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农圣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万事开头难,在那曲这边开了个好头之后,往下走,一路就更加顺畅了,因为,大唐在这里的一系列政策,早就已经被他们快马传遍四方。

    对于这种只谈给你什么好处,却不要求你贡献什么的统治者,傻子才会反对。

    他们却不知道,成为大唐的一部分之后,他们富了,也就等于是大唐富了,他们有钱了,就会想着消费,消费,就会带动商贸,商贸,就会给朝廷创造税收,朝廷自从停止了中原地区百姓的税收之后,反而变的越来越富有,就是这个道理。

    已经处于掌握了工商业,解放了为工商业提供基础支撑的农牧业的大唐,根本无需把税收点放在他们这些穷苦人身上。

    孙享福这一路的任务就是,派礼物,搞文艺演出,设立官府衙门,设立汉文化教学机构,留一部分驻军于当地管理一下治安,协助主官,组织耕种,放牧,生产等。

    另外,他给每个县,都留了足够多的清洁用品,如肥皂,毛巾,之类的,还有一名医官。

    在烧水不用柴火了之后,大多数吐蕃人还是很愿意洗一下澡的,一年洗不到几次澡,甚至一生才洗三次澡的习惯,让这一地区普通平民的妇科病极其严重,生育交配权,大多掌握在部落首领身上,这也是人口发展缓慢,普通百姓,只能听从部落首领和头人的支配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些东西不是不限量白送的,想要得到像肥皂毛巾这样看上去价值不菲的东西,以及各种坚果,罐头,饼干,糕点这类的零食,很简单,那就是学汉语,写汉字,完成官府设立的任务指标。

    李承乾的新式教育制度向全国推进之后,大唐所有的小孩都需要上学,成年人,也会有扫盲班去扫盲,到现在,已经卓有成效。

    全民识字率差不多达到了三成,能书写的人,也达到了两成以上,这是因为目前大唐的人口结构是孩子多,而这些孩子,大多都已经上了学的原因。

    而这种全面教育推进下去之后,最多再过十年,当现在学校里这批孩子们走上社会,开始当家做主的时候,整个大唐社会的识字,书写率,至少能达到六七成,这还是因为游牧民族,海外土著等,文化教育很难推进的原因。

    当然,这个东西,只要朝廷在不断的推动,两代人以后,就基本能够做到**成以上的人能够识字,那个时候,基本上就算是文化教育普及全民了。

    吐蕃之地向大唐商贾开放了三年多的商路,效果还是有的,不仅体现在商业利益上面,对汉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各个部落的首领,要跟大唐的商贾做交易,就必须懂得一定的汉语,所以,只要是几千人以上的部落,多少有一些会简单汉语的人。

    然之后,他们为了拿到这些可以清洁,擦洗身体的用品,和味道绝美的食品,就会不遗余力的在自己族群中传教汉语。

    因为,衙门里专门宣讲汉文化的教谕,掌握着这些东西的发放权,一个会说汉语的人,教会了另外一个人,会得到很多的奖励,学会了写字的,那就能得到更多的奖励,五十个字,一百个字,分字数的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小奖励。

    很快,当他们发现,孩子们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更快,教孩子们获得礼物的几率更多的时候,那些先掌握汉语和汉字的人,就会集中先去教孩子。

    而当这些孩子是在汉文化的教育下长大的,那么,这里的未来就十分可期了,这就是孙享福在山南道构思出来的计划中的一部分。

    大唐在一段时间之内,是没有想过吐蕃这块土地,能够帮助朝廷盈利创税的,就是山南道的垸田区,朝廷也是先投入了人力,财力做启动资金,把地方建设好了,才开始源源不断的有财税回馈朝廷的。

    而孙享福的打算,就是用这种奖励制度,让这里的所有人,开始汉化,开始听从官府的吩咐办事,以官府为主,而不是以部落头人,首领为主。

    他们获得奖励的办法有很多种,几乎都是他们可以做到的,送来牛羊粪便,给奖励,帮助官府开田,给奖励,帮助官府修建城池,给奖励,帮助军队修建道路,安全防护措施,给奖励

    几乎只要他们愿意出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做,虽然在前期,朝廷可能需要投入一些物资用来发放奖励,可往后,则很有可能是用他们自己产出的东西,在发放他们的奖励,山南道那一套模式,放在任何地方推动发展,基本都适用。

    四月初,孙享福终于抵达逻些城,开始正式召集大家办公,松赞干布此时还没有建造布达拉宫,而原先的王宫,也属于他的私人财产,孙享福的办公地,其实是一个修建的恢弘壮丽的寺庙,不过,和尚都被他赶跑了而已。

    这些迦楼缕波过来的毒瘤文化,必须铲除,包括逻些道境内的其它寺庙亦是如此,这属于大唐官方不认可的宗教,如果信佛,也可以,朝廷稍后,会派正经的僧人过来,所有寺庙,都将属于朝廷产业,而不属于某个宗教,和尚,也需要朝廷颁发的文牒,才能主持寺庙,并且只允许传播朝廷认可的佛家哲学。

