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农圣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然而,让孙享福意想不到的是,随着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文臣和以尉迟恭为首的武将带头站出来了以后,各大世家系的官员居然也全部都站出来,对他所提出来的融合政策表示支持,这就让人不得不多想了。
于孙享福而言,这种现象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方面,朝堂上在这次达成共识之后,一段时间内,大家都不会反对他所提倡的文化融合政策,当然,孙享现在也明白了那些世家系跳出来支持自己的另一层意思,原因还是他们想要利益。
从孙享福这里透出风的新作物,可是能够创造出巨大利益的东西,而一个秘密,一旦被三四个不同势力的人知道了,就不再是什么秘密了,顶级山珍猴菇加上柞树的经济价值,可是比香料还高的多的好东西,世家系官员如果敢反对孙享福的话,这一块利益,就注定与他们无缘了。
坏的方面,则是所有文武百官都跳出来支持一个人的提议的话,这个人肯定会被皇帝所忌,就算李世民自己也很认同孙享福的做法,但你一个做臣子的,不能把风头出尽了,这将皇帝置于何地?更不能携裹所有人向皇帝进谏,这样的局面,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逼宫,皇帝李世民,则有点像是被迫做出决定的样子。
要不怎么说,孙享福这样的人不会玩政治呢!可以说,朝堂上任何一个人,拿着孙享福这一手牌,都不会这么打,所有要打出来的牌,造出来的事,都是事先预演商量好的,不会像他一样,一时兴起,就把自己想到的说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空子,就被世家子们抓住了机会,他们突然出来拥护孙享福,即是为了自己谋取利益,同时,还在无形中疏间了皇帝跟他之间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所有的恩,都应该出于上,所有的锅,都得由臣子来背,这一点,连经常跳出来呛皇帝的魏征都比孙享福明白。
所以,继崔世勋之后,孙享福也出了一头汗,心里暗暗发誓,往后在朝堂上,可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他的脑子,吵下嘴,呛呛人或许还可以,真要办事,是没有那些集众人智慧于一体的团体考虑的周全的,指不定那一下,就跳进别人设计的坑里了还不自知。
不过好在李世民是个明君,他知道孙享福这个人的不足,甚至,喜欢他的这种不足,在他看来,像孙享福这种一心做事的人,就不应该被朝堂这个大染缸给带坏了。即便,是遇上了今天这样的局面,李世民也没有生气,只是觉得孙享福心机少,人单纯而已。
人往往就是这样,当初李世民对孙享福感官不太好的时候,他做什么好事,李世民都能找到一堆贬义词来形容他,现在,通过种种实例,孙享福改变了李世民对自己的看法,那么,不管孙享福做什么不好的事,李世民都能找到一套褒义词来形容他。
“孙正明言之有理,朕平生之愿,便是威伏四海,然而,如何威伏四海?其实咱们以史为鉴,便可知兴替。
以前汉之强可当得威伏四海否?当得,亦当不得。
汉武帝确实征服了四方诸夷,却也只是徒耗国力,获得了一时的强盛,以他当时的条件之好,完全可以通过文教和一些制度的改革,将一些蛮夷容纳到汉人中来,使其永不生叛,这样,就不会出现后来诸胡乱我中原的惨事了。
而我大唐立国不过十余载,人口,国力储备,比之文景之治后的汉朝,弱了不知几倍,所以,朕要威伏四海,不能像汉武帝那样四方征伐,因为咱们大唐没有那样的底子。
所以,朕,只能另辟蹊径,走一条新的道路出来。
这条道路,就是孙正明所说的融合,将四夷的人口,融合进我大唐,我大唐就有人口了,将四夷的土地,并入我大唐,我大唐的疆域,便辽阔了。在朕看来,征伐屠杀,只能强盛一时,融合一体,却是能太平万世。
