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第三帝国 作者:远征士兵
第1步兵偷偷的潜至了第823步兵团的阵地。
第823步兵团有两个营驻守在这里,他们利用战壕、铁丝和地雷几次打退对面日裔部队的进攻……像之前所说,对付日裔部队最麻烦的不是坦克,而是步兵。
事实,那些驾驶坦克的反倒是货真价实的美军……日裔士兵战场前只进行过三个月的训练,还没到能驾驶坦克的地步,他们更多的是配合美军坦克战斗。
不过谁配合谁还真说不准。
如现在,坦克更多的是在后方配合步兵的进攻或是提供火力掩护而不是主攻。
这也是德军战壕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身着美军军装的日裔士兵尸体以及被刺刀所伤的德军士兵的原因,有几个没来得运下去的伤兵还捂着自己的伤口带着惊恐、求助的眼神望着秦川一行人。
当秦川等人什么都帮不,因为他们不是来救伤员而是来参加战斗的。
德军在这样的战斗依旧能坚守在这里,也足以证明他们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不过即便是这样,德军还是被吓着了。
这可以从他们脸的惊愕以及见秦川等人进入战壕时的惊喜看出来。
营长是个叫雷奥哈德的尉,他看到秦川等人庆幸道:“你们能来真是太好了,我们快撑不住了,他们(指日裔美军)像是疯了一般!”
“说说!”斯莱因校说:“我想了解更多一些!”
“我不知道怎么说!”雷奥哈德尉回答:“这些在战场似乎没什么怪的,刺刀、手榴弹、炸药包……但他们却会抱着炸药包往我们战壕里冲,拼刺技术也出人意料的好,阿弗莱克少校是牺牲在他们的刺刀下!”
阿弗莱克少校是一营的营长,他牺牲后雷奥哈德才顶替了营长的位置。
斯莱因校瞄了秦川一眼,说道:“是个难缠的对手!”
“当然!”秦川回答。
“那边是二营的防线!”雷奥哈德往东面扬了扬头。
秦川稍稍探出头去看了看,见战壕的尽头有一道往下的斜坡……斜坡显然是一营、二营防线的分界线,这也使一营占据了一点地理的优势。
正说着,几发炮弹带着呼啸声从对面砸了过来。
“他们来了!”雷奥哈德尉说:“他们已经是第五次进攻了!”
“放心,尉!”斯莱因校说:“这会是他们最后一次进攻!”
“你们什么时候来?”雷奥哈德尉有些紧张的问。
“我们在你们身后!”斯莱因校说:“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会发起反攻,而你们只需要呆在原地防守,明白吗?”
“明白,校!”
“还有!”斯莱因校说:“对你的部下说一声,别把枪口对准我们!”
“是,长官!”
说完,斯莱因校和秦川沿着交通壕返回第二道防线,然后对潜伏在战壕里的士兵们说道:“好好瞧瞧你们的敌人,不久后他们是我们的对手了!”
秦川从战壕里探出了一点脑袋,从狙击镜里观察着对面正在冲锋日裔士兵。
果然像他们说的一样,这支日裔士兵是抢在坦克前头对敌人发起冲锋而不是像其它美军一样只会躲在坦克后。
尤其是这些日裔士兵还喜欢用树枝杂草等装饰自己的头盔,这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伪装。
或许是由美国教官训练的,他们不会像日军一样端着刺刀朝敌人方向猛冲。他们是几人一组互相用火力掩护着朝前推进,然后用曳光弹为后方的坦克指示目标,一有机会从藏身处跳起来杀进敌人的战壕与对手拼命。
一声声爆炸,夹杂着密集有如爆豆般的枪声,再加各种喊杀声和惨叫声,一个残酷的战场展现在众人眼前。
如果不是因为此时德军相当一部份人已装备了stg44,德军的防线只怕早被这支日裔部队突破了。(注:此时stg44产量还无法全军装备,所以许多部队还是k98k与stg44混合装备)
秦川等人没有动,所有的人都趴低在战壕里或是潜伏在后方的草丛里,算偶尔有几发炮弹砸在附近也不例外。
他们在等待命令,等待自己可以出击的那一刻。
没过多久,战场局势发生了变化……像计划的那样,二营装作无法抵挡这种进攻开始边打边撤。
日裔美军虽然作战英勇,但毕竟战场经验不足,他们没有发现这是陷阱……于是毫不犹豫的一头往这个缺口扎了进去。
其实秦川不知道的是,日裔美军这到容易踏进陷阱还有另一个原因:救人心切。
这一点不仅是秦川想不到,连美军都想不到。
因为这支日裔部队在美军通常都是受歧视、被提防的对像……由于日裔士兵一般身材矮小,所以美军称他们为“土拔鼠部队”,美军还在这支日裔部队里安插了美**官,以防这支部队会搞什么对美国不利的小动作。
甚至连把这支部队派到法国作战都别有深意,因为这样一来,这支日裔部队无法与日军接触更不可能投降日军。
所以,美军理所当然的以为,这些“土拔鼠”也是像征性的发起进攻,然后回师报告任务失败了,所以没有多少人对此抱有多大希望。
但日裔部队却并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这是向级、向指挥官,乃至全美国表明忠心的机会,于是非得把人救回来不可。
事实也正是如此,历史的他们在这一仗成功的将被围困的美军救了出去。
用日裔美军指挥官高田校的说法,是他们几乎是以三条人命救出一个美国人。
因为被围困的美军大多是德克萨斯州人,所以日裔第442团被称为“德克萨斯的拯救者”。
战后,德克萨斯州还宣布,每个442团的日裔士兵都是德州荣誉公民。
当然,他们在集营里的亲人也被相继释放。
可以说,第442团的日裔士兵成功的赢得了他们以及亲人在美国的尊严和自由。
第1步兵偷偷的潜至了第823步兵团的阵地。
第823步兵团有两个营驻守在这里,他们利用战壕、铁丝和地雷几次打退对面日裔部队的进攻……像之前所说,对付日裔部队最麻烦的不是坦克,而是步兵。
事实,那些驾驶坦克的反倒是货真价实的美军……日裔士兵战场前只进行过三个月的训练,还没到能驾驶坦克的地步,他们更多的是配合美军坦克战斗。
不过谁配合谁还真说不准。
如现在,坦克更多的是在后方配合步兵的进攻或是提供火力掩护而不是主攻。
这也是德军战壕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身着美军军装的日裔士兵尸体以及被刺刀所伤的德军士兵的原因,有几个没来得运下去的伤兵还捂着自己的伤口带着惊恐、求助的眼神望着秦川一行人。
当秦川等人什么都帮不,因为他们不是来救伤员而是来参加战斗的。
德军在这样的战斗依旧能坚守在这里,也足以证明他们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不过即便是这样,德军还是被吓着了。
这可以从他们脸的惊愕以及见秦川等人进入战壕时的惊喜看出来。
营长是个叫雷奥哈德的尉,他看到秦川等人庆幸道:“你们能来真是太好了,我们快撑不住了,他们(指日裔美军)像是疯了一般!”
