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农圣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孙享福和杨顺水将快船驶到曲江池码头的时候,张公瑾已经等在这里了,他甚至都没有回府交待一声,就直接赶了过来,随同他一同前往高句丽的,就只有他的车夫一人。
“邹公,这两人是杨老汉的子侄,一个叫杨明,一个叫杨杰,有他们轮班操船,最多五六日,保准您能到莱州,去到那边之后,您就先留在身边听用吧!”
“五六日就可以到莱州?当真好本事。”
张公瑾用赞许的眼神打量了二人一下又道,“现在军情紧急,旁的话就不多说了,你就告诉我,你在莱州外海的人马有多少,战斗力如何,老夫要如何联系他们。”
张公瑾是懂船的人,上了船之后,稍微的感受了一下,就知道这船的犀利之处,现在的情况就是他早一点到高句丽,那边可以操作的空间就更大一些,是以,也不跟孙享福客气了。
孙享福想了想,答道,“八百人左右,都是精干之士,所配的,都是万石的新式水轮船,共十艘,那种船邹公之前应该在船厂见过,功能我就不多说了。船上有充足的武器装备,比之朝廷的战舰犹胜一筹,在海上,您几乎可以无视他国水军,用他们来保证我军的海上补给和撤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海上作战和陆地上作战,有着天然之别,舰船和武器先进一些,几乎就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还没有大面积向李唐引进各方面技术的倭国和高句丽水军,在赵龙所带领的这支船队面前,就像小孩子面对成年人一般,基本没有正面硬抗的实力。
而且,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赵龙他们基本都在半岛和倭国海域徘徊,对于那边的海况,有了相当多的了解,等张公瑾跟他们碰头之后,应该能根据他们自身的优势,制定很多可行的战略计划出来。
“本以为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想不到正明还有惊喜给老夫,能够保证大军的补给和撤离,高句丽这一仗就好打的多了。”
听完了孙享福的介绍,张公瑾顿时信心满满,孙享福便急忙让人取来人笔墨纸,现场给赵龙等人写了一封信,大意就是让他们一切行动听从张公瑾的指挥就好。
“邹公,高句丽之事,若有可为,便为之,若不可为,没必要将自己陷在那边,您知道的,占领高句丽,还是得出动我大唐的大军,而大唐内部地多人少,要满足自身消耗,需得加强劳动生产力,若是能在海上建立起一条高句丽向大唐转运人口的线路,使原本为高句丽贡献战略资源和税收产出的百姓,为我大唐贡献战略资源和税收产出,彼弱我强,这也是一种胜利。”
“这一点老夫知道,老夫有高德在手,到时候会利用他,将那些无法给战事出力的妇孺小孩先走海上运往莱州,只留青壮士兵与渊盖苏文作战,如此的话,那些家属撤离到了大唐的士兵,便再没有退路了,必定会奋勇杀敌,以期给渊盖苏文造成损失,即便最终战败,那些高氏的残兵,也只有投靠我大唐这一条退路,结局你知道的。”
“原来皱公早有谋算,这我就放心了,如此,我便在莱州等地让人安排接应的事情,对于人口,咱们可是多多益善呐!”
