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阅读_第 134 章
穿越之黎锦的农家日常 作者:回眸已半夏
已经猜到明日宋先生肯定要让他跟陈西然当场作诗,他这大概也不算……作弊。
接下来,按照宋先生的说法,就是自己得把《四书》《五经》极其每一句的含义都过一遍,他没有时间给两人通篇讲解。
宋先生说:“八股文虽然形势单一,但内容却需要你们对自己念过的书有足够理解,才能起承转合,用事实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我会给你们主要讲八股文的写法格式,而不是其中内容。”
黎锦知道,这就跟上辈子的高考作文一样,老师最多讲到作文得有精彩的开篇和收尾,至于内容怎么写,全看学生自己肚子里有没有素材。
但八股文却要求更加严苛,每一句都得对仗、平仄整齐不说,还得引经据典后列出自己独到的想法。
这也难怪每年能考上秀才的人那么少了。
果然,第二日一大早,宋先生只留下‘以重阳为题,每人题诗三首’,就去隔壁讲课了。
一个时辰后他回来,黎锦已经写完了三首诗,正在一旁默书。
但这次默书的时候,黎锦在需要注意的地方都写了注释。
宋先生看过去的时候,惊讶的都忘了捋胡子,他没想到,黎锦居然能下功夫到这个地步。
宋先生想,要是他当年肯这么下功夫,指不定也有去考举人的实力了。
随后,他又拿起黎锦放在一边的三首诗。
黎锦分别写了两首七言律诗和一首五言绝句。那首绝句一看就是用了黎锦之前说的套路,但最后抒发感情的时候却十分悲伤。
宋先生想到了黎锦家里的情况,父母尽丧,要不是恰好今年多了一个孩子,家里指不定得多冷清。
他想,黎锦恐怕是想起之前父母带他上山chā茱萸的事情了。
如今没有父母给他chā茱萸,触景生情,心里自然是难过哀伤的。
要是黎锦知道宋先生的想法,怕是会无奈的摇头。
黎锦这首诗其实是用秦慕文的视角去写的,毕竟他天生感情淡薄,不管是最后想表达自己的宏伟志向(并没有志向),亦或者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他都觉得写不出那种感觉。
古人能流传千古的诗,要么辞藻十分华丽,要么就抒发离别、贬谪、国破等情怀。
第一点黎锦暂时做不到,第二点……他根本没有这些情怀。
所以黎锦这次尝试换了个角度,没想到居然入了宋先生的眼。
两首律诗也一改黎锦之前的风格,其中一首就是他昨天写的,之后改了好几遍,改的文采斐然,语句华美。
另一首则尝试了平淡的田园风,文笔朴实,却让人读了诗就对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家生活产生了淡淡的向往。
宋先生沉默了一下,心中已经被惊讶和震撼填满。
他完全想不到,黎锦此前还是个总结套路来作诗的人。再往前,黎锦此前出上联还没有头绪……
宋先生觉得,黎锦这个进步的速度,着实有些骇人。
趁着他现在还能教,先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提出来再说。
“你的这首绝句写得很不错,内容工整,情感真切。
这一首律诗,能看出你想改变风格,但能接触到的书籍还是太少,有些语句虽然看似华美,却经不起推敲。”
说着,宋先生用朱笔圈了好几点,“这里你大概是想用典吧,但这个典故用在重阳实在不合适,该改一改。”
宋先生接连说了好几点,最后停下来的时候,把黎锦最后那首田园诗双手捧着。
“这首诗,你实在写得太妙!”
