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 作者:报纸糊墙
今年夏天有人在西市售卖寒瓜,价钱颇高,却依旧还是供不应求。
罗用赶着驴车,与运送辣椒的队伍一同回了城,留下一众乡人,有心情忐忑的,有满怀期待的。
之后那些日子,这几个村子里的人只要是有那三两个人凑到一处说话,就没有不提种植寒瓜一事的。
罗用这边,其实他也知道要在这个年代的长安城种植西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西瓜这东西原产非洲,后来传入波斯等地,再经由丝绸之路传到新疆一带,唐初这时候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直到五代时,中原各地才纷纷开始种植,到了宋朝那时候,西瓜就很普遍了。
一个物种的流传推广之所以需要这么长时间,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年代极度闭塞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物种要适应一片新的土地,往往需要颇为漫长的时间。
今年夏天在西市卖西瓜那些人,罗用认为他们应该也不是在长安城附近种植,而是在距离长安城并不太远,气候更加干燥的地方种出来的,收获以后再运到长安城售卖。
西瓜比其他水果要好一些,摘下来以后放个十天半个月的,只要保存得当,也不太容易腐烂。只是这样一来运输成本太高了,西瓜这东西又这么重。
罗用现在打算在长安城郊种西瓜,他也是做好了短时间内不挣钱甚至是亏本的心理准备。
而且他还有作弊器,若是换了别人要在长安城附近种出西瓜,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摸索培育,但罗用的空间里不仅有相关农业书籍,他甚至还有几包西瓜种子。
像这种由种子公司生产出来的西瓜种子,遗传性通常不太稳定,第一代还好,留种以后再种第二代第三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种植出来的西瓜品质大幅度下降。
但是再怎么性状分离,那些优秀的基因总不会平白消失的,只要资金到位,花时间慢慢筛选培育,不出意外的话,几代下来应该就可以得到一个性状相对稳定的品种。
一想到自己种出来的西瓜在南北杂货大卖特卖的情景,罗用心里就忍不住高兴。
炎炎夏日,又怎么能少了西瓜降暑呢,没有西瓜的夏天,就不是完整的夏天。
“阿姊,我还要吃寒瓜。”
这一日下午,四娘领着七娘到崇化坊去找罗大娘,见这两个过来,罗大娘也很高兴,领她们到西市那边买了一小筐葡萄,那葡萄看着平常,价钱却不便宜,七娘那丫头一边往嘴里塞葡萄,一边又想着要吃西瓜。
“寒瓜今年过季了,阿姊明年再与你们买,过些时日秋梨子该下来了,阿姊与你买秋梨子吃。”罗大娘哄道。
罗大娘这两年买卖做得不错,手里也有了些钱财,生活压力小了,对下面这几个小的也比从前宽厚不少,不再像从前那般,动辄就要训斥几句。
“要吃冻梨子!”七娘高兴道。
“行,过些日子这边铺子要收些枣子,到时候若是遇着合适的梨子,我便买了让人送去你们院子。”罗大娘笑道,几担梨子而已,也要不了什么钱。
长安城周边种果树的人家比离石那边多多了,每年当季的梨子下来的时候,价钱比离石那边还要便宜几分。
她们这里又挨着西市,不少村人小贩都喜欢到这边卖水果蔬菜,若是遇着东西好价钱又合适的,大伙儿便都要挑拣着买一些。
罗大娘常常都是整车整担的买货,也不怎么压价,时间长了,很多人有货要卖的时候,就会先到她这边问一问,她这里的货源可比别处还要更好一些。
四娘七娘两个在崇化坊这边待了小半日,吃了一肚子葡萄,然后又提着一个麦秆编成的盖篮,拎着几串葡萄到太学去等罗用与乔俊林,跟他们一起坐驴车回家。
驴车不太宽敞,四个人一起坐也是挤了些,七娘还小,罗用让她坐自己腿上,四娘就抱着个篮子坐在角落里。
车子走着走着,四娘突然就问了一句:“阿兄,郑氏如今怎样了?”
罗用回答说:“挺好,她现在也不养猪了,我让许大郎他们安排她到水泥作坊那边去做饭。”
“阿姊说这盖篮一个要卖一文钱,还不如郑氏编的好。”四娘嘟囔道。
罗用看了看自家老妹,不确定这家伙究竟是想郑氏了,还是想他们的离石老家了,怎的突然间就有几分多愁善感起来了呢,难道说是青春期到了?