是以,朕决定,将融合,同化诸胡的政策,定为朝廷施政的主要方略,即日起,对于宣扬我汉家文化,促进融合政策的有功之人,重赏,无论贵贱。
对于士,农,工,商,乃至没有户籍的本族和外族奴隶,也要从新定义,以‘公民’为统称,设等级划分,至于具体怎么分,稍后再议。
至于,薛延陀部向往大唐上表称臣的事,一概由安北大都督孙正明主持,礼部协从之。”
难得所有人的思想出现了一次统一的机会,李世民自然是要塞点自己的私货了,他早就有意改动大唐的户籍政策,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掩盖不了他想重用各个阶层的才能之士,解除世家子对朝堂的把持。
而想要用其它阶层的才能之士为官,首先要打破的就是那些陈条旧规,比如,商人,就是识字率很高的一个群体,农,工,则是有较为专业的人才,当这些人全部都有了做官的权利,那么,数量定然庞大,这样,世家想要通过自己培育的读书人来垄断朝堂权利,就很难了。
现在,突利和颉利相继败于大唐之手,回纥,薛延陀上表臣服,大唐兵威之胜,当世无人匹敌,正是李世民大刀阔斧的改革的时候,他当然不会手软。
皇帝做完总结性的发言之后,今天的朝会就算是结束了,不过,孙享福的事情可还没完,李世民留了他和几位够资格议政的大臣去御书房议事。
能在皇帝御书房混个座位不容易,能混上一顿御膳,更是难上加难,和皇帝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对大臣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恩荣。
今天,孙享福就混到了一顿,一同就餐的有好几个,萧,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王圭,高士廉,和岑文本,再加上给李世民空出来的主位,这张足有两平方米的大圆桌,便被坐满了。
孙享福官位虽高,但年龄最小,爵位较低,与秘书监岑文本坐在了末坐。
趁着李世民还没来,孙享福却是先跟桌子上的几位老大人聊了起来,主要是讲一些关于‘公民’这个词的含义,孙享福想到的套路很简单,温水煮青蛙,最先,给普通公民的权益不会太高,随大唐的国力提升,软硬实力逐步的提升,公民的权利再逐步提升,到时候,就算出来什么问题,皇帝也能自如的控制。
至于最开始的公民等级划分,共分为三等,一等公民,是皇族,勋贵,官员。
二等公民,是大唐现有非奴籍,贱籍的人,其中包括以往哪些读过书,却没有当官的所谓士人,农户,工户,商贾等。
三等公民,则是所有非前两类的公民,其中,原先一些歌舞表演艺人,只要不是犯官之后或罪人,原本属贱籍的人,将会被提升为二等公民,孙享福用了一套,职业或有贵贱,人却不应该有贵贱之分,要知道,先秦时期,不事生产的读书人,也经历过社会地位低下的日子。
而今后正真属于三等公民类的,只有犯罪的人,或者外族奴隶,战俘。
孙享福提出的这个构想一旦成立,那么整个社会结构即将会被改变,除了一等公民阶级的群体,其它阶级的地位大多数是相当的,只有职业不同,没有人格贵贱的不同,这样,就会消除很多的歧视,你想要特权,可以啊!你去当官啊!在职官员属于一等公民,确实享有特权。
这么做,剥夺的是那些读过书,却没有出仕的仕人阶级的权利,提升的,是除原本仕人阶级之外的所有人的社会地位。
孙享福这个构想一提出来,就获得了饭桌上其中几人的认同,那些并不当官为朝廷出力的人,确实不应该享受特权,你读了书,别人就应该让着你?法律就应该偏向你?没有这个道理。
享有特权的人,应该是给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做了贡献的人,就像赏赐,只给有功劳的人一样。
长孙无忌最先表示了对孙享福这个构想的认同,他认为这样设置,会促使更多的仕人出仕,因为没有人愿意丧失自己的特权。
之后,萧又提出了一些补充,比如公民等级升降管理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比如,税收如何区分等等。
