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明 作者:蓝盔十九
李自成将禹州、登封县、密县纳入麾下,大军在密县休整了两日,正准备起兵东南方向的汝宁府,汉清局着人送来讯息,运送补给的车队到了。
这是李自成一直在等待的,第四营来到河南之后,经历了不少大小战役,步枪的子弹早已告急,后来的战斗,为了节约子弹,除了在密县的伏击战,大部分战斗都是交给了李信的独立营。
每次战斗,火器的优势很大,但消耗也大,如果弹药补给跟不上,步枪连烧火混都不如,第四营也就基本失去了战斗力。
李自成按兵不动,等了一日半的时间,运输队方才赶到密县,接受了这批补给,第四营第一团赵烈部、第二团刘宗敏部,又恢复了以前的战斗力,重新恢复主力部队的身份。
这次运输队是随着第七营宋文部东进的,走商於古道进入南阳的西峡县、内乡县,在内乡县分开,运输队北上密县,与李自成汇合,宋文部则是按照李自成的军令,留在南阳,拿下南阳府所属州县。
李自成越来越来越感觉到,天命军在河南立足,仅仅依靠洛阳这一个支点,显得太单薄,而南阳不仅没有旱灾,又是平原地区,非常适合种植粮食,至少要将南阳府城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与北面的洛阳,一南一北,两点一线,可以互相照应。
两府之间的汝州,也在天命军的控制之下,加之做为后方的伏牛山、熊耳山,以及更西面的商洛山,完全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控制了南阳、洛阳,就能在河南逐步扩张。
此外,一斗谷部数万将士的家眷,就安置在南阳府各县,南阳府城中还储存着四十万石粮食,南阳事实上已经成为天命军一个重要的基地。
不过,天命军不能在南阳故步自封,将自己在南阳定死,在兵力不足的情形下,还是通过游移的方式,有效牵制明军,然后寻机歼灭。
仔细斟酌后,李自成给宋文传令:收拢南阳的城防兵,再招募一些青壮,组建第三团,由马式乐任团长,正式军衔为游击将军。
第三团隶属于第七营,暂时做为辅兵,既可以留在南阳城操训,也可“以战代练”,帮着夺取州县,缩短第三团的操训时间。
拿下南阳府所属的州县之后,按照洛阳的模式,各州县留下一到两个百户的城防兵,用于维护地方治安,重兵集中于南阳府城。
如果朝廷有重兵来袭,各州县允许主动纳降,但南阳府城必须掌握在天命军的手中。
李自成特别叮嘱宋文,如何明军重兵只是经过南阳府,尽量避免与之交战,歼敌的主战场,还是在东面,由游移的天命军主力去完成,必要的时候,让第三团守城,第一、第二两团将作为主力,参与东面的歼敌战斗。
将南阳的事情交代完毕,李自成方才带着第四营、独立营离开密县,沿着颍水,向东南的汝阳府而去。
……………………………………………………………………
丁启睿接到圣旨,知道自己出任平贼督师一职,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右都佥事,领兵部尚书衔,挂尚方天子剑,已经是数省文武的最高长官,要在以前,这是任何官员都梦寐以求的好事!
但丁启睿却是高兴不起来,总督平贼的兵马,从熊文灿到杨嗣昌,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湖广、河南、四川,还有大江南北,都是流寇的重灾区,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都是流寇中的翘楚,哪一个是省油的灯?
想要剿灭这些流寇,谈何容易,连杨嗣昌都是兵败身死。
不明真相的人,恐怕以为杨嗣昌是积劳成疾,忧愤而死,但丁启睿越来越怀疑,杨嗣昌恐怕是畏罪zi'sa!
洛阳、襄阳相继被破,两位亲王接连被杀……
我丁启睿何德何能?
或许有人能剿灭流寇,但这样的人,放眼天下,或许尚未出生,但绝不是我!
不过,留在陕西也不是事,陕西的西面,整个陇山,都是天命军的防区,北面的西安所,南面的固关,都有天命军的重兵驻守,不仅有数千骑兵,守城的步兵都装备了射程高达数十步的步枪,还有令人恐怖的开花弹,官兵根本无法靠近天命军驻守的城池。
从出任陕西巡抚开始,丁启睿就认识到,西面的流寇太过恐怖,战斗力太过强大,绝不是他手中的这些兵力可以应付的。
虽然向天命军的地盘派出过大量的探子,但丁启睿一直没有弄清楚,天命军的火器,为何比朝廷还要犀利,难道真是天佑天命军?
郑崇俭这个废物就不说了,洪承畴是一代名将,他出任三边总督是时候,为何允许天命军在陇山以西发展起来?