    就像玄奘在耽摩道传播的佛理一样,现在,它几乎被所有印度地区的百姓所接受,也被大唐官方认可。

    被孙享福任命的吐蕃各部官员,共有两三百人,全部齐聚在了寺庙的大殿,开始规划起了吐蕃的种植产业。

    这里现有的几大种植区域,基本被六大部落群体掌控,被称之为六茹,孙享福到来之后,自然是将其划成了六州。

    分别是象雄州,卫茹州,约茹州,叶茹州,拉茹州,和苏毗茹州。

    松赞干布本族雅砻部,现在的驻地在拉茹州,治所是逻些城,而由于他本部的主要族人都要迁到关中,这一代的田地,就基本都归朝廷的人来种植了。

    地盘其实不小,有差不多近十万亩,海拔大多不到三千米,四月份,温度已经有了山南道开春时期的温度,除了夜晚偶尔会下小冰雹之外,一般都在十度以上。

    像红薯,土豆,玉米,大豆这类的作物,大多都可以在这里种植。

    在后世,藏区的农业也同样是分成这六块,由于这里的日照,是世界上最充足的地方,早晚温差也大,比较高产的耕地面积,达到了三百多万亩,而孙享福通过各部汇总过来的信息,加上一些实地的测量,大致得出一个数据,这里现在已经开始耕种的熟田,最多只有三十万亩,还不到后世的十分之一。

    不过,对于这个地区的百姓来说,这基本也足够用了,如果田地里种的是高产作物,加上畜牧业,孙享福甚至都不需要组织百姓们开荒,只是带领他们把自己带过来的种子,种在熟田里,用比较科学的方式打理,产量就基本能够满足当地人食用。

    与孙享福一门心思的谋划怎么种田不同,其实,各部的首领,最想要的,是去到中原繁华的地方去,因为,吐蕃第一大族雅砻氏,已经确定要跟着松赞干布去关中了。

    第二大族,葛尔氏。又发动了部落内一半以上的人,迁去了云南。

    他们这两支,可是掌握了吐蕃最顶尖智慧的人,他们这样卖力的往中原跑,剩下的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动心思呢!

    要知道,延平门一战之后,吐蕃的情况是女多男少,比例比中原地区还失衡,达到了八比二的程度。

    而原先属于吐蕃各部的那些青壮,都是作为战俘,被安排在关中各地劳作的,有十几万人之多,他们都在中原地区生活了好几年,早已离不开中原的繁华生活了。

    而现在的情况是,这里原本跟那些人沾亲带故的人,都想去投奔他们,要知道,那些战俘里面,好多人,原先就是这些部落的首领,头人之类的。

    既然他们提出来要迁,孙享福也不拦着,跟他们讲好了一应徒迁安置的标准之后,就放他们下去了,毕竟,关中实现自由耕种之后,每个县,光是空余出来歇耕的上田,都是几千上万亩不等,几十万人,在几百万人的关中分散下来,并不算什么难事,那些田地与其空着,还不如分配给他们种。

    这拨人想要迁出去的人有点多,统计完之后,数据有点出乎孙享福的想象,愿意留下来的,居然还不到四十万人,比想象的要少的多,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些原本被各大部落奴役的人,有许多,还是被抢过来的外族人。

    最终,这些人被孙享福编成了十三万多户,平均在每个州安置的百姓,还不到两万户,逻些城附近稍微多一些,有将近四万户,毕竟,这里有近十万亩熟田,以及一定量的畜牧业,未来,孙享福还打算开发一些工业,没有入口聚集可不行。

    理顺了人口和户籍之后,就要开始分配任务干活了,要知道,这里一个州的面积,可比后世中原地区一个省的面积还大,可用于耕种,种植树木和放牧的地区被标注出来了之后,未来,这里的百姓,就会围绕这些地区生活了,由于人口太少,城池,乡镇的分布,都显得十分稀疏,这样也有点好处,就是大家能使用的资源,都比较丰富,种的都是上好的熟田,放牧的区域,也是水草最丰美的地方。

    田地怎么种,是以孙享福带过来的农学生为主导,安南军的军士做组织,辅助,吐蕃百姓,则听从指挥,出体力就行,反正不过三十来万亩,分摊到三万士兵和三十多万百姓头上,每人还不到一亩。

    而且,这里能够拉犁的牛比较多,到五月中的时候,所有的田地,就全部都种上了新作物,田地的事情定了,整个地区就安定下来了,而随着更多的物资,持续的进藏,这里,也的民生,也开始进入了高速的发展,甚至抽空的时候,孙享福会组织大家集体去种树,做一些基础建设修建等。

章节目录

大唐农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爱吃鱼的胖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爱吃鱼的胖子并收藏大唐农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