然而,身为当世顶级世家核心成员之一的王圭,却是持保留意见,他知道,现下李世民掌控的大唐确实难以撼动,但如果,涉及到太多人的权利,那这事就不太好执行了,虽然这个什么‘公民’制度,并不会动摇在职官员的地位,但他王家没有出仕的仕人,可比出仕了的还多。
太原王氏族长王睿也是个没有出仕的仕人,你要是让他也像平民一样,不享受任何特权的话,这恐怕很难做到。
半个时辰后,李世民才来到御书房,走上了大家给自己留的位置,道,“朕见诸卿谈的兴起,便在门外听了一阵,倒是收获不少。总体来说,就是个权利分配的问题难以解决。
然而,你们却忘了,咱们弄这个公民制度的初衷。”
李世民这么一说,众人顿时都懂了,公民制度的初衷,就是孙享福搞出来忽悠夷男和今后可能归服的外族人的啊!难以解决的位置,大可以先搁置嘛!针对没有疑难的方面,尽量解决不就好了。
对于朝廷来说,降一些人的权利,确实很不好执行,那么,提升一些人的权利很简单吧!先把一部分原本身份低贱的人的社会地位提升上来,不就得了。
什么叫政治智慧,李世民处理事情的办法,就叫政治智慧,他永远让自己处于得道多助的一方,不让太多人反对自己,只要将最终的一点死硬顽固用屠刀消灭掉,他就能获得全面的成功,就跟玄武门之变一样,只杀非杀不可的人,对于大多数人宽容,把局面先稳定下来,慢慢的,再用各种手段,将问题一个个击破,解决。
然而,孙享福正是因为知道他有这样的智慧,才挖了这么大个坑,公民制度一旦建立,对大唐的改变,将是天翻地覆的,大唐的仕人有些什么权力?首先,穿州过县,不需要官府同意,可以自由出行,仅此一点,就让孙享福早先设想的北上打工潮有可能在大唐实现,更加别说其它一些,律法,税收方面的政策了。
一个现代人,在古代用起脑子来,有很多先天的优势,李世民有李世民的智慧,孙享福也有他自己的智慧,他能大致猜到李世民在想些什么,但李世民,还有那些世家智囊们,却猜不到孙享福在想些什么,古人要是有那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个国家早就在千年以前就变的发达了。
然而,让孙享福意想不到的是,随着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文臣和以尉迟恭为首的武将带头站出来了以后,各大世家系的官员居然也全部都站出来,对他所提出来的融合政策表示支持,这就让人不得不多想了。
于孙享福而言,这种现象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方面,朝堂上在这次达成共识之后,一段时间内,大家都不会反对他所提倡的文化融合政策,当然,孙享现在也明白了那些世家系跳出来支持自己的另一层意思,原因还是他们想要利益。
从孙享福这里透出风的新作物,可是能够创造出巨大利益的东西,而一个秘密,一旦被三四个不同势力的人知道了,就不再是什么秘密了,顶级山珍猴菇加上柞树的经济价值,可是比香料还高的多的好东西,世家系官员如果敢反对孙享福的话,这一块利益,就注定与他们无缘了。
坏的方面,则是所有文武百官都跳出来支持一个人的提议的话,这个人肯定会被皇帝所忌,就算李世民自己也很认同孙享福的做法,但你一个做臣子的,不能把风头出尽了,这将皇帝置于何地?更不能携裹所有人向皇帝进谏,这样的局面,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逼宫,皇帝李世民,则有点像是被迫做出决定的样子。
要不怎么说,孙享福这样的人不会玩政治呢!可以说,朝堂上任何一个人,拿着孙享福这一手牌,都不会这么打,所有要打出来的牌,造出来的事,都是事先预演商量好的,不会像他一样,一时兴起,就把自己想到的说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空子,就被世家子们抓住了机会,他们突然出来拥护孙享福,即是为了自己谋取利益,同时,还在无形中疏间了皇帝跟他之间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所有的恩,都应该出于上,所有的锅,都得由臣子来背,这一点,连经常跳出来呛皇帝的魏征都比孙享福明白。
