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农圣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在后世很多关于教育的演讲之中,学者总是会在各方面,批评国家的教育体制,说什么教给孩子们不必要的知识太多,让他们丧失灵性,孩子们的负担太大,应该让他们更多的去玩耍之类的。

    孙享福觉得说的有一定道理,至少,他认为,教育体制里面,应该要把必须要学习的知识,和非必须要学的知识,划定出来。

    什么是必须要学的知识?

    比如一定的农业知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知识,是解决吃饭这种人类生存根本问题的知识,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最基础的农业知识都没有一点,那就是一种悲哀。

    当然,后世的科技文明,已经进步到了非一般的高度,即便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所教育出来的学生们,毕业之后根本不知道种田是怎么回事,也可以依靠大量进口粮食,来解决吃饭的问题,只要不发生战争,日子基本能够过的去。

    但是要是发生了战争,当外部的粮食进口不过来,内部的工业产出无法向外销的时候,会是个什么景象,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对比于后世,这个时代的教育体制,那就更操蛋了。

    一天八节语文课,抱着四书五经寒窗苦读十年,甚至一辈子,通过这样的教育,国家能收获到的是些什么东西?

    大多数都是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五谷不分,只知道靠一张嘴巴,剥削别人的废材而已。

    如果人人都专注生产力的提升,大家都吃的饱,穿的暖,社会上根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

    所以,孙享福想要推行的教育体制,是一个能够培养下一代动手能力,各种基本生存技能的体制,而不是培养出一帮只会考试,去到社会上之后,还要再用好多年从头学习做事的书生。

    这个烤红薯,李世民吃的很香,七八岁的皇子皇女们,能够自己种出红薯来了,这是一件非常值得他欣慰的事情。

    所以,他取消了原本出去逛的想法,细细的问起了这些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一个下午下来,收获真不少。

    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孩子们会的东西好多,与在长安的时候,皇家族学的老师反反复复就是那几句经义,让他们抄来背去,完全不同,这还只是他们在九垸县学上了半年学而已。

    晚饭李世民是和长孙皇后单独吃的,菜式里面就有李丽质从学校提回来的苋菜,一边吃着菜,李世民一边跟长孙皇后聊起了内侍监改制的事情,基本框架算是敲定下来了,具体细则,还得慢慢研究讨论,最后实施。

    “朕意,明年继续将孩子们留在九垸县上学,观音婢以为如何?”

    长孙皇后答道,“此地的孩童们,都有一种独特的灵性,确实更加适合他们就学读书,不过,陛下,山南道的子民,是您的子民,关中的子民,也是您的子民,既然山南道这边的教学更好,就应该把它推行到关中,推行到全国去,让所有的孩子们,都学到这些有用的知识。”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道,“你言之有理,不过,这样一来的话,国子监,乃至咱们以往沿用的整个教育体系,就全部都得改了,九垸县学的体系里面,一直到初中,都没有教超过一千字四书五经里面的内容,儒家那边的阻碍,只怕不小啊!”

    长孙皇闻言,笑了笑道,“陛下不是命承乾监国了么,他一向有办法,陛下,不妨将此事教给他去办。”

    李世民再度点头道,“说的也是,朕明年便要西巡,路途遥远,不便带上你等,内侍监的改革,也一并交由你全权做主吧!”

    “陛下出门在外,要注意保重身体才好。”

    两口子暖心的闲聊之中吃完了晚饭,和众人一起出去欢歌跳舞,自是不提。

    次日,坐镇江陵的李承乾的案头,便多了一封李世民发过来的文书,看过里面提及的一些事情之后,李承乾莞尔一笑,根本没当一回事,下了一道命令给工部,于长安,渭南,各修建十六所教学规模超过万人的新学校,其余各州县,按照人口规模,各建学校两到三所。

    建好之后,这些学校,将面向所有持有大唐户籍的适龄孩童招生,一应学费全免。

    看到这个政令,政事堂的几位还有些懵,房玄龄,温彦博和唐俭三人很快就找到了李承乾。

    直管教育口的唐俭率先开口道,“太子殿下,在长安,渭南,以及关中各州县,建立那么多学校,并且免费供孩童读书,这笔开支可不小,按照关中现在将近六百万人口还算,适龄读书的孩童,差不多有近百万,除建学校以外,每年投入的开支,只怕要数百万贯。

    而且,这些适龄孩童,原先有很多,本就是在州县的学堂里读书的,如果新学校学费全免的话,岂不是让州学,县学的学生,转到新学校去读书了?”

    李承乾笑着道,“孤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以前那些州县的学堂的教学内容,已经赶不上时代的需要了,像九垸县学这样的学校,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知识。

    朝廷在新的学校里投入的钱财多了,那么,在原先那些州学,县学的投入,就会少一些,成本虽然会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费用,也多数是出在此前没有读书的那些孩子身上,其费用的增长,以朝廷现在的财政能力,完全负担的起。

    诸卿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关中之地的所有学校,也全部都像九垸县学这边一样出人才,那么,未来,他们将会为我大唐创造多少利益?”

