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 作者:末日游侠
马周,清河茌平人,年少时成为孤儿,家境贫寒,但喜好学习,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不为州里尊敬,武德年间,马周授任博州助教,后离职游荡长安。
而在这一时期内,李元吉则是恰巧遇到了正在长安游荡的马周,并将其纳入麾下。
其实马周本来是打算到常何府寄居的,但一个是常何,一个是齐王,两个人的起点不同,虽然齐王身份尴尬,处境也十分危险,可马周却并不在意这些。
只有一些极度的势利眼,才会去在意一时的得与失。
李元吉虽是落魄王爷,但终究还是位亲王,况且齐王在太平坊大兴土木,经过一番交涉之后,饶是放浪不羁的马周也大为折服,待在这样一个人身边,马周并不觉得自己亏了。
相反,只要能够安心的辅佐李元吉,做好应该做的事情,等待着他的,远远要待在常何身边更加辉煌。
殊不见,魏徵不也一样被李世民给重用了吗?
马周没有想到李元吉能争取到科考,更没有想到,李元吉竟会将科考交给自己去负责,虽然目前只是进行前期的准备,但负责科考这个事,还是很容易出政绩的,自己能以非官身的身份参与进去,这对于以后的仕途也会有着不小的帮助。
“殿下,某已与吏部方面商议出结果,生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徒,二是乡贡,统一报名时间为十一月,月末由各地举办一次考试,成绩优异者获得入京考试的资格,人员初定二百,正考初定于正月末或二月初,考试的科目跟以往相同,主要有常设课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马周汇报着近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成果。
科举考试对于大唐来说还很陌生,但又不是那么的陌生。
武德五年的时候曾举行了大唐立国以来的第一次科考,如今是第二次,但考试的时间要算在贞观元年。
立国十年举办两次科考,这样的频率并不算高,所以大唐官员对于科考一事也较为生疏。
饶是有前车之鉴以及前隋时期的科考经验,这帮人也必须要小心翼翼的去商议好每一个环节,而搞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也才刚刚确定生员,时间,科目,以及科目次序,考场等最基本的问题。
李元吉觉得有些无语,商议了这么长时间,搞了这么点东西?全部都是依照前隋时期的科目以及制度,没有一丝的改变。
科考是李世民强塞给自己的,但经过权衡利弊以后,李元吉基本确定了要以科考这件事情为重点进行操作,可以说科考便是自己命运的真正转折点。
对于这样的结果,李元吉自然难以感到满意。
“科举的目的是什么?”
马周猛然一愣,神情有些迟疑的望向李元吉,下意识道:“自然是为国家选拔良才。”
“那国家都需要什么样的良才?”李元吉继续问着。
“治世之能才?”李元吉的态度让马周有些疑惑,甚至稍稍动摇了本心,语气稍有些不太坚定。
“不错,国家所需要的正是治世之能才,秀才科考经学与时务策,进士科考经学、时务策以及诗赋,明经科更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可为何仅是立于朝堂之的才是治世之能才,难道国家不需要朝堂之外的能才吗?”李元吉微笑着说着。
儒家经典主要是以提升人的品德为主,所以古代的科举考试也特别在意这些,但是同样的,一名官员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或许可以说品德与能力不相下,两者缺一不可。
可真要来个二选一的话,估计那些考生倒是更愿意选择能力。
“朝堂之外?”马周愕然一愣,没搞明白李元吉的意思,这科举又与朝堂之外有何关系?
看着马周的反应,基本也能够理解古人的整体思路了。
华夏民族的没落,看来也并非没有道理的,倘若一直照着这种模式发展下去,华夏民族的没落最终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没有了大胆创新的精神,位者担心自己的地位而选择愚民政策,结果导致‘金字塔’结构的出现。
科举考试是打破世家垄断的关键因素,可实际科举考试也不过只是制造了另外一个‘金字塔’而已。
自己不是皇帝,也活不了千年的时间,没义务,也没责任去推动这些改变,但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时也为了满足一个**丝心的抱负,李元吉必须要去推动这件事情,至于后果,他没有机会去想。
“倘若有人善于耕种,他家的产量每年均有所升,假如有人可以令田地在干旱之年有所收入,而不是颗粒无收,可这样的人没有能力参加科考,那么他对国家有没有用?