“老夫知道你满脑子发财计,缺的就是劳力来实现,所以,老夫不会在那边大造杀孽的,没什么别的事,你就先回吧!老夫早一点去高句丽,也能多为你弄些人口回来。”
待得墨迹干好之后,张公瑾便催促孙享福下船了,孙享福抱拳与之道别后,在岸上目送了快船离开,心中感慨万分,能上凌烟阁的功臣,果然个个都了不得,张公瑾这份一心为公的心情,就值得人敬佩。
而孙享福之所以这么在乎高句丽的人口问题,除了因为需求之外,是因为看准了人口就是高句丽的根基,它是这个时代亚洲地区人口仅次于大唐的国度,有民一百多万户,从青壮男丁编成的军队数量都有五六十万,就可以看出它的总人口数,至少也是五六百万以上的规模,大唐即便是将突厥和东北四部囊括其中,也不过是三百万户左右,一千几百万人口而已,跟他们打消耗战,很容易伤筋动骨。
还有一个方面,高句丽的人口到了大唐后,完全不会有不适应的地方,首先人种特种就是一样,再一个,他们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许多人说的还是汉语,普通百姓的文化程度,甚至不输给大唐汉民百姓,是一种拿过来,直接就可以做生产主力用的优质人口,孙享福当然不想放过。
回到府上之后,孙享福给魏征去了一封信,约他去幸福村做眼镜,顺便跟他谈一谈山东那边的事情,他作为山东大部分中小地主的代表,能够给接受高句丽百姓提供很多帮助,不过,孙享福并不打算让山东地界的这些世家消耗掉高句丽迁过来的人口,因为那里离高句丽太近了,百姓们有可能想着逃回。而关中百姓如今正面临进入工业化的转型,大量原本开发好的土地需要人来耕种,由熟悉农耕事务的高句丽百姓来补充最为恰当。
次日,整个长安城内都比较热闹,因为是科举放榜的日子。
铜锣传榜,宣旨的官员,带着锦缎红袍,高头大马,在城内各处寻找各科获得前三名的考生,搞的满城鸡飞狗跳的,冬天里的冷风,也挡不住长安百姓爱看热闹的心情。
各科三甲考生从一文不名,瞬间变的名声大噪,在享受全城人民羡慕嫉妒的目光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也是激动的,朝廷让他们这么风光,他们敢不效死力以报朝廷?
类似科举这样的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国家社会,都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最初的时候,人们心思往往比较单纯,久而久之,则演会变成一个名利场,让无数人在里面沉浮,比较庆幸的是,现在还只是刚开始。
虽然没出现像宋明时期那种榜下捉婿的情况,但,能够取得好名次,获得皇帝青睐的这些状元,榜眼和探花们,都走入了世家权贵的视线,非是出于世家权贵门下的学子若取得了好成绩,他们定然是会想办法拉拢的,因为考虑问题比较长远的世家权贵大多知道,这些人才,未来成为朝廷高官的几率很大。
琼林宴被安排在了明天,所以,明天才会在法部给明法科取中的子弟开大会的魏征今天有空,散朝之后,和孙享福一同乘快船,用了不到一个时辰,便出现在了幸福村。
“适才在船上跟魏尚书所谈的迁民之事,关乎着关中未来的发展大计,还请魏尚书尽可能的帮忙才好啊!”
“为国尽忠,老夫是不会甘落人后的,不过,让老夫舍了一张老脸去给你帮忙,你是不是也该回报回报老夫?”
“这不,为您来独家制作眼镜了么。”
“这个不算,是你之前答应老夫的。”
“那您直接说,什么才算。”
“老夫知道你给正伦写了一个商部管理陈条,让他一下子就找到了商部的管理方向,老夫所管的法部,虽然不像商部那样是从头做起,但也是一个职权与从前有异的新立部门,正明,就没有如写给商部一样的管理陈条写给法部么?”
孙享福一早就知道魏征在这里等着自己,所以,即便陈条他昨日已经写好,也没有一见到他,就马上交给他,等他把条件提出来之后,才从怀里掏出一个扎子道,“如此,欠您的这个人情,在下可算还了。”
看到厚厚扎子,魏征面上一喜,也不计较孙享福是早有所图,忙将其接过谢道,“还了,还了,都是为了国事,哪里存在什么人情不人情的。”
然之后,他就迫不及待的眯着眼睛,翻开起了孙享福的手札。
配老花镜并不复杂,用不同厚度凸透镜在眼前试验,找出最合适的就好,为了帮魏征制作老花镜,幸福村专门开了一窑,烧制镜片厚度不一的凸透镜,孙享福见魏征看的入迷,便去窑洞里,与烧制玻璃的技术总工韩少问聊了起来。
“显微镜的研究,有什么进展没有?”
