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 作者:风之清扬
钟会抬头看向了夏侯咸,略还疑惑地道:“你的意思是……”
夏侯咸不慌不忙地道:“大王,吴人这次趁机讹诈,其心思歹毒,如果大王交出城池和兵权,那么就会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所以此事万万应不得。”
王买道:“可现在形势逼人啊,如果不答应吴人的要求,他们就拒绝出兵,但凭现在襄阳的兵力,根本就无法阻挡羊祜的进攻,一旦城破,我们的下场可要比投靠吴人更惨。”
夏侯咸道:“吴人最擅长的就是背信弃义,先前我们已经得罪了他们,以吴人睚眦必报的性格,王将军认为他们拿下襄阳之后会善待我们?既然要降,那也并非是非降吴不可,降蜀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降蜀?”王买摇头道,“蜀地相隔甚远,远水难解近火。”
夏侯咸道:“不然,如今蜀国大将军姜维屯兵汉中,早有东进之意,大王如果派人前去请降的话,姜维必喜,末将认为降蜀的话条件也绝对要比降吴优厚的多。更何况现在蜀国势力扩张如此迅猛,尽得雍凉并冀之地,将来代晋吞吴兼并天下者,非蜀国莫属,大王现在选择降蜀,是最为明智不过了。”
钟会眉头紧皱地道:“姜维与本王交手多年,仇怨颇深,此番请降,不知姜维是否允准,就算现在姜维能点头,可谁又能保证他以后不会翻脸?”
夏侯咸道:“大王多虑了,先前的益州之战,大王不过是奉司马昭之命行事,各为其主而已,如今拱手而将荆州四郡献上,姜维如何不喜?当年我族叔父夏侯霸降蜀,就连蜀主都亲自相迎,待遇之厚远胜在魏国之时,一直做到了车骑将军的高位,而其入蜀之时,只是单人匹马,未带一兵一卒,未献一城一地。如今大王携十万甲兵,带四郡之地降蜀,其功勋远在夏侯霸之上,蜀主缘何不喜,只怕将来的地位,也不会比当初的夏侯霸逊色。”
钟会也暗暗点头,夏侯霸的事钟会自然清楚的很,当年夏侯霸受司马氏的迫害被逼无奈降蜀,在蜀国享受到的规格和待遇是极高的,而且并没有因为他是降将而受到猜忌,在后来的蜀国伐魏作战中,夏侯霸也是屡掌军权,一度成为蜀军之中仅次于姜维的二号人物。
钟会当然也不敢奢求降蜀之后能达到当年夏侯霸的地位,毕竟现在的蜀国已经不是当初的蜀国了,钟会只求归降蜀国之后,能保证自己的兵权不会失落,至于地位嘛,再想当一个什么魏兴王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能保证高官厚禄也就足矣。
可不管降吴还是降蜀,究竟将来会怎样,说到底还是一个未知之数,这相当于就是一个赌博,赌赢了前程似锦风光无限,赌输了一败涂地性命堪忧。
吴国开出的条件让钟会很难接受,但蜀国这边还不清楚具体的状况,钟会也就没有急着下决定,于是他派夏侯咸前往汉中,去见姜维,等看看姜维这边能开出什么条件来,再做定夺。
事不宜迟,夏侯咸立刻起程,转道上庸,直奔汉中而去。
姜维也是刚刚抵达的汉中,蜀中的局势已经大体上保持平稳了,除了永安之外,蜀军收复了全部的国土,蜀国朝廷也从南中迁回了蜀中,只不过成都现在还是一片焦土,以蜀国现在羸弱的国力,想要重新修筑起成都城来,根本就没有那个财力物力,姜维向刘禅建议,暂时地迁都到雒城,以方便管理整个益州。
虽然雒城城小,临时修筑的皇宫甚至都比不上以前皇帝出巡时的行宫,但刘禅能回到蜀中,感觉已经要比呆在南中强上无数倍了,所以刘禅也没有太多的抱怨,反倒对姜维的安排比较满意。
刘禅是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出生的,到今年已经是六十有六了,多年的酒色之色之气掏空了他的身体,这十年来的颠沛流离更让刘禅的身子一日不如日,当初离开成都的时候,刘禅还是精神涣发,此番迁回蜀地,却已经是垂垂暮年了。
而比刘禅年长五岁的姜维已过古稀,不过常年的军旅生涯却让这位古稀的长者看起来精神矍烁,在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和廖化先后病故之后,姜维已经成为了蜀国将领之中最为年长的老将,但这位蜀*界的“常青树”却是蜀军的精神象征,尽管刘胤在北伐前线中不断取得辉煌胜果,让人有所质疑大将军姜维的地位,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姜维还是他们心中不朽的战神,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与刘胤在外线作战不同,这十年来,几乎是姜维撑起了蜀中的一片天,在三国纷争,敌强我弱的环境之中,姜维能成功地完成逆袭,收复蜀中的大部分领土,也的确是功不可没,平心而论,姜维在蜀中的战绩,与刘胤的战绩相比,也是不遑多让的,姜维和刘胤,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成为蜀汉星空这中两颗最为璀灿的双子星。
