭种的危险。
“布木布泰,你说该怎么办?如果照这样下去,不仅仅是满清会灭亡,连我们的科尔沁部也是一样。”哲哲叹气道,她看着精明强干的布木布泰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现在这个能干的侄女可是她的全部依靠和精神支柱。
“姑姑,这次恐怕我们真的在劫难逃了。我回来的时候就曾经警告皇上,让他与八贤王和谈,希望能退回关外。可是皇上执意不听,以至于今日之祸。”布木布泰所说的皇帝,自然是已经去世的皇太极,只可惜这位本来大展宏图的满清一代雄主,却被朱聿键打压得郁郁不得志,最后还被扣了顶绿帽子郁郁而终。
“皇上的固执也并非是自大,在关外压力那么大,我们也是支撑不下去了才会冒险入关。”哲哲叹气道:“现在天下之大,竟然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处,难道满清注定灭亡吗?”
“姑姑,我们是蒙古人,八贤王对蒙古人还是非常好的,我们不如再劝劝父亲他们,让科尔沁部落投降大明吧。”布木布泰说道。
“胡闹,科尔沁与满清已经连为一体,你以为可以随便摆脱的吗?就算所有蒙族都投降了,科尔沁部也只能战斗到底。”哲哲在宫中时间最长,对于这些事情比布木布泰看得更加清晰。
“回禀娘娘,大事不好了。”这个时候有嬷嬷急匆匆跑了进来。
“慌什么,有事情慢慢说。”布木布泰呵斥了一声,那名嬷嬷赶快跪倒说道:“宫外传来消息,漠南蒙古乌兰察布盟的十二个部落首领带着自己的部落离开了,他们在军中的士兵也全部失踪,据说是去北面投降了。”
“什么?”哲哲听得大惊失色,十二个蒙古部落离开,这可不是小事情。就算没有多少见识,哲哲也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头。如果蒙古部落全都陆续离开,满清八旗就算再加上科尔沁部和绿营,也根本挡不住华军的进攻,看来满清真的要崩溃了。
“布木布泰,我们该怎么办?”哲哲已经绝望了。
布木布泰摇摇头:“我也不知道,或许我要去宁波一趟了。”
尽管整个北方已经陷入冰天雪地之中,却挡不住华军的持续进攻。凭借着多年在乌拉尔作战经验,华军有着完备的御寒措施,根本不怕华夏北方这点低温。在辽东住惯了的清军虽然也不怕这样的低温,但他们却没有了天气阻隔的喘息机会,无法重新整军,被第一时间打散的军队无法重新形成合力,他们就只能节节败退,勉力支撑着不被彻底击垮。
茅元仪立刻制定了一个扩军计划,要求将守备军的兵力扩充到三十个军,这样就能多出五十万兵力,如果投入到东欧战场去,就能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了。对于茅元仪的提议,朱聿键也非常同意,现在国内许多地方都缺少驻军,实际上当地治安都依靠警察和武警部队,即便如此正规军也被拴在各个边境地区,造成一旦开战就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朱聿键以监国摄政王的名义同意了此时,并责成财政部对此进行拨款讨论。国务院大佬们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讨论,宋献策也认为此时必须尽快实行,兵力欠缺的确是个大问题,但国内劳动力已经开始不足,许多苦力工作都依靠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再征兵,可能影响工业建设,同时新兵上战场伤亡太大,需要对他们进行训练并增加战斗经验,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宋献策担忧不无道理,朱聿键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将义务兵役制的年限提升一年,让今年需要退伍的多留一年,这就让老兵的数量得到很大增加,再加上扩招的新兵,让军队战斗力不会下降许多,至于新兵的作战经验也好办,在冬季展开对满清的最后清剿行动,争取在春季来临前统一全国。
恐怕满清执掌大权的几位亲王不会想到,他们会成了华军新兵的磨刀石,在这个注定不平静的冬季,遭遇灭族的威胁。