倘若有人善于造车,他制造出来的车辆可以载物更多,跑的更快,更加耐用,倘若将其推广至军,民间,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应?”李元吉接连举了两个寓意并不深但却被常人所忽略的例子。
“可身怀绝技之人,又岂会那么容易将技艺公布于众?这些人会将手艺传给后代,更有甚者会进入将作监,科举与他们并无关联呀。”马周觉得李元吉的这个想法有些荒唐,完全是不经大脑思考的结果。
这两类人基本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化,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你让他来当官?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是要被世人所耻笑的。
不行,决不能让齐王这个荒唐的想法延续下去,这样是会坏掉大事的,也会毁掉自己的前程。
“殿下,这些人多数毫无化,暂且不说让其熟记儒家经典,单是让他们照本宣科的念,估计也没人识得几个字,这事太过草率了。”马周继续说着,同时也暗暗念叨着需要尽快找机会离开齐王身边了。
待在这么一个思绪漫天飞的主子身边,自己想要出头又要等到何年何月?倘若成功还好说,可失败了呢?
别人不会说你马周尽力了,都是齐王在瞎胡搞,他们只会说这件事是你亲自操办的,你没有能够劝住齐王,这事你要担负一半的责任。
“不识字可以学,他们也不用熟记儒家经典,这些对他们没有用,对朝廷也无用。”李元吉微微有些生气,这马周咋油盐不进呢?
老子已经说的那么明白了,难道你看不到这其的好处?
再说了,老子又没说取消常设的科目考试,朝廷需要的人才依旧选拔,现在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些科目而已,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不?
老子的大唐科学院是那么容易被毁灭的吗?开玩笑,这件事俺是干定了,阻力越大,成功之后的效果越好,最好你们所有人都出来阻止俺,到时候好让俺啪啪打脸玩。
“无需再争,此事这么定了,你去跟吏部那边说一声,然后发布一份通告,凡有绝技者,且无犯罪者,不论各行各业,不论出身,三十岁以下者无任何条件,三十以需识字三百,皆可参与此次科考,考试内容为各自所在行业科目。”
马周,清河茌平人,年少时成为孤儿,家境贫寒,但喜好学习,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不为州里尊敬,武德年间,马周授任博州助教,后离职游荡长安。
而在这一时期内,李元吉则是恰巧遇到了正在长安游荡的马周,并将其纳入麾下。
其实马周本来是打算到常何府寄居的,但一个是常何,一个是齐王,两个人的起点不同,虽然齐王身份尴尬,处境也十分危险,可马周却并不在意这些。
只有一些极度的势利眼,才会去在意一时的得与失。
李元吉虽是落魄王爷,但终究还是位亲王,况且齐王在太平坊大兴土木,经过一番交涉之后,饶是放浪不羁的马周也大为折服,待在这样一个人身边,马周并不觉得自己亏了。
相反,只要能够安心的辅佐李元吉,做好应该做的事情,等待着他的,远远要待在常何身边更加辉煌。
殊不见,魏徵不也一样被李世民给重用了吗?
马周没有想到李元吉能争取到科考,更没有想到,李元吉竟会将科考交给自己去负责,虽然目前只是进行前期的准备,但负责科考这个事,还是很容易出政绩的,自己能以非官身的身份参与进去,这对于以后的仕途也会有着不小的帮助。
“殿下,某已与吏部方面商议出结果,生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徒,二是乡贡,统一报名时间为十一月,月末由各地举办一次考试,成绩优异者获得入京考试的资格,人员初定二百,正考初定于正月末或二月初,考试的科目跟以往相同,主要有常设课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马周汇报着近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成果。
科举考试对于大唐来说还很陌生,但又不是那么的陌生。
武德五年的时候曾举行了大唐立国以来的第一次科考,如今是第二次,但考试的时间要算在贞观元年。
立国十年举办两次科考,这样的频率并不算高,所以大唐官员对于科考一事也较为生疏。
饶是有前车之鉴以及前隋时期的科考经验,这帮人也必须要小心翼翼的去商议好每一个环节,而搞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也才刚刚确定生员,时间,科目,以及科目次序,考场等最基本的问题。
李元吉觉得有些无语,商议了这么长时间,搞了这么点东西?全部都是依照前隋时期的科目以及制度,没有一丝的改变。
科考是李世民强塞给自己的,但经过权衡利弊以后,李元吉基本确定了要以科考这件事情为重点进行操作,可以说科考便是自己命运的真正转折点。
对于这样的结果,李元吉自然难以感到满意。
“科举的目的是什么?”