“目前还没有,光是用凹凸镜片,除非造的奇大,才有可能将放大倍数增加到八十倍以上,想要制作您所需要的一百六十倍以上的显微镜,需要非常精准的布置各组镜片的内部摆放,也就是说,能个大家伙,至少要大到人可以进的去,手动调整的地步,而且,可能需要反反复复调整安装,因为有一丁点细小的角度问题,整个东西就不成立了。”
孙享福知道,科技产物,都需要很精确的数学支持,如果,能够事先计算好成像的所有折射角度问题,那么,只需要在制作的时候,不断的调试,使镜片的角度在内部达到精准就好。
他把测算的任务交给了李淳风,看看他能不能将所有的数据预先算出来,他自己打小有些偏科,不喜欢数学,对于这方面的事情,即不想去做,也很难做的到。
“嗯,你们多试验,多研究,不要怕经费消耗的问题,等明年渭南的琉璃作坊开业之后,咱们就可以少量的放穿衣镜到市面上销售赚钱了。对外就说,十窖琉璃,也未必能烧制出一面镜子,保持其在市场上高价,稀缺的现状,几年以后再说。”
“知道了掌门,咱们这个组的成员,心思也不在制作没有技术含量的穿衣镜上面,大家卯足了劲,就是想制作您所说的,能放大一百六十倍以上,能看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的显微镜。”
“嗯,有这样的干劲就好,做技术研究,枯燥乏味是难免的,必须要有一种喜爱探究的心理,才能坚持下去,只要把这个东西制作出来,你韩少问的大名,一定会被史册记载,流传千古的。”
史册记载,名传千古的事情,人人都想,不过这些东西,貌似离现实还比较遥远,只是稍微的幻想了一下,韩少问就回归了现实。
“掌门,可以制作凸透镜片了,我会分几十种厚度,先制作一批出来,等魏尚书挑选好之后,我再为他制作几块相同厚度的眼镜作为备用。”
不多时,孙享福便拿着数十块玻璃镜片,让魏征放在眼前试验了起来。
孙享福和杨顺水将快船驶到曲江池码头的时候,张公瑾已经等在这里了,他甚至都没有回府交待一声,就直接赶了过来,随同他一同前往高句丽的,就只有他的车夫一人。
“邹公,这两人是杨老汉的子侄,一个叫杨明,一个叫杨杰,有他们轮班操船,最多五六日,保准您能到莱州,去到那边之后,您就先留在身边听用吧!”
“五六日就可以到莱州?当真好本事。”
张公瑾用赞许的眼神打量了二人一下又道,“现在军情紧急,旁的话就不多说了,你就告诉我,你在莱州外海的人马有多少,战斗力如何,老夫要如何联系他们。”
张公瑾是懂船的人,上了船之后,稍微的感受了一下,就知道这船的犀利之处,现在的情况就是他早一点到高句丽,那边可以操作的空间就更大一些,是以,也不跟孙享福客气了。
孙享福想了想,答道,“八百人左右,都是精干之士,所配的,都是万石的新式水轮船,共十艘,那种船邹公之前应该在船厂见过,功能我就不多说了。船上有充足的武器装备,比之朝廷的战舰犹胜一筹,在海上,您几乎可以无视他国水军,用他们来保证我军的海上补给和撤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海上作战和陆地上作战,有着天然之别,舰船和武器先进一些,几乎就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还没有大面积向李唐引进各方面技术的倭国和高句丽水军,在赵龙所带领的这支船队面前,就像小孩子面对成年人一般,基本没有正面硬抗的实力。
而且,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赵龙他们基本都在半岛和倭国海域徘徊,对于那边的海况,有了相当多的了解,等张公瑾跟他们碰头之后,应该能根据他们自身的优势,制定很多可行的战略计划出来。
“本以为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想不到正明还有惊喜给老夫,能够保证大军的补给和撤离,高句丽这一仗就好打的多了。”
听完了孙享福的介绍,张公瑾顿时信心满满,孙享福便急忙让人取来人笔墨纸,现场给赵龙等人写了一封信,大意就是让他们一切行动听从张公瑾的指挥就好。
“邹公,高句丽之事,若有可为,便为之,若不可为,没必要将自己陷在那边,您知道的,占领高句丽,还是得出动我大唐的大军,而大唐内部地多人少,要满足自身消耗,需得加强劳动生产力,若是能在海上建立起一条高句丽向大唐转运人口的线路,使原本为高句丽贡献战略资源和税收产出的百姓,为我大唐贡献战略资源和税收产出,彼弱我强,这也是一种胜利。”
“这一点老夫知道,老夫有高德在手,到时候会利用他,将那些无法给战事出力的妇孺小孩先走海上运往莱州,只留青壮士兵与渊盖苏文作战,如此的话,那些家属撤离到了大唐的士兵,便再没有退路了,必定会奋勇杀敌,以期给渊盖苏文造成损失,即便最终战败,那些高氏的残兵,也只有投靠我大唐这一条退路,结局你知道的。”
“原来皱公早有谋算,这我就放心了,如此,我便在莱州等地让人安排接应的事情,对于人口,咱们可是多多益善呐!”
