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作者:南宫草堂

    夜幕下,陶家庄,陶家小院。

    “陶老伯,你是不知道,今日我们大战狼群,几十只野狼扑来,我们左一刀、右一剑,偶尔还搭起弓,杀的正欢,在这时,却见一条饿狼扑来,说时迟那时快……”。

    客堂,小四正向陶老头儿描述着白日那精彩一幕,说的那是一个带劲,滔滔不绝、手舞足蹈。

    “说时迟那时快,还是先吃饭吧……”。

    陶老头听的一脸不悦。

    所有的人几乎都瞪着小四儿,同样没有好脸色。

    “呵呵,当然,仲大人无碍,小陶子无碍,虚惊一场、虚惊一场而已”。

    小四这才反应过来:这里不是军营,说话还是要注意场合。陶老头这一个宝贝儿子,岂会同意他去山大战狼群?

    太危险了。

    陶朔暗暗叫声好:‘多亏师父仲大人甩开众人,否则,今日的山洞之事要是被他们知道,回到军营,别的不说,小四一人,不定被传成什么样呢’。

    还是师父有先见之明:小四儿不通倭,难保他身边的人走漏消息。

    翰林院的仲大人,简直是武兼备、日行八百里……

    说归说,陶老头还是继续他的大方之举,今日的饭菜依旧有酒有肉,此外,还特意炖了一只大鹅。

    “酒菜管够,老头我特意烫了一壶好酒”。

    陶老头望望窗外,不由的劝道;‘看这天气,又要连下几天的雨了,你们放开了喝,睡一觉,明日也不用出去’。

    众人连连点头,陶老头真是个热心肠。

    只是饭菜可以享用,酒还是不能多喝,军令是军令,不到回去复命那一刻,谁也不能松懈。

    ……

    夜色下,程默守在门外,屋内正在议事,连陶家人都没有进入。

    “今日,我们登山之事,不得向任何提起,陶朔与我们同去,陶老伯自是瞒不住的,不过,我回头会叮嘱他”。

    饭后,仲逸将众人叫到一起,特意嘱咐道:“小四儿你们几个在这一带熟,一会儿你们去村里走走,随意看看,说说话,拉拉家常”。

    小四儿等几名军士前一步:“仲大人,若村民问起来,我们怎么说?”。

    仲逸略懂片刻,而后直言道:“说我们查看通往福州城的路线,看看道路是否畅通?路面是否足够宽?足够平坦?

    即便登山,也是为查看周围是否有伏兵之处?只保通往福州之路顺畅”。

    小四儿还是不解,不由的问了一句:“福州城?难道,我们要向福州城部署兵力?还是运送货物?”,

    哎,这小子,真是块榆木疙瘩。

    “不要说明,但是这么意思,我们要在福州部署重兵,因朝廷有大量军饷要运到福州城。此外,城还囤积大量丝绸、金银玉器……”。

    哎呀呀,小四儿简直惊呆了:‘仲大人,这么大的事儿,我们当地驻军怎么不知道?你刚从京城来,全知道啦?是真的吗?’。

    这时,一旁的王小旗微微摇摇头:“当然不是真的啦,仲大人的意思是让别人觉得这是真的”。

    果真是师兄带出来的,英勇千户所的人,够格。

    “不是真的,又让别人感觉是真的?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小四儿使劲挠头,思量半天,这才反应过来:“我明白啦……”。

    这时,仲逸一脸严肃,一字一句道:“这是军令,谁要是懈怠,本大人将以监军协理之职,请俞大猷将军、军法从事”。

    “得令”,众人齐声应道。

    连俞大猷将军都搬出来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抗倭大计、战事在即,军令如山,打死也不说。

    “还有”,仲逸继续道:“小四儿,你们从现在开始不得饮酒,等抗倭大捷后,本官给你们一百两银子,买最好的酒”。

    小四等人立刻前道:“仲大人尽管放心,倭贼害我亲人、掠我大明,我等跟随俞将军多年,孰轻孰重,自有分寸,但凡出一丝差错,愿献出项人头”。

    末了,他特意补充道:“方才也是和陶老伯说说,这不?他儿子也去了嘛,瞒不住……”。

    好小子,这才是俞大猷将军的属下。

    ……

    “仲大人,刚刚用过晚饭,此刻歇息尚早,老头儿我还有一事相求”。

    众人离去后,老陶头便带着陶朔、陶雯儿走了进来。

    仲逸微微点点头,下意识望望陶朔,心里一阵嘀咕:该不是这小子,将拜师之事说出去了吧?

    不过,转眼一想,陶朔是个忠厚之人,这一点,应是看不错的。

    老陶头虽科考连连受挫,毕竟还有些昔日的同窗,加之他在村还算家道殷实,自然与当地的武衙门有些往来。

    “仲大人,实不相瞒,今日老头儿我去衙门打听了一番”。

    陶老头举杯笑道:“老头儿我有眼无珠,愣是没有看出来,仲大人竟是从庶吉士提为翰林院编修,直到如今的翰林院侍读,轰动一时的直隶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与鞑靼城外谈判、查仇鸾……”。

    仲逸心微微一颤:“这点事儿,连这里的衙门都知道啦?”。

    细细想来,这也不难理解,衙门的门门道道:仲逸此次以监军协理前来东南,关于他的事儿,自然有人打听过了。

    一旦打听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地方衙门的武有调往京城的,京城的也有调到地方赴任,还有去京城述职的。

    要打听点事儿,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此言一出,陶朔瞪大了眼睛,再次崇拜一番:这位仲大人,简直神了。

    不,现在应该说:我的师父,简直神了。

    一旁的陶雯儿微微一动,似乎怕被别人察觉,立刻又恢复了神态。

    “都是些往事,不提也罢,不提也罢”。

    仲逸急忙转移话题:“不知老伯所说何事,晚辈可帮的什么忙?”。

    哦,只顾着说话,差点将正事忘了。

    陶老头儿竟起身要跪拜,仲逸急忙前扶住:“有话好说、有话好说,使不得……”。

    此举异常,定是有要事相托。

    “仲大人,老头儿我自知有些唐突,但缘分使然,身为翰林院侍读,大人领了监军协理,偏偏来到陶家庄,来到陶家庄,又偏偏来到我陶家”。

    陶老头儿竟流出两行清泪:“请仲大人带我不孝儿女一起到京城,为他们谋个出路,朔儿读书无望、雯儿无望功名,老头儿我,不甘心啊……”。

    “爹……”,陶朔与陶雯儿立刻下跪拜道。

    此举看似唐突,细细想来,实则有其必然之处。

    试想,无论谁家有这样的子女,岂能甘于如此庸淡一生?

    见仲逸沉默不语,老陶头便将提前准备好的银两拿了出来。

    “我陶家虽不得京城大户,但略有薄产,这是一千两银子,当是盘缠了”。

    陶老头儿笑道:‘我那兄弟也住在村,我兄弟二人从小和睦,你们走后,与他们一起吃住。我这一把老骨头,再撑个十余载不成问题,等着儿女们出息了’。

    考试不,却一心功名,科举害人啊。

    好在陶朔、陶雯儿并非奔功名而来,只是此处远在东南,要向京城带两个人,绝非易事。

    事已至此,仲逸也只得说句话了:“此事,晚辈还要请示过家师之后再做定夺,东南抗倭在即,还是等等再说吧”。

章节目录

大明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南宫草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宫草堂并收藏大明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