丁启睿甚至怀疑,当初洪承畴在陕西的时候,与天命军达成某种默契,双方互不进犯,甘肃没有闹出大的动静,洪承畴能向朝廷交代,而天命军则是趁机发展,收拢了整个陇山以西的大片土地。
一发不可收拾!
没有证据的事,丁启睿自然无法向朝廷告密,告密了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如果朝廷知道了陇山以西的秘密,向陕西传旨,要求陕西军征剿陇山以西的天命军,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没有把握的仗,丁启睿绝不开启。
无论是做为陕西巡抚,还是后来接替郑崇俭出任三边总督,丁启睿都没有攻打陇山以西天命军的打算,双方基本以陇山为界,维持着现状,对谁都没有坏处。
不是他不想为朝廷尽忠,而是不能!
丁启睿相信,如果以陕西兵攻打陇山西面的天命军,不但没有胜算,还会惹祸上身,万一激怒了天命军,让他们东出陇山,那才是朝廷的悲剧。
他常常赶到庆幸,天命军没有东出陇山……
送了五百两银子,打发了传旨的内侍,丁启睿将圣旨仔细看了遍,眉头不觉深锁起来。
出任平贼督师一职,他就要离开陕西了,不用再面对陇山以西的强大压力,但前途却是一片迷茫。
湖广、河南、四川……
到处千疮百孔!
整个四川,早就是天命军的地盘,最近天命军又是来到河南,不仅占据了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又围攻开封,明军各路援军都不能胜……
丁启睿思索半日,还是决定远走湖广,湖广虽有流寇张献忠、罗汝才,但这两部的流寇,是真正的流寇,不像天命军已经成精了。
官兵至少可以与之一战,左良玉部虽然未能灭贼,但在与流寇的战斗中,却是胜多负少,将流寇挤压在大山的边缘。
还是去湖广好!
既然是平贼督师,他有选择的权利,先易后难,先湖广,再河南,最后才是天命军盘踞已久的四川和甘肃。
朝廷是什么态度,那是朝廷的事,只要能说服自己就行!
南下湖广,必然要穿越天命军占领的区域,丁启睿希望自己与天命军之间,还有半分香火情,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双方最好不要发生大规模的战斗。
丁启睿担心湖广的军队不受自己节制,便起兵一万,一路浩浩荡荡东出潼关,进入河南地界,令他意外的是,原先已经隶属于天命军的州县,都是望风而降。
便是经过洛阳时,洛阳城内数万天命军的军队,硬是关闭城门缩在城内,连观望送行都没有。
丁启睿不知道天命军为何向他示弱,或许还是和当初的陇山一样,大家果真心照不宣,官兵可以任意行走,面子上过得去,但官兵走后,天命军还是得到实实在在的土地,以及依附土地的百姓。
这样的结局,或许不坏,至少丁启睿可以向朝廷有所交代。
既然天命军给了面子,官兵也不能含糊,丁启睿告诫属下的将士,官兵不是流寇,沿途都是朝廷的子民,切不可随意劫掠,否则,军法从事。
丁启睿长途行军,携带的粮食远远不足,原本打算从沿途的州县得到一些补给,但进入州县之后,不禁大失所望,所有的州县,存粮不过半月,而且仅仅是留给城内的数十官员和百十城防兵,这点粮食,对于一万大军来说,还不够入城时的身子消耗。
他顾不上城内的官员和士兵了,每到一处,都将城内的粮库抢光,休息一宿,随后便是出城南下。
丁启睿原本是取道襄阳,想要去荆州接管杨嗣昌留下的军队,但行至樊城时,湖广巡按汪承诏着人送来了讯息。
汪承诏告诉他,流寇的主力在河南,荆、襄之地有左良玉就够了,并不需要他的大军。
丁启睿大怒,他是平贼督师,领兵部尚书衔,又手握尚方天子剑,有权节制地方文武,小小的湖广巡按算什么?
大军在樊城休息,丁启睿着人寻找船只,欲要渡过汉水,先去襄阳城中补充一些粮食。
但出去寻找船只的士兵告诉丁启睿,汉水中的船只,全部被集中于南岸的襄阳,北岸并没有船只。
丁启睿气得将汪承诏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但没有船只,大军无法渡江,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折返回去,行至邓州、内乡县时,城门都是紧闭,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得到。
丁启睿知道,这样的州县,城内也不会有许多存粮,即便强行拿下,也是得不偿失,万一惹恼了天命军……
大军绕个圈子,只得继续北上,出了内乡县境内,粮食几乎告馨,不得不杀了战马,混着野菜充饥。
但战马杀完了呢?