“老夫知道你满脑子发财计,缺的就是劳力来实现,所以,老夫不会在那边大造杀孽的,没什么别的事,你就先回吧!老夫早一点去高句丽,也能多为你弄些人口回来。”
待得墨迹干好之后,张公瑾便催促孙享福下船了,孙享福抱拳与之道别后,在岸上目送了快船离开,心中感慨万分,能上凌烟阁的功臣,果然个个都了不得,张公瑾这份一心为公的心情,就值得人敬佩。
而孙享福之所以这么在乎高句丽的人口问题,除了因为需求之外,是因为看准了人口就是高句丽的根基,它是这个时代亚洲地区人口仅次于大唐的国度,有民一百多万户,从青壮男丁编成的军队数量都有五六十万,就可以看出它的总人口数,至少也是五六百万以上的规模,大唐即便是将突厥和东北四部囊括其中,也不过是三百万户左右,一千几百万人口而已,跟他们打消耗战,很容易伤筋动骨。
还有一个方面,高句丽的人口到了大唐后,完全不会有不适应的地方,首先人种特种就是一样,再一个,他们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许多人说的还是汉语,普通百姓的文化程度,甚至不输给大唐汉民百姓,是一种拿过来,直接就可以做生产主力用的优质人口,孙享福当然不想放过。
回到府上之后,孙享福给魏征去了一封信,约他去幸福村做眼镜,顺便跟他谈一谈山东那边的事情,他作为山东大部分中小地主的代表,能够给接受高句丽百姓提供很多帮助,不过,孙享福并不打算让山东地界的这些世家消耗掉高句丽迁过来的人口,因为那里离高句丽太近了,百姓们有可能想着逃回。而关中百姓如今正面临进入工业化的转型,大量原本开发好的土地需要人来耕种,由熟悉农耕事务的高句丽百姓来补充最为恰当。
次日,整个长安城内都比较热闹,因为是科举放榜的日子。
铜锣传榜,宣旨的官员,带着锦缎红袍,高头大马,在城内各处寻找各科获得前三名的考生,搞的满城鸡飞狗跳的,冬天里的冷风,也挡不住长安百姓爱看热闹的心情。
各科三甲考生从一文不名,瞬间变的名声大噪,在享受全城人民羡慕嫉妒的目光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也是激动的,朝廷让他们这么风光,他们敢不效死力以报朝廷?