    闻言,唐俭看了看房玄龄和温彦博,见他们连连点头,他也不多说什么了。

    李承乾又道,“所以,明年还只是关中,三到五年之内,孤要这种模式,铺向全国,并且,做到所有的子民,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开启全民义务教育,这个设想,如果是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房玄龄犹记得几年以前,朝廷的教育推进计划,不过是在每个州县,建立一所学堂而已。

    想不到,短短六七年以后,计划,就要上升到全民接受教育的地步了。

    要说李承乾为什么敢这么大刀阔斧的干事情,那就得看看他是在哪里学习的政务了,他的学习模板,可是善阳啊!

    孙享福当年把善阳城修建好之后,直接在城内修建了几所学校,让所有百姓家的孩子,不分胡汉,不分贵贱,都可以入学读书。

    所起到的好处就是,善阳现在每年都有过万掌握了基础文化的学生,走上学医,学农,学工,学商,甚至也有继续学文科的道路上,然之后,开始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高端的骨干力量。

    听到李承乾的豪言壮语,唐俭的心跳顿时加快,在他主掌礼部的时候,扩大教育体系,推行全民教育,那自然是给他一个天大的功劳,因为这样的事情,必然会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可是,这个功劳,不是那么好得的,现有的那些得利于教育体系的人,大多都是儒生,这些人会来找他的麻烦,要知道,他自己也是个儒学子弟,而首先找他麻烦的,就是国子监的祭酒老孔。

    然而,房玄龄却是品出了李承乾这么做的一些用意,开口给唐俭解释道,“太子殿下的意思是,你并不宣布撤销旧有学院,直接把新学校建立起来,如果原先在那些旧学院里读书的学生,都自己转去新学校读书了,那就怪不得谁了。”

    闻言,唐俭眼前一亮,顿时觉得,此事十分的可行,朝廷并不否定那些旧有的县学,州学。但是,学生有自己选择上什么学校,学什么知识的权力,你教的知识没有用,学生们不爱学,那就怪不得朝廷推动新学教育了。

    等到大家都不去州学,县学读书了,这些旧有的学院,它自然而然的,也就撤销了。

    于是,唐俭开口道,“如此的话,建学校,以及后续教学所产生的费用,还要请政事堂下令财部通过。”

    房玄龄正欲点头,李承乾却是笑道,“其实,这个费用也不会很大,因为,像山南道垸田区这边一样,有本地商会产业,为教育花费提供资金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未来,朝廷需要投入的,大多只是修建学校的钱而已。”

    公共资源产生的利益,就应该回馈给公共服务,这是孙享福在后世带过来的一些观点。

    因为在后世,有很多地方,明明有煤矿,最终肥的却只是少部分煤老板,和与煤老板勾结的贪官污吏,这是很不应该的。

    所以,此前孙享福要让当地的百姓,参与进这些地方资源产业的运营和管理中,掌握一部分话语权,分润大部份这些产业带来的利益。

    而随着这些产业越做越多,越做越大,满足全民的医疗,教育,养老,都不会是问题,因为,大唐现在的掌握的资源,比后世我国还要多好多倍,然而,需要养活的人口,才三千多万,连零头的零头都不到,人均可分配资源,比后世最发达国家,都要高百倍以上,负担个教育方面的开支,那简直是毛毛雨。

    触类旁通之下,房玄龄觉得,不光是教育体系要升级,其它的所有方面,其实都可以进行一轮升级,因为,大唐现在有钱啊!而推动基础建设,民生保障,都是对这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帮助的事情,既然李承乾要干,何不都上马做起来呢!

    他这个想法,倒是切中了孙享福前段时间发出来的那些畅想,让所有的山川,变的秀丽多姿,让所有的河流,变的温顺平和

    于是,贞观九年十月,监国太子李承乾,与左右尚书仆射房玄龄和温彦博,以及礼部尚书唐俭,定下了大唐内部未来十年的发展计划。

    本轮计划每年投入在学校,医院,水路,公路,码头,甚至是城池改造,等基础建设项目的费用,从第一年的五千万贯起,逐年递增,十年以后,整个国家的基础建设,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至少能够保证大唐本土所有百姓的生活环境,不输给现在山南道垸田地区的百姓多少。

    当然,十年以后,山南道垸田区域的百姓过的是什么生活,就不好说了,至少,人家九垸县,今年已经有一半以上的民居,换成装修精致的楼房,未来一两年之后,郢州,复州治下的垸田县,估计也会跟进。

章节目录

大唐农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爱吃鱼的胖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爱吃鱼的胖子并收藏大唐农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