一万士兵,一万张口,岂是马肉和野菜可以度日的?最下层的士兵开始逃亡,为了吃饱肚子,甚至有人偷偷加入了附近的天命军……
李自成将禹州、登封县、密县纳入麾下,大军在密县休整了两日,正准备起兵东南方向的汝宁府,汉清局着人送来讯息,运送补给的车队到了。
这是李自成一直在等待的,第四营来到河南之后,经历了不少大小战役,步枪的子弹早已告急,后来的战斗,为了节约子弹,除了在密县的伏击战,大部分战斗都是交给了李信的独立营。
每次战斗,火器的优势很大,但消耗也大,如果弹药补给跟不上,步枪连烧火混都不如,第四营也就基本失去了战斗力。
李自成按兵不动,等了一日半的时间,运输队方才赶到密县,接受了这批补给,第四营第一团赵烈部、第二团刘宗敏部,又恢复了以前的战斗力,重新恢复主力部队的身份。
这次运输队是随着第七营宋文部东进的,走商於古道进入南阳的西峡县、内乡县,在内乡县分开,运输队北上密县,与李自成汇合,宋文部则是按照李自成的军令,留在南阳,拿下南阳府所属州县。
李自成越来越来越感觉到,天命军在河南立足,仅仅依靠洛阳这一个支点,显得太单薄,而南阳不仅没有旱灾,又是平原地区,非常适合种植粮食,至少要将南阳府城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与北面的洛阳,一南一北,两点一线,可以互相照应。
两府之间的汝州,也在天命军的控制之下,加之做为后方的伏牛山、熊耳山,以及更西面的商洛山,完全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控制了南阳、洛阳,就能在河南逐步扩张。
此外,一斗谷部数万将士的家眷,就安置在南阳府各县,南阳府城中还储存着四十万石粮食,南阳事实上已经成为天命军一个重要的基地。
不过,天命军不能在南阳故步自封,将自己在南阳定死,在兵力不足的情形下,还是通过游移的方式,有效牵制明军,然后寻机歼灭。
仔细斟酌后,李自成给宋文传令:收拢南阳的城防兵,再招募一些青壮,组建第三团,由马式乐任团长,正式军衔为游击将军。
第三团隶属于第七营,暂时做为辅兵,既可以留在南阳城操训,也可“以战代练”,帮着夺取州县,缩短第三团的操训时间。
拿下南阳府所属的州县之后,按照洛阳的模式,各州县留下一到两个百户的城防兵,用于维护地方治安,重兵集中于南阳府城。
如果朝廷有重兵来袭,各州县允许主动纳降,但南阳府城必须掌握在天命军的手中。
李自成特别叮嘱宋文,如何明军重兵只是经过南阳府,尽量避免与之交战,歼敌的主战场,还是在东面,由游移的天命军主力去完成,必要的时候,让第三团守城,第一、第二两团将作为主力,参与东面的歼敌战斗。
将南阳的事情交代完毕,李自成方才带着第四营、独立营离开密县,沿着颍水,向东南的汝阳府而去。
……………………………………………………………………
丁启睿接到圣旨,知道自己出任平贼督师一职,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右都佥事,领兵部尚书衔,挂尚方天子剑,已经是数省文武的最高长官,要在以前,这是任何官员都梦寐以求的好事!
但丁启睿却是高兴不起来,总督平贼的兵马,从熊文灿到杨嗣昌,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湖广、河南、四川,还有大江南北,都是流寇的重灾区,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都是流寇中的翘楚,哪一个是省油的灯?
想要剿灭这些流寇,谈何容易,连杨嗣昌都是兵败身死。
不明真相的人,恐怕以为杨嗣昌是积劳成疾,忧愤而死,但丁启睿越来越怀疑,杨嗣昌恐怕是畏罪zi'sa!
洛阳、襄阳相继被破,两位亲王接连被杀……
我丁启睿何德何能?
或许有人能剿灭流寇,但这样的人,放眼天下,或许尚未出生,但绝不是我!
不过,留在陕西也不是事,陕西的西面,整个陇山,都是天命军的防区,北面的西安所,南面的固关,都有天命军的重兵驻守,不仅有数千骑兵,守城的步兵都装备了射程高达数十步的步枪,还有令人恐怖的开花弹,官兵根本无法靠近天命军驻守的城池。
从出任陕西巡抚开始,丁启睿就认识到,西面的流寇太过恐怖,战斗力太过强大,绝不是他手中的这些兵力可以应付的。
虽然向天命军的地盘派出过大量的探子,但丁启睿一直没有弄清楚,天命军的火器,为何比朝廷还要犀利,难道真是天佑天命军?
郑崇俭这个废物就不说了,洪承畴是一代名将,他出任三边总督是时候,为何允许天命军在陇山以西发展起来?