类似科举这样的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国家社会,都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最初的时候,人们心思往往比较单纯,久而久之,则演会变成一个名利场,让无数人在里面沉浮,比较庆幸的是,现在还只是刚开始。
虽然没出现像宋明时期那种榜下捉婿的情况,但,能够取得好名次,获得皇帝青睐的这些状元,榜眼和探花们,都走入了世家权贵的视线,非是出于世家权贵门下的学子若取得了好成绩,他们定然是会想办法拉拢的,因为考虑问题比较长远的世家权贵大多知道,这些人才,未来成为朝廷高官的几率很大。
琼林宴被安排在了明天,所以,明天才会在法部给明法科取中的子弟开大会的魏征今天有空,散朝之后,和孙享福一同乘快船,用了不到一个时辰,便出现在了幸福村。
“适才在船上跟魏尚书所谈的迁民之事,关乎着关中未来的发展大计,还请魏尚书尽可能的帮忙才好啊!”
“为国尽忠,老夫是不会甘落人后的,不过,让老夫舍了一张老脸去给你帮忙,你是不是也该回报回报老夫?”
“这不,为您来独家制作眼镜了么。”
“这个不算,是你之前答应老夫的。”
“那您直接说,什么才算。”
“老夫知道你给正伦写了一个商部管理陈条,让他一下子就找到了商部的管理方向,老夫所管的法部,虽然不像商部那样是从头做起,但也是一个职权与从前有异的新立部门,正明,就没有如写给商部一样的管理陈条写给法部么?”
孙享福一早就知道魏征在这里等着自己,所以,即便陈条他昨日已经写好,也没有一见到他,就马上交给他,等他把条件提出来之后,才从怀里掏出一个扎子道,“如此,欠您的这个人情,在下可算还了。”
看到厚厚扎子,魏征面上一喜,也不计较孙享福是早有所图,忙将其接过谢道,“还了,还了,都是为了国事,哪里存在什么人情不人情的。”
然之后,他就迫不及待的眯着眼睛,翻开起了孙享福的手札。
配老花镜并不复杂,用不同厚度凸透镜在眼前试验,找出最合适的就好,为了帮魏征制作老花镜,幸福村专门开了一窑,烧制镜片厚度不一的凸透镜,孙享福见魏征看的入迷,便去窑洞里,与烧制玻璃的技术总工韩少问聊了起来。
“显微镜的研究,有什么进展没有?”
“目前还没有,光是用凹凸镜片,除非造的奇大,才有可能将放大倍数增加到八十倍以上,想要制作您所需要的一百六十倍以上的显微镜,需要非常精准的布置各组镜片的内部摆放,也就是说,能个大家伙,至少要大到人可以进的去,手动调整的地步,而且,可能需要反反复复调整安装,因为有一丁点细小的角度问题,整个东西就不成立了。”
孙享福知道,科技产物,都需要很精确的数学支持,如果,能够事先计算好成像的所有折射角度问题,那么,只需要在制作的时候,不断的调试,使镜片的角度在内部达到精准就好。
他把测算的任务交给了李淳风,看看他能不能将所有的数据预先算出来,他自己打小有些偏科,不喜欢数学,对于这方面的事情,即不想去做,也很难做的到。
“嗯,你们多试验,多研究,不要怕经费消耗的问题,等明年渭南的琉璃作坊开业之后,咱们就可以少量的放穿衣镜到市面上销售赚钱了。对外就说,十窖琉璃,也未必能烧制出一面镜子,保持其在市场上高价,稀缺的现状,几年以后再说。”
“知道了掌门,咱们这个组的成员,心思也不在制作没有技术含量的穿衣镜上面,大家卯足了劲,就是想制作您所说的,能放大一百六十倍以上,能看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的显微镜。”
“嗯,有这样的干劲就好,做技术研究,枯燥乏味是难免的,必须要有一种喜爱探究的心理,才能坚持下去,只要把这个东西制作出来,你韩少问的大名,一定会被史册记载,流传千古的。”
史册记载,名传千古的事情,人人都想,不过这些东西,貌似离现实还比较遥远,只是稍微的幻想了一下,韩少问就回归了现实。
“掌门,可以制作凸透镜片了,我会分几十种厚度,先制作一批出来,等魏尚书挑选好之后,我再为他制作几块相同厚度的眼镜作为备用。”
不多时,孙享福便拿着数十块玻璃镜片,让魏征放在眼前试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