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作者:南宫草堂

    东南战事依旧,戚继光率部全力抗倭,近驻军奉旨抽调两万精兵向海盐县靠拢,浙江布政使司及周边有司衙门正筹集粮草,以供军需。

    戚继光指挥抗倭多年,颇有成效,如今又有兵马钱粮支持,控制大局并非易事。只是此次倭寇分多处登陆,又有内应相助,围剿已从内海岸的倭贼,尤为迫切。

    浙江布政司已命当地各州府县衙门,有序组织当地百姓撤离,并统一安排临时居所,安排吃住用度。

    此举用意再明白不过:既可令百姓免受惊扰,更能让朝廷将士放开手脚去与倭贼决战。

    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率百名属下先行,英勇千户所千户林宗武所率的千余名将士紧随其后。

    为免于一路调换马匹及惊扰百姓,两支人马从天津海岸登船,顺风顺流、一路南下。

    ……

    从翰林院出来后,仲逸径直去了裕王府,东南抗倭之事目前还影响不到翰林院,他这个侍读,依旧要去王府‘侍读’。

    眼下朝议论最多的还是倭贼,内阁六部如此、都督府如此,裕王府自然也不例外。

    相以往,此次抗倭似乎多了些看点,仅是有人做内应一项,足以令人遐想,一旦开始彻查此事,战事更为耗时,更为复杂。

    相有些帝王子嗣众多的情形,裕王几乎连个竞争对手都没有,那九五之尊的大位非他莫属,但他的处境却也好不到那里。

    来裕王府侍读后,仲逸与这位后继之君也渐渐熟悉起来,朝人人皆知,皇帝朱厚熜表面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很冷淡,或许因其他皇子的缘故,也或许是朱厚熜听信了什么说法。

    在仲逸看来,这些说法并不足以为信:朱厚熜心已有继位人选,且早有部署。

    单从朝与裕王府有关的人来看,高拱跟随裕王多年,在王府侍讲近十年之久,深得其信任。

    如今高拱已拜渊阁大学士,另有徐阶、张居正等人也与裕王府来往甚密,当初,高拱是徐阶举荐。

    这三人如今已身居高位,他日裕王朱载垕继位,势必会更为倚重,执掌大权不在话下,身为皇帝的朱厚熜自然能看的明白,看的透彻:他有意为裕王府栽培势力,其之意自不用说。

    做翰林院侍读以来,仲逸一直在琢磨此事:前车之鉴,如今,他做了裕王府的侍读,又是不是皇帝特意安排呢?

    在此之前,朝一直流传说仲逸背后之人正是皇帝朱厚熜,正因为此,他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庶吉士升为六品侍读。

    这种说法是有‘充足’理由:当初,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影响甚大,朝几乎人人皆知,这本是由刑部等三法司查处的案子,皇帝却交由北镇抚司查办,而且明面由仲逸督办。

    此事之后,他也提前结束庶吉士的考核,升为翰林院七品编修。

    后来鞑靼军南下来犯,直逼京城,去与他们谈判的也是仲逸,连同去大同府核查平虏将军仇鸾怯战一事,亦是如此。

    按理说,这样的差事,更落不到仲逸的身,尽管依旧有北镇抚司查办,但明面依旧由仲逸领了钦差副使的头衔,回京后,他便由七品编修升为六品侍读。

    如此破例安排,让人不得不有了这样的说法:若非皇帝有意为之,恐怕再过五年,仲逸也做不到六品。

    也正是因为此,有了另外一种说法:仲逸被派到裕王府做侍读,是为‘盯着’王府,一种类似锦衣卫的角色。

    侍读不仅可以出入王府,更能与裕王对话,所谓如其人、坦露心迹,久而久之谈古论今,仲逸自然能‘读出’裕王心之想。

    此举,远锦衣卫密探来的直接、透彻。

    这种说法似乎已成共识,起初,连仲逸本人也隐隐觉得似乎有些道理,直到前些日子师父凌云子来京后,他才知道此事并非如此。

    按师父所说:世之事,大多不会只有一种选择、一个目标、一种结果,往往在起初有多种谋划,每种谋划之后又有各种应对之策,只是情势多变,意外大多不为人力可控,事情的结局,也有了多种可能。

    而最终的结局往往并非起初所愿,至少不全是。

    据此,也不难理解:皇帝朱厚熜派仲逸到裕王府侍读,或有为王府留有一双‘眼睛’的打算,也或许确有为这位后继之君培养新人的计划。

    当然,或许两层意思兼有之。这要看他自己如何去把握了。

    裕王府,王府侍卫来报:去客堂喝茶。

    仲逸心不由笑道:今日,不用去后花园种高粱、大豆,也不用去木亭下对弈了。

    “今日,我们不读书了,眼下东南倭寇来犯,朝所议皆是此事”。

    朱载垕笑道:‘咱们也说说这抗倭之事?如何?’。

    这并不意外,说起抗倭,仲逸还真有话说。

    单论战事,无非兵马、钱粮这些,但此刻既不在两军阵前,更不是在运送粮草的路。

    “殿下,说起抗倭之事,时有来犯,时有狙之,来了灭之,灭后复来,反反复复,从来都不消停”。

    仲逸抛了一句:“难道,除此之外,再无别的路可走吗?”。

    明眼人都能品得出来,这是在等裕王的看法。

    “既来之、则灭之,有何不妥?”,朱载垕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难道?我们也学他们,打到倭国去?’。

    这话说得,该如何应答?

    “殿下,下官斗胆,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仲逸试探的说了一句:“若是能开海禁……”。

    没错,是关于海禁的事儿。

    在大明,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也是一个极为微妙的话题。

    太祖皇帝朱元璋曾下旨寸板不得下海,永乐大帝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了历史壮举,但只限于朝贡贸易。

    如此,也并未为百姓带来太大的利益,与沿海各国厚往薄来、大加赏赐,间接也是一种负担。

    从此之后,朝廷对海禁多有变化,但还是以强化为主,到嘉靖帝时期,已是高度强化。

    “仲侍读,此处你我二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朱载垕自然看出仲逸的心思:“事论事,只要为朝廷大计,总是可以说的嘛”。

章节目录

大明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南宫草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宫草堂并收藏大明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