华军各部很快行动了起来,从新兵营源源不断充入各个部队的新兵充实了守备军,这次对满清作战调集的兵力一下子提升到了八十万,甚至压过了清军的总体数量。这还是自唐军建军以来,第一次凭借人数优势打陆战,而清军就彻底悲剧了。
远东军区首先发难,他们一直掌控着长城沿线,可以轻松的威胁北京城,因此多尔衮始终将两白旗和大量蒙八旗兵马囤积于此,人数达到了十万余人,但这次远东军区却是倾巢出动,吴之番的第一骑兵军,赵率教的第二骑兵军和叶永刚的第四骑兵军分路拿下,很快利用更加先进的武器和更多的兵员将满蒙防线冲击得七零八落。
河南战区没有骑兵,但他们动员的兵力更多,第六军全体加上郑大同的第十五守备军,以及另外两个新组建的守备军一起,以二十万大军分四路进攻真定府,同时出山西的马祥麟第八军也迅速攻克倒马关冲向保定,让西面进攻的大军达到了二十五万。
自从被马祥麟打得节节败退,丢掉了另外半个山西之后,豪格手下只有十几万残军,他如何顶得住那么多华军的进攻,除了保住真定府、保定府等几个大城死守之外,已经毫无反抗之力了。
如果说豪格已经没有希望,济尔哈朗就是绝望了,中央军区从山东出兵,军队数量却是最多的。以申屠鸿的近卫师为先锋,配上近七个守备军的兵力,人数达到了三十五万。济尔哈朗手下只有不到二十万人,被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华军打得节节败退,很快丢掉了大名府和广平府,大军龟缩在顺德府和河间府苟延残喘。
除了这三路进攻之外,大沽寨方向也没有放弃进攻,先期利用海上运输送过去的吴子峰第七守备军从海边出发进攻顺天府,压得阿敏和莽古尔泰节节后退。四面大军压境,满清全线告急,住在北京城内满清老幼人人自危,担心将要遭受亡族灭种的危险。
“布木布泰,你说该怎么办?如果照这样下去,不仅仅是满清会灭亡,连我们的科尔沁部也是一样。”哲哲叹气道,她看着精明强干的布木布泰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现在这个能干的侄女可是她的全部依靠和精神支柱。
“姑姑,这次恐怕我们真的在劫难逃了。我回来的时候就曾经警告皇上,让他与八贤王和谈,希望能退回关外。可是皇上执意不听,以至于今日之祸。”布木布泰所说的皇帝,自然是已经去世的皇太极,只可惜这位本来大展宏图的满清一代雄主,却被朱聿键打压得郁郁不得志,最后还被扣了顶绿帽子郁郁而终。
“皇上的固执也并非是自大,在关外压力那么大,我们也是支撑不下去了才会冒险入关。”哲哲叹气道:“现在天下之大,竟然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处,难道满清注定灭亡吗?”
“姑姑,我们是蒙古人,八贤王对蒙古人还是非常好的,我们不如再劝劝父亲他们,让科尔沁部落投降大明吧。”布木布泰说道。
“胡闹,科尔沁与满清已经连为一体,你以为可以随便摆脱的吗?就算所有蒙族都投降了,科尔沁部也只能战斗到底。”哲哲在宫中时间最长,对于这些事情比布木布泰看得更加清晰。
“回禀娘娘,大事不好了。”这个时候有嬷嬷急匆匆跑了进来。
“慌什么,有事情慢慢说。”布木布泰呵斥了一声,那名嬷嬷赶快跪倒说道:“宫外传来消息,漠南蒙古乌兰察布盟的十二个部落首领带着自己的部落离开了,他们在军中的士兵也全部失踪,据说是去北面投降了。”
“什么?”哲哲听得大惊失色,十二个蒙古部落离开,这可不是小事情。就算没有多少见识,哲哲也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头。如果蒙古部落全都陆续离开,满清八旗就算再加上科尔沁部和绿营,也根本挡不住华军的进攻,看来满清真的要崩溃了。
“布木布泰,我们该怎么办?”哲哲已经绝望了。
布木布泰摇摇头:“我也不知道,或许我要去宁波一趟了。”
尽管整个北方已经陷入冰天雪地之中,却挡不住华军的持续进攻。凭借着多年在乌拉尔作战经验,华军有着完备的御寒措施,根本不怕华夏北方这点低温。在辽东住惯了的清军虽然也不怕这样的低温,但他们却没有了天气阻隔的喘息机会,无法重新整军,被第一时间打散的军队无法重新形成合力,他们就只能节节败退,勉力支撑着不被彻底击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