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神断 作者:桃之夭夭夭夭
周宏此时十分相信他的判断,当即就命衙役去传唤。
不多时,人带到了。
刘郓这个随从侍刘家世仆,自小伴着他读书,后来跟着他四处游历,对刘郓之事知晓甚多。
周县令问道:“你家少爷认识李良吉?”
随从一愣,却是摇头:“不曾认识。”
周县令也愣了:“不认识?”
穆清彦手里翻着陈十六撰写的册子,着重看的是刘郓到达凤临县之前经过的地方。刘郓的确没去过屏山县,但李良吉当年随母离开屏山县,对葛家说住在屏山县下辖的一座小镇,若从那里来凤临县,倒是有段路程跟刘郓有重合。
刘郓是以游历为主,走得极慢,李良吉却是赶路,所以,两人可能相伴过一段路,后来又分开了。
刘郓见到“李良吉”那般惊讶,说明当初李良吉没告知对方他要去哪儿,或是撒了谎。
穆清彦请示了县令,便问那随从:“说一说你们出了方洲后的经历,比如遇到了哪些人,特别是让刘郓很乐意相交的人。”
“方洲……少爷很喜欢交友,这一路走来,认得的人极多,但要说很乐意相交的,大概有十来个。”随从仔细的回忆,因着时隔不远,他能清楚记得在什么地方遇到过什么人,虽说有些人的来历背景不清楚,但名字样貌是记得的。
穆清彦又细问:“其中可有一位二十左右的男子?”
他将“李良吉”的样貌描述了一遍。
随从道:“听着倒是耳熟,好像……可是一位姓于的公子?”
县令等人面露失望。
穆清彦在其他人不解中,继续发问:“你说说这位于公子。”
“我们和这位于公子是在香桐镇认识的。那是旧年二月,我家公子早听闻香桐镇桐花是一景,特意辞别友人挽留,绕道香桐镇,有意在清明节赏花。在镇中客栈,恰好遇到那位于公子。
清明时节最易下雨,断断续续竟是十来天,道路泞泥难行走,加上正值清明节,香桐镇桐花繁盛,逗留者甚多。公子跟于公子较为投缘,相约一起等雨停,每日便出门去赏景,倒也悠闲。我并不是时时贴身跟着公子,尤其是公子与友人外出,若对方没有带随从,公子也不让我跟的。那于公子总是一人外出,因此我时常被公子留在客栈。
我总觉得那于公子有点奇怪,或者说,是他身边那人奇怪。我曾跟公子提过,公子反倒斥责我,后来我就不敢提了。”
穆清彦道:“于公子身边的人,你可见过?”
随从点头:“正是见过才奇怪。于公子说,那人跟他乃是同乡,如今是结伴同行,但水土不服,多半在房中休息。即便如此,也不可能一直闷在客房,我又常在客栈待着,倒是见过好几回。我有意跟他攀谈,他却只是笑笑,一句话不说,转头又回房了,显得十分古怪。再者,这个人……看着很别扭。”
似乎是在腹内措辞,顿了顿才说:“他看上去比于公子大两三岁的样子,有些黑瘦,看着倒憨厚,怎么看像都是个穷苦粗人,但是、他却穿着一身崭新的圆领丝袍,一身衣裳怎么也得一二两银子,于公子也没他穿的好。
倒不是我瞧不起人,也不是胡乱说。我见他在客栈吃饭,吃的都是馒头咸菜稀饭之类,很舍不得花钱。我还听客栈的小二说,那人刚来投宿的时候,小二去房里送洗脸水,他还特意问洗脸水要不要钱,因他说的是方言,小二听了好几遍才听懂。”
这番话听下来,那人的确显得古怪,县令等人都听得入了神。
穆清彦却是扭头问陈十六:“你有没有觉得这人听着耳熟?”
“耳熟?”陈十六满眼迷茫。
穆清彦提醒道:“身型黑瘦,像个庄稼汉,偏生穿着崭新的圆领丝袍,衣着打扮跟他自身完全不符。”
“咦,等等,听着真的很耳熟。”陈十六使劲儿回想,猛地瞪大眼:“是、是那个河里的浮尸?!”
第32章锁定(倒V)
陈十六一说,众人都想了那个案子,一来时间还不算长,二来死尸衣着与相貌违和令人很有印象。那件案子没有没有丁点儿线索,排查了众多船只,找不到死者乘坐的痕迹,悬挂画像,也没有人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到最后别说破案,死者身份都是谜,县令只能将案子卷宗封存。
本以为会成为历史悬案,怎知竟然跟现今两个案子联系了起来。
穆清彦又问那随从:“你可知此人名字?”
随从想了半天,为难道:“实在想不起来,他从来不跟外人说话,偶尔跟客栈的小二要东西,那口方言我也听不懂。”
“于公子怎么称呼他?”
“于公子喊他,也是用方言,不过……好像喊的是‘弟弟’的意思吧,客栈的小二提过,说他们两个是兄弟,也只有那小二对方言能懂几句。”随从也为这个奇怪过,不过想到两人是同乡,兴许不是亲兄弟,而是按年岁论交的缘故。
周县令忍不住询问:“那于公子可有说过自己来历和名姓?”