第57章
一句‘太妙’,陈西然都搁下笔,探了脑袋过来。
宋先生罕见的没有指责他,而是说:“陈西然,你来品味一下这首诗。”
宋先生居然居然用了‘品味’一词,可见对黎锦这首田园诗的赞誉不是一般的高。
这首诗是黎锦用自己的角度去做描绘,讲述了农耕结束,带着一家人去登高祈福,没有用什么别出心裁的语句,仿佛就跟写日记一样。
黎锦自己觉得没什么,他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那首‘文采华丽’的律诗上,想把这首诗用来充
已经猜到明日宋先生肯定要让他跟陈西然当场作诗,他这大概也不算……作弊。
接下来,按照宋先生的说法,就是自己得把《四书》《五经》极其每一句的含义都过一遍,他没有时间给两人通篇讲解。
宋先生说:“八股文虽然形势单一,但内容却需要你们对自己念过的书有足够理解,才能起承转合,用事实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我会给你们主要讲八股文的写法格式,而不是其中内容。”
黎锦知道,这就跟上辈子的高考作文一样,老师最多讲到作文得有精彩的开篇和收尾,至于内容怎么写,全看学生自己肚子里有没有素材。
但八股文却要求更加严苛,每一句都得对仗、平仄整齐不说,还得引经据典后列出自己独到的想法。
这也难怪每年能考上秀才的人那么少了。
果然,第二日一大早,宋先生只留下‘以重阳为题,每人题诗三首’,就去隔壁讲课了。
一个时辰后他回来,黎锦已经写完了三首诗,正在一旁默书。
但这次默书的时候,黎锦在需要注意的地方都写了注释。
宋先生看过去的时候,惊讶的都忘了捋胡子,他没想到,黎锦居然能下功夫到这个地步。
宋先生想,要是他当年肯这么下功夫,指不定也有去考举人的实力了。
随后,他又拿起黎锦放在一边的三首诗。
黎锦分别写了两首七言律诗和一首五言绝句。那首绝句一看就是用了黎锦之前说的套路,但最后抒发感情的时候却十分悲伤。
宋先生想到了黎锦家里的情况,父母尽丧,要不是恰好今年多了一个孩子,家里指不定得多冷清。
他想,黎锦恐怕是想起之前父母带他上山chā茱萸的事情了。
如今没有父母给他chā茱萸,触景生情,心里自然是难过哀伤的。
要是黎锦知道宋先生的想法,怕是会无奈的摇头。
黎锦这首诗其实是用秦慕文的视角去写的,毕竟他天生感情淡薄,不管是最后想表达自己的宏伟志向(并没有志向),亦或者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他都觉得写不出那种感觉。
古人能流传千古的诗,要么辞藻十分华丽,要么就抒发离别、贬谪、国破等情怀。
第一点黎锦暂时做不到,第二点……他根本没有这些情怀。
所以黎锦这次尝试换了个角度,没想到居然入了宋先生的眼。
两首律诗也一改黎锦之前的风格,其中一首就是他昨天写的,之后改了好几遍,改的文采斐然,语句华美。
另一首则尝试了平淡的田园风,文笔朴实,却让人读了诗就对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家生活产生了淡淡的向往。
宋先生沉默了一下,心中已经被惊讶和震撼填满。
他完全想不到,黎锦此前还是个总结套路来作诗的人。再往前,黎锦此前出上联还没有头绪……
宋先生觉得,黎锦这个进步的速度,着实有些骇人。
趁着他现在还能教,先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提出来再说。
“你的这首绝句写得很不错,内容工整,情感真切。
这一首律诗,能看出你想改变风格,但能接触到的书籍还是太少,有些语句虽然看似华美,却经不起推敲。”
说着,宋先生用朱笔圈了好几点,“这里你大概是想用典吧,但这个典故用在重阳实在不合适,该改一改。”
宋先生接连说了好几点,最后停下来的时候,把黎锦最后那首田园诗双手捧着。
“这首诗,你实在写得太妙!”
第57章
一句‘太妙’,陈西然都搁下笔,探了脑袋过来。
宋先生罕见的没有指责他,而是说:“陈西然,你来品味一下这首诗。”
宋先生居然居然用了‘品味’一词,可见对黎锦这首田园诗的赞誉不是一般的高。
这首诗是黎锦用自己的角度去做描绘,讲述了农耕结束,带着一家人去登高祈福,没有用什么别出心裁的语句,仿佛就跟写日记一样。
黎锦自己觉得没什么,他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那首‘文采华丽’的律诗上,想把这首诗用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