马周猛然一愣,神情有些迟疑的望向李元吉,下意识道:“自然是为国家选拔良才。”
“那国家都需要什么样的良才?”李元吉继续问着。
“治世之能才?”李元吉的态度让马周有些疑惑,甚至稍稍动摇了本心,语气稍有些不太坚定。
“不错,国家所需要的正是治世之能才,秀才科考经学与时务策,进士科考经学、时务策以及诗赋,明经科更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可为何仅是立于朝堂之的才是治世之能才,难道国家不需要朝堂之外的能才吗?”李元吉微笑着说着。
儒家经典主要是以提升人的品德为主,所以古代的科举考试也特别在意这些,但是同样的,一名官员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或许可以说品德与能力不相下,两者缺一不可。
可真要来个二选一的话,估计那些考生倒是更愿意选择能力。
“朝堂之外?”马周愕然一愣,没搞明白李元吉的意思,这科举又与朝堂之外有何关系?
看着马周的反应,基本也能够理解古人的整体思路了。
华夏民族的没落,看来也并非没有道理的,倘若一直照着这种模式发展下去,华夏民族的没落最终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没有了大胆创新的精神,位者担心自己的地位而选择愚民政策,结果导致‘金字塔’结构的出现。
科举考试是打破世家垄断的关键因素,可实际科举考试也不过只是制造了另外一个‘金字塔’而已。
自己不是皇帝,也活不了千年的时间,没义务,也没责任去推动这些改变,但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时也为了满足一个**丝心的抱负,李元吉必须要去推动这件事情,至于后果,他没有机会去想。
“倘若有人善于耕种,他家的产量每年均有所升,假如有人可以令田地在干旱之年有所收入,而不是颗粒无收,可这样的人没有能力参加科考,那么他对国家有没有用?
倘若有人善于造车,他制造出来的车辆可以载物更多,跑的更快,更加耐用,倘若将其推广至军,民间,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应?”李元吉接连举了两个寓意并不深但却被常人所忽略的例子。
“可身怀绝技之人,又岂会那么容易将技艺公布于众?这些人会将手艺传给后代,更有甚者会进入将作监,科举与他们并无关联呀。”马周觉得李元吉的这个想法有些荒唐,完全是不经大脑思考的结果。
这两类人基本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化,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你让他来当官?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是要被世人所耻笑的。
不行,决不能让齐王这个荒唐的想法延续下去,这样是会坏掉大事的,也会毁掉自己的前程。
“殿下,这些人多数毫无化,暂且不说让其熟记儒家经典,单是让他们照本宣科的念,估计也没人识得几个字,这事太过草率了。”马周继续说着,同时也暗暗念叨着需要尽快找机会离开齐王身边了。
待在这么一个思绪漫天飞的主子身边,自己想要出头又要等到何年何月?倘若成功还好说,可失败了呢?
别人不会说你马周尽力了,都是齐王在瞎胡搞,他们只会说这件事是你亲自操办的,你没有能够劝住齐王,这事你要担负一半的责任。
“不识字可以学,他们也不用熟记儒家经典,这些对他们没有用,对朝廷也无用。”李元吉微微有些生气,这马周咋油盐不进呢?
老子已经说的那么明白了,难道你看不到这其的好处?
再说了,老子又没说取消常设的科目考试,朝廷需要的人才依旧选拔,现在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些科目而已,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不?
老子的大唐科学院是那么容易被毁灭的吗?开玩笑,这件事俺是干定了,阻力越大,成功之后的效果越好,最好你们所有人都出来阻止俺,到时候好让俺啪啪打脸玩。
“无需再争,此事这么定了,你去跟吏部那边说一声,然后发布一份通告,凡有绝技者,且无犯罪者,不论各行各业,不论出身,三十岁以下者无任何条件,三十以需识字三百,皆可参与此次科考,考试内容为各自所在行业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