“说说!”斯莱因校说:“我想了解更多一些!”
“我不知道怎么说!”雷奥哈德尉回答:“这些在战场似乎没什么怪的,刺刀、手榴弹、炸药包……但他们却会抱着炸药包往我们战壕里冲,拼刺技术也出人意料的好,阿弗莱克少校是牺牲在他们的刺刀下!”
阿弗莱克少校是一营的营长,他牺牲后雷奥哈德才顶替了营长的位置。
斯莱因校瞄了秦川一眼,说道:“是个难缠的对手!”
“当然!”秦川回答。
“那边是二营的防线!”雷奥哈德往东面扬了扬头。
秦川稍稍探出头去看了看,见战壕的尽头有一道往下的斜坡……斜坡显然是一营、二营防线的分界线,这也使一营占据了一点地理的优势。
正说着,几发炮弹带着呼啸声从对面砸了过来。
“他们来了!”雷奥哈德尉说:“他们已经是第五次进攻了!”
“放心,尉!”斯莱因校说:“这会是他们最后一次进攻!”
“你们什么时候来?”雷奥哈德尉有些紧张的问。
“我们在你们身后!”斯莱因校说:“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会发起反攻,而你们只需要呆在原地防守,明白吗?”
“明白,校!”
“还有!”斯莱因校说:“对你的部下说一声,别把枪口对准我们!”
“是,长官!”
说完,斯莱因校和秦川沿着交通壕返回第二道防线,然后对潜伏在战壕里的士兵们说道:“好好瞧瞧你们的敌人,不久后他们是我们的对手了!”
秦川从战壕里探出了一点脑袋,从狙击镜里观察着对面正在冲锋日裔士兵。
果然像他们说的一样,这支日裔士兵是抢在坦克前头对敌人发起冲锋而不是像其它美军一样只会躲在坦克后。
尤其是这些日裔士兵还喜欢用树枝杂草等装饰自己的头盔,这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伪装。
或许是由美国教官训练的,他们不会像日军一样端着刺刀朝敌人方向猛冲。他们是几人一组互相用火力掩护着朝前推进,然后用曳光弹为后方的坦克指示目标,一有机会从藏身处跳起来杀进敌人的战壕与对手拼命。
一声声爆炸,夹杂着密集有如爆豆般的枪声,再加各种喊杀声和惨叫声,一个残酷的战场展现在众人眼前。
如果不是因为此时德军相当一部份人已装备了stg44,德军的防线只怕早被这支日裔部队突破了。(注:此时stg44产量还无法全军装备,所以许多部队还是k98k与stg44混合装备)
秦川等人没有动,所有的人都趴低在战壕里或是潜伏在后方的草丛里,算偶尔有几发炮弹砸在附近也不例外。
他们在等待命令,等待自己可以出击的那一刻。
没过多久,战场局势发生了变化……像计划的那样,二营装作无法抵挡这种进攻开始边打边撤。
日裔美军虽然作战英勇,但毕竟战场经验不足,他们没有发现这是陷阱……于是毫不犹豫的一头往这个缺口扎了进去。
其实秦川不知道的是,日裔美军这到容易踏进陷阱还有另一个原因:救人心切。
这一点不仅是秦川想不到,连美军都想不到。
因为这支日裔部队在美军通常都是受歧视、被提防的对像……由于日裔士兵一般身材矮小,所以美军称他们为“土拔鼠部队”,美军还在这支日裔部队里安插了美**官,以防这支部队会搞什么对美国不利的小动作。
甚至连把这支部队派到法国作战都别有深意,因为这样一来,这支日裔部队无法与日军接触更不可能投降日军。
所以,美军理所当然的以为,这些“土拔鼠”也是像征性的发起进攻,然后回师报告任务失败了,所以没有多少人对此抱有多大希望。
但日裔部队却并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这是向级、向指挥官,乃至全美国表明忠心的机会,于是非得把人救回来不可。
事实也正是如此,历史的他们在这一仗成功的将被围困的美军救了出去。
用日裔美军指挥官高田校的说法,是他们几乎是以三条人命救出一个美国人。
因为被围困的美军大多是德克萨斯州人,所以日裔第442团被称为“德克萨斯的拯救者”。
战后,德克萨斯州还宣布,每个442团的日裔士兵都是德州荣誉公民。
当然,他们在集营里的亲人也被相继释放。
可以说,第442团的日裔士兵成功的赢得了他们以及亲人在美国的尊严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