丁启睿甚至怀疑,当初洪承畴在陕西的时候,与天命军达成某种默契,双方互不进犯,甘肃没有闹出大的动静,洪承畴能向朝廷交代,而天命军则是趁机发展,收拢了整个陇山以西的大片土地。
一发不可收拾!
没有证据的事,丁启睿自然无法向朝廷告密,告密了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如果朝廷知道了陇山以西的秘密,向陕西传旨,要求陕西军征剿陇山以西的天命军,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没有把握的仗,丁启睿绝不开启。
无论是做为陕西巡抚,还是后来接替郑崇俭出任三边总督,丁启睿都没有攻打陇山以西天命军的打算,双方基本以陇山为界,维持着现状,对谁都没有坏处。
不是他不想为朝廷尽忠,而是不能!
丁启睿相信,如果以陕西兵攻打陇山西面的天命军,不但没有胜算,还会惹祸上身,万一激怒了天命军,让他们东出陇山,那才是朝廷的悲剧。
他常常赶到庆幸,天命军没有东出陇山……
送了五百两银子,打发了传旨的内侍,丁启睿将圣旨仔细看了遍,眉头不觉深锁起来。
出任平贼督师一职,他就要离开陕西了,不用再面对陇山以西的强大压力,但前途却是一片迷茫。
湖广、河南、四川……
到处千疮百孔!
整个四川,早就是天命军的地盘,最近天命军又是来到河南,不仅占据了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又围攻开封,明军各路援军都不能胜……
丁启睿思索半日,还是决定远走湖广,湖广虽有流寇张献忠、罗汝才,但这两部的流寇,是真正的流寇,不像天命军已经成精了。
官兵至少可以与之一战,左良玉部虽然未能灭贼,但在与流寇的战斗中,却是胜多负少,将流寇挤压在大山的边缘。
还是去湖广好!
既然是平贼督师,他有选择的权利,先易后难,先湖广,再河南,最后才是天命军盘踞已久的四川和甘肃。
朝廷是什么态度,那是朝廷的事,只要能说服自己就行!
南下湖广,必然要穿越天命军占领的区域,丁启睿希望自己与天命军之间,还有半分香火情,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双方最好不要发生大规模的战斗。
丁启睿担心湖广的军队不受自己节制,便起兵一万,一路浩浩荡荡东出潼关,进入河南地界,令他意外的是,原先已经隶属于天命军的州县,都是望风而降。
便是经过洛阳时,洛阳城内数万天命军的军队,硬是关闭城门缩在城内,连观望送行都没有。
丁启睿不知道天命军为何向他示弱,或许还是和当初的陇山一样,大家果真心照不宣,官兵可以任意行走,面子上过得去,但官兵走后,天命军还是得到实实在在的土地,以及依附土地的百姓。
这样的结局,或许不坏,至少丁启睿可以向朝廷有所交代。
既然天命军给了面子,官兵也不能含糊,丁启睿告诫属下的将士,官兵不是流寇,沿途都是朝廷的子民,切不可随意劫掠,否则,军法从事。
丁启睿长途行军,携带的粮食远远不足,原本打算从沿途的州县得到一些补给,但进入州县之后,不禁大失所望,所有的州县,存粮不过半月,而且仅仅是留给城内的数十官员和百十城防兵,这点粮食,对于一万大军来说,还不够入城时的身子消耗。
他顾不上城内的官员和士兵了,每到一处,都将城内的粮库抢光,休息一宿,随后便是出城南下。
丁启睿原本是取道襄阳,想要去荆州接管杨嗣昌留下的军队,但行至樊城时,湖广巡按汪承诏着人送来了讯息。
汪承诏告诉他,流寇的主力在河南,荆、襄之地有左良玉就够了,并不需要他的大军。
丁启睿大怒,他是平贼督师,领兵部尚书衔,又手握尚方天子剑,有权节制地方文武,小小的湖广巡按算什么?
大军在樊城休息,丁启睿着人寻找船只,欲要渡过汉水,先去襄阳城中补充一些粮食。
但出去寻找船只的士兵告诉丁启睿,汉水中的船只,全部被集中于南岸的襄阳,北岸并没有船只。
丁启睿气得将汪承诏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但没有船只,大军无法渡江,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折返回去,行至邓州、内乡县时,城门都是紧闭,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得到。
丁启睿知道,这样的州县,城内也不会有许多存粮,即便强行拿下,也是得不偿失,万一惹恼了天命军……
大军绕个圈子,只得继续北上,出了内乡县境内,粮食几乎告馨,不得不杀了战马,混着野菜充饥。
但战马杀完了呢?
一万士兵,一万张口,岂是马肉和野菜可以度日的?最下层的士兵开始逃亡,为了吃饱肚子,甚至有人偷偷加入了附近的天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