周宏此时十分相信他的判断,当即就命衙役去传唤。
不多时,人带到了。
刘郓这个随从侍刘家世仆,自小伴着他读书,后来跟着他四处游历,对刘郓之事知晓甚多。
周县令问道:“你家少爷认识李良吉?”
随从一愣,却是摇头:“不曾认识。”
周县令也愣了:“不认识?”
穆清彦手里翻着陈十六撰写的册子,着重看的是刘郓到达凤临县之前经过的地方。刘郓的确没去过屏山县,但李良吉当年随母离开屏山县,对葛家说住在屏山县下辖的一座小镇,若从那里来凤临县,倒是有段路程跟刘郓有重合。
刘郓是以游历为主,走得极慢,李良吉却是赶路,所以,两人可能相伴过一段路,后来又分开了。
刘郓见到“李良吉”那般惊讶,说明当初李良吉没告知对方他要去哪儿,或是撒了谎。
穆清彦请示了县令,便问那随从:“说一说你们出了方洲后的经历,比如遇到了哪些人,特别是让刘郓很乐意相交的人。”
“方洲……少爷很喜欢交友,这一路走来,认得的人极多,但要说很乐意相交的,大概有十来个。”随从仔细的回忆,因着时隔不远,他能清楚记得在什么地方遇到过什么人,虽说有些人的来历背景不清楚,但名字样貌是记得的。
穆清彦又细问:“其中可有一位二十左右的男子?”
他将“李良吉”的样貌描述了一遍。
随从道:“听着倒是耳熟,好像……可是一位姓于的公子?”
县令等人面露失望。
穆清彦在其他人不解中,继续发问:“你说说这位于公子。”
“我们和这位于公子是在香桐镇认识的。那是旧年二月,我家公子早听闻香桐镇桐花是一景,特意辞别友人挽留,绕道香桐镇,有意在清明节赏花。在镇中客栈,恰好遇到那位于公子。
清明时节最易下雨,断断续续竟是十来天,道路泞泥难行走,加上正值清明节,香桐镇桐花繁盛,逗留者甚多。公子跟于公子较为投缘,相约一起等雨停,每日便出门去赏景,倒也悠闲。我并不是时时贴身跟着公子,尤其是公子与友人外出,若对方没有带随从,公子也不让我跟的。那于公子总是一人外出,因此我时常被公子留在客栈。
我总觉得那于公子有点奇怪,或者说,是他身边那人奇怪。我曾跟公子提过,公子反倒斥责我,后来我就不敢提了。”
穆清彦道:“于公子身边的人,你可见过?”
随从点头:“正是见过才奇怪。于公子说,那人跟他乃是同乡,如今是结伴同行,但水土不服,多半在房中休息。即便如此,也不可能一直闷在客房,我又常在客栈待着,倒是见过好几回。我有意跟他攀谈,他却只是笑笑,一句话不说,转头又回房了,显得十分古怪。再者,这个人……看着很别扭。”
似乎是在腹内措辞,顿了顿才说:“他看上去比于公子大两三岁的样子,有些黑瘦,看着倒憨厚,怎么看像都是个穷苦粗人,但是、他却穿着一身崭新的圆领丝袍,一身衣裳怎么也得一二两银子,于公子也没他穿的好。
倒不是我瞧不起人,也不是胡乱说。我见他在客栈吃饭,吃的都是馒头咸菜稀饭之类,很舍不得花钱。我还听客栈的小二说,那人刚来投宿的时候,小二去房里送洗脸水,他还特意问洗脸水要不要钱,因他说的是方言,小二听了好几遍才听懂。”
这番话听下来,那人的确显得古怪,县令等人都听得入了神。
穆清彦却是扭头问陈十六:“你有没有觉得这人听着耳熟?”
“耳熟?”陈十六满眼迷茫。
穆清彦提醒道:“身型黑瘦,像个庄稼汉,偏生穿着崭新的圆领丝袍,衣着打扮跟他自身完全不符。”
“咦,等等,听着真的很耳熟。”陈十六使劲儿回想,猛地瞪大眼:“是、是那个河里的浮尸?!”
第32章锁定(倒V)
陈十六一说,众人都想了那个案子,一来时间还不算长,二来死尸衣着与相貌违和令人很有印象。那件案子没有没有丁点儿线索,排查了众多船只,找不到死者乘坐的痕迹,悬挂画像,也没有人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到最后别说破案,死者身份都是谜,县令只能将案子卷宗封存。
本以为会成为历史悬案,怎知竟然跟现今两个案子联系了起来。
穆清彦又问那随从:“你可知此人名字?”
随从想了半天,为难道:“实在想不起来,他从来不跟外人说话,偶尔跟客栈的小二要东西,那口方言我也听不懂。”
“于公子怎么称呼他?”
“于公子喊他,也是用方言,不过……好像喊的是‘弟弟’的意思吧,客栈的小二提过,说他们两个是兄弟,也只有那小二对方言能懂几句。”随从也为这个奇怪过,不过想到两人是同乡,兴许不是亲兄弟,而是按年岁论交的缘故。
周县令忍不住询问:“那于公子可有说过自己来历和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