“也不知道麦青豆粒儿它们怎么样了。”过了一会儿,这姑娘又道。
“下回姊夫过来的时候,便叫他把麦青豆粒儿带过来。”当初他们出发来长安的时候,原本是打算只在这边待一个冬天就回去,结果这一待就待了快一年。
“姊夫什么时候过来?”七娘那丫头一直在旁边安静地听着自家阿兄阿姊说话,这时候听闻麦青豆粒儿也能过来,她便也跟着问了一句。
“他要秋收后才能过来,我这两日便与他写信,叫他把麦青豆粒儿带过来。”罗用回答说。
这件事托付给林五郎,罗用再放心不过了,依林五郎的性子,路上为了以防意外,都能把麦青豆粒儿带屋里跟他一起睡。
“那郑氏不过来?”乔俊林问了一句。
“她家里还有几个儿女,一时怕是走不了。”那郑氏除了在阿姊食铺帮忙的长女,家里还有三个小孩要养活。
上回南北杂货这边的人回离石运货的时候,刚好赶上郑氏那小儿子摔了腿。
郑氏去找了许二郎,问他能不能把家里那几个小孩接过来,就住在罗家院子外头那两间小屋,许二郎想了想答应了,从此他们母子几个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今年夏天有人在西市售卖寒瓜,价钱颇高,却依旧还是供不应求。
罗用赶着驴车,与运送辣椒的队伍一同回了城,留下一众乡人,有心情忐忑的,有满怀期待的。
之后那些日子,这几个村子里的人只要是有那三两个人凑到一处说话,就没有不提种植寒瓜一事的。
罗用这边,其实他也知道要在这个年代的长安城种植西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西瓜这东西原产非洲,后来传入波斯等地,再经由丝绸之路传到新疆一带,唐初这时候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直到五代时,中原各地才纷纷开始种植,到了宋朝那时候,西瓜就很普遍了。
一个物种的流传推广之所以需要这么长时间,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年代极度闭塞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物种要适应一片新的土地,往往需要颇为漫长的时间。
今年夏天在西市卖西瓜那些人,罗用认为他们应该也不是在长安城附近种植,而是在距离长安城并不太远,气候更加干燥的地方种出来的,收获以后再运到长安城售卖。
西瓜比其他水果要好一些,摘下来以后放个十天半个月的,只要保存得当,也不太容易腐烂。只是这样一来运输成本太高了,西瓜这东西又这么重。
罗用现在打算在长安城郊种西瓜,他也是做好了短时间内不挣钱甚至是亏本的心理准备。
而且他还有作弊器,若是换了别人要在长安城附近种出西瓜,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摸索培育,但罗用的空间里不仅有相关农业书籍,他甚至还有几包西瓜种子。
像这种由种子公司生产出来的西瓜种子,遗传性通常不太稳定,第一代还好,留种以后再种第二代第三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种植出来的西瓜品质大幅度下降。
但是再怎么性状分离,那些优秀的基因总不会平白消失的,只要资金到位,花时间慢慢筛选培育,不出意外的话,几代下来应该就可以得到一个性状相对稳定的品种。
一想到自己种出来的西瓜在南北杂货大卖特卖的情景,罗用心里就忍不住高兴。
炎炎夏日,又怎么能少了西瓜降暑呢,没有西瓜的夏天,就不是完整的夏天。
“阿姊,我还要吃寒瓜。”
这一日下午,四娘领着七娘到崇化坊去找罗大娘,见这两个过来,罗大娘也很高兴,领她们到西市那边买了一小筐葡萄,那葡萄看着平常,价钱却不便宜,七娘那丫头一边往嘴里塞葡萄,一边又想着要吃西瓜。
“寒瓜今年过季了,阿姊明年再与你们买,过些时日秋梨子该下来了,阿姊与你买秋梨子吃。”罗大娘哄道。
罗大娘这两年买卖做得不错,手里也有了些钱财,生活压力小了,对下面这几个小的也比从前宽厚不少,不再像从前那般,动辄就要训斥几句。
“要吃冻梨子!”七娘高兴道。
“行,过些日子这边铺子要收些枣子,到时候若是遇着合适的梨子,我便买了让人送去你们院子。”罗大娘笑道,几担梨子而已,也要不了什么钱。
长安城周边种果树的人家比离石那边多多了,每年当季的梨子下来的时候,价钱比离石那边还要便宜几分。
她们这里又挨着西市,不少村人小贩都喜欢到这边卖水果蔬菜,若是遇着东西好价钱又合适的,大伙儿便都要挑拣着买一些。
罗大娘常常都是整车整担的买货,也不怎么压价,时间长了,很多人有货要卖的时候,就会先到她这边问一问,她这里的货源可比别处还要更好一些。
四娘七娘两个在崇化坊这边待了小半日,吃了一肚子葡萄,然后又提着一个麦秆编成的盖篮,拎着几串葡萄到太学去等罗用与乔俊林,跟他们一起坐驴车回家。
驴车不太宽敞,四个人一起坐也是挤了些,七娘还小,罗用让她坐自己腿上,四娘就抱着个篮子坐在角落里。
车子走着走着,四娘突然就问了一句:“阿兄,郑氏如今怎样了?”
罗用回答说:“挺好,她现在也不养猪了,我让许大郎他们安排她到水泥作坊那边去做饭。”
“阿姊说这盖篮一个要卖一文钱,还不如郑氏编的好。”四娘嘟囔道。
罗用看了看自家老妹,不确定这家伙究竟是想郑氏了,还是想他们的离石老家了,怎的突然间就有几分多愁善感起来了呢,难道说是青春期到了?
“也不知道麦青豆粒儿它们怎么样了。”过了一会儿,这姑娘又道。
“下回姊夫过来的时候,便叫他把麦青豆粒儿带过来。”当初他们出发来长安的时候,原本是打算只在这边待一个冬天就回去,结果这一待就待了快一年。
“姊夫什么时候过来?”七娘那丫头一直在旁边安静地听着自家阿兄阿姊说话,这时候听闻麦青豆粒儿也能过来,她便也跟着问了一句。
“他要秋收后才能过来,我这两日便与他写信,叫他把麦青豆粒儿带过来。”罗用回答说。
这件事托付给林五郎,罗用再放心不过了,依林五郎的性子,路上为了以防意外,都能把麦青豆粒儿带屋里跟他一起睡。
“那郑氏不过来?”乔俊林问了一句。
“她家里还有几个儿女,一时怕是走不了。”那郑氏除了在阿姊食铺帮忙的长女,家里还有三个小孩要养活。
上回南北杂货这边的人回离石运货的时候,刚好赶上郑氏那小儿子摔了腿。
郑氏去找了许二郎,问他能不能把家里那几个小孩接过来,就住在罗家院子外头那两间小屋,许二郎想了想答应了,从此他们母子几个就在那里住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