所以,继崔世勋之后,孙享福也出了一头汗,心里暗暗发誓,往后在朝堂上,可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他的脑子,吵下嘴,呛呛人或许还可以,真要办事,是没有那些集众人智慧于一体的团体考虑的周全的,指不定那一下,就跳进别人设计的坑里了还不自知。
不过好在李世民是个明君,他知道孙享福这个人的不足,甚至,喜欢他的这种不足,在他看来,像孙享福这种一心做事的人,就不应该被朝堂这个大染缸给带坏了。即便,是遇上了今天这样的局面,李世民也没有生气,只是觉得孙享福心机少,人单纯而已。
人往往就是这样,当初李世民对孙享福感官不太好的时候,他做什么好事,李世民都能找到一堆贬义词来形容他,现在,通过种种实例,孙享福改变了李世民对自己的看法,那么,不管孙享福做什么不好的事,李世民都能找到一套褒义词来形容他。
“孙正明言之有理,朕平生之愿,便是威伏四海,然而,如何威伏四海?其实咱们以史为鉴,便可知兴替。
以前汉之强可当得威伏四海否?当得,亦当不得。
汉武帝确实征服了四方诸夷,却也只是徒耗国力,获得了一时的强盛,以他当时的条件之好,完全可以通过文教和一些制度的改革,将一些蛮夷容纳到汉人中来,使其永不生叛,这样,就不会出现后来诸胡乱我中原的惨事了。
而我大唐立国不过十余载,人口,国力储备,比之文景之治后的汉朝,弱了不知几倍,所以,朕要威伏四海,不能像汉武帝那样四方征伐,因为咱们大唐没有那样的底子。
所以,朕,只能另辟蹊径,走一条新的道路出来。
这条道路,就是孙正明所说的融合,将四夷的人口,融合进我大唐,我大唐就有人口了,将四夷的土地,并入我大唐,我大唐的疆域,便辽阔了。在朕看来,征伐屠杀,只能强盛一时,融合一体,却是能太平万世。
是以,朕决定,将融合,同化诸胡的政策,定为朝廷施政的主要方略,即日起,对于宣扬我汉家文化,促进融合政策的有功之人,重赏,无论贵贱。
对于士,农,工,商,乃至没有户籍的本族和外族奴隶,也要从新定义,以‘公民’为统称,设等级划分,至于具体怎么分,稍后再议。
至于,薛延陀部向往大唐上表称臣的事,一概由安北大都督孙正明主持,礼部协从之。”
难得所有人的思想出现了一次统一的机会,李世民自然是要塞点自己的私货了,他早就有意改动大唐的户籍政策,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掩盖不了他想重用各个阶层的才能之士,解除世家子对朝堂的把持。
而想要用其它阶层的才能之士为官,首先要打破的就是那些陈条旧规,比如,商人,就是识字率很高的一个群体,农,工,则是有较为专业的人才,当这些人全部都有了做官的权利,那么,数量定然庞大,这样,世家想要通过自己培育的读书人来垄断朝堂权利,就很难了。
现在,突利和颉利相继败于大唐之手,回纥,薛延陀上表臣服,大唐兵威之胜,当世无人匹敌,正是李世民大刀阔斧的改革的时候,他当然不会手软。
皇帝做完总结性的发言之后,今天的朝会就算是结束了,不过,孙享福的事情可还没完,李世民留了他和几位够资格议政的大臣去御书房议事。
能在皇帝御书房混个座位不容易,能混上一顿御膳,更是难上加难,和皇帝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对大臣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恩荣。
今天,孙享福就混到了一顿,一同就餐的有好几个,萧,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王圭,高士廉,和岑文本,再加上给李世民空出来的主位,这张足有两平方米的大圆桌,便被坐满了。
孙享福官位虽高,但年龄最小,爵位较低,与秘书监岑文本坐在了末坐。
趁着李世民还没来,孙享福却是先跟桌子上的几位老大人聊了起来,主要是讲一些关于‘公民’这个词的含义,孙享福想到的套路很简单,温水煮青蛙,最先,给普通公民的权益不会太高,随大唐的国力提升,软硬实力逐步的提升,公民的权利再逐步提升,到时候,就算出来什么问题,皇帝也能自如的控制。
至于最开始的公民等级划分,共分为三等,一等公民,是皇族,勋贵,官员。
二等公民,是大唐现有非奴籍,贱籍的人,其中包括以往哪些读过书,却没有当官的所谓士人,农户,工户,商贾等。
三等公民,则是所有非前两类的公民,其中,原先一些歌舞表演艺人,只要不是犯官之后或罪人,原本属贱籍的人,将会被提升为二等公民,孙享福用了一套,职业或有贵贱,人却不应该有贵贱之分,要知道,先秦时期,不事生产的读书人,也经历过社会地位低下的日子。
而今后正真属于三等公民类的,只有犯罪的人,或者外族奴隶,战俘。
孙享福提出的这个构想一旦成立,那么整个社会结构即将会被改变,除了一等公民阶级的群体,其它阶级的地位大多数是相当的,只有职业不同,没有人格贵贱的不同,这样,就会消除很多的歧视,你想要特权,可以啊!你去当官啊!在职官员属于一等公民,确实享有特权。
这么做,剥夺的是那些读过书,却没有出仕的仕人阶级的权利,提升的,是除原本仕人阶级之外的所有人的社会地位。
孙享福这个构想一提出来,就获得了饭桌上其中几人的认同,那些并不当官为朝廷出力的人,确实不应该享受特权,你读了书,别人就应该让着你?法律就应该偏向你?没有这个道理。
享有特权的人,应该是给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做了贡献的人,就像赏赐,只给有功劳的人一样。
长孙无忌最先表示了对孙享福这个构想的认同,他认为这样设置,会促使更多的仕人出仕,因为没有人愿意丧失自己的特权。
之后,萧又提出了一些补充,比如公民等级升降管理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比如,税收如何区分等等。
然而,身为当世顶级世家核心成员之一的王圭,却是持保留意见,他知道,现下李世民掌控的大唐确实难以撼动,但如果,涉及到太多人的权利,那这事就不太好执行了,虽然这个什么‘公民’制度,并不会动摇在职官员的地位,但他王家没有出仕的仕人,可比出仕了的还多。
太原王氏族长王睿也是个没有出仕的仕人,你要是让他也像平民一样,不享受任何特权的话,这恐怕很难做到。
半个时辰后,李世民才来到御书房,走上了大家给自己留的位置,道,“朕见诸卿谈的兴起,便在门外听了一阵,倒是收获不少。总体来说,就是个权利分配的问题难以解决。
然而,你们却忘了,咱们弄这个公民制度的初衷。”
李世民这么一说,众人顿时都懂了,公民制度的初衷,就是孙享福搞出来忽悠夷男和今后可能归服的外族人的啊!难以解决的位置,大可以先搁置嘛!针对没有疑难的方面,尽量解决不就好了。
对于朝廷来说,降一些人的权利,确实很不好执行,那么,提升一些人的权利很简单吧!先把一部分原本身份低贱的人的社会地位提升上来,不就得了。
什么叫政治智慧,李世民处理事情的办法,就叫政治智慧,他永远让自己处于得道多助的一方,不让太多人反对自己,只要将最终的一点死硬顽固用屠刀消灭掉,他就能获得全面的成功,就跟玄武门之变一样,只杀非杀不可的人,对于大多数人宽容,把局面先稳定下来,慢慢的,再用各种手段,将问题一个个击破,解决。
然而,孙享福正是因为知道他有这样的智慧,才挖了这么大个坑,公民制度一旦建立,对大唐的改变,将是天翻地覆的,大唐的仕人有些什么权力?首先,穿州过县,不需要官府同意,可以自由出行,仅此一点,就让孙享福早先设想的北上打工潮有可能在大唐实现,更加别说其它一些,律法,税收方面的政策了。
一个现代人,在古代用起脑子来,有很多先天的优势,李世民有李世民的智慧,孙享福也有他自己的智慧,他能大致猜到李世民在想些什么,但李世民,还有那些世家智囊们,却猜不到孙享福在想些什么,古人要是有那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个国家早就在千年以前就变的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