按理说,姜维也算是功成名就了,如今年逾古稀,也该是退居二线,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但姜维身虽老,心却不老,此番听闻羊祜征讨钟会,双方交兵于荆州的消息,姜维认为蜀军东进的时候已经是来临了,他立刻向刘禅上书,请求带兵从汉中出发,东取上庸三郡,进而进军中原,与北路的刘胤一道,对逆晋王朝宣战,实现诸葛丞相一生未竟的心愿,恢复汉室,还于旧都。
起初刘禅并不同意,认为姜维年事已高,不再适合了出征了,但姜维坚持己见,慷慨陈词,认为现在是实现诸葛丞相夙愿的最好时机了,如果放弃的话,季汉人恐怕还得再奋斗几十年才能实现这个梦机,时不待我,只争朝夕,姜维最后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说服了后主刘禅,统兵八万,离开了雒城,兵临汉中,踏上了东进中原的征程。(未完待续。)
钟会抬头看向了夏侯咸,略还疑惑地道:“你的意思是……”
夏侯咸不慌不忙地道:“大王,吴人这次趁机讹诈,其心思歹毒,如果大王交出城池和兵权,那么就会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所以此事万万应不得。”
王买道:“可现在形势逼人啊,如果不答应吴人的要求,他们就拒绝出兵,但凭现在襄阳的兵力,根本就无法阻挡羊祜的进攻,一旦城破,我们的下场可要比投靠吴人更惨。”
夏侯咸道:“吴人最擅长的就是背信弃义,先前我们已经得罪了他们,以吴人睚眦必报的性格,王将军认为他们拿下襄阳之后会善待我们?既然要降,那也并非是非降吴不可,降蜀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降蜀?”王买摇头道,“蜀地相隔甚远,远水难解近火。”
夏侯咸道:“不然,如今蜀国大将军姜维屯兵汉中,早有东进之意,大王如果派人前去请降的话,姜维必喜,末将认为降蜀的话条件也绝对要比降吴优厚的多。更何况现在蜀国势力扩张如此迅猛,尽得雍凉并冀之地,将来代晋吞吴兼并天下者,非蜀国莫属,大王现在选择降蜀,是最为明智不过了。”
钟会眉头紧皱地道:“姜维与本王交手多年,仇怨颇深,此番请降,不知姜维是否允准,就算现在姜维能点头,可谁又能保证他以后不会翻脸?”
夏侯咸道:“大王多虑了,先前的益州之战,大王不过是奉司马昭之命行事,各为其主而已,如今拱手而将荆州四郡献上,姜维如何不喜?当年我族叔父夏侯霸降蜀,就连蜀主都亲自相迎,待遇之厚远胜在魏国之时,一直做到了车骑将军的高位,而其入蜀之时,只是单人匹马,未带一兵一卒,未献一城一地。如今大王携十万甲兵,带四郡之地降蜀,其功勋远在夏侯霸之上,蜀主缘何不喜,只怕将来的地位,也不会比当初的夏侯霸逊色。”
钟会也暗暗点头,夏侯霸的事钟会自然清楚的很,当年夏侯霸受司马氏的迫害被逼无奈降蜀,在蜀国享受到的规格和待遇是极高的,而且并没有因为他是降将而受到猜忌,在后来的蜀国伐魏作战中,夏侯霸也是屡掌军权,一度成为蜀军之中仅次于姜维的二号人物。
钟会当然也不敢奢求降蜀之后能达到当年夏侯霸的地位,毕竟现在的蜀国已经不是当初的蜀国了,钟会只求归降蜀国之后,能保证自己的兵权不会失落,至于地位嘛,再想当一个什么魏兴王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能保证高官厚禄也就足矣。
可不管降吴还是降蜀,究竟将来会怎样,说到底还是一个未知之数,这相当于就是一个赌博,赌赢了前程似锦风光无限,赌输了一败涂地性命堪忧。
吴国开出的条件让钟会很难接受,但蜀国这边还不清楚具体的状况,钟会也就没有急着下决定,于是他派夏侯咸前往汉中,去见姜维,等看看姜维这边能开出什么条件来,再做定夺。
事不宜迟,夏侯咸立刻起程,转道上庸,直奔汉中而去。
姜维也是刚刚抵达的汉中,蜀中的局势已经大体上保持平稳了,除了永安之外,蜀军收复了全部的国土,蜀国朝廷也从南中迁回了蜀中,只不过成都现在还是一片焦土,以蜀国现在羸弱的国力,想要重新修筑起成都城来,根本就没有那个财力物力,姜维向刘禅建议,暂时地迁都到雒城,以方便管理整个益州。
虽然雒城城小,临时修筑的皇宫甚至都比不上以前皇帝出巡时的行宫,但刘禅能回到蜀中,感觉已经要比呆在南中强上无数倍了,所以刘禅也没有太多的抱怨,反倒对姜维的安排比较满意。
刘禅是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出生的,到今年已经是六十有六了,多年的酒色之色之气掏空了他的身体,这十年来的颠沛流离更让刘禅的身子一日不如日,当初离开成都的时候,刘禅还是精神涣发,此番迁回蜀地,却已经是垂垂暮年了。
而比刘禅年长五岁的姜维已过古稀,不过常年的军旅生涯却让这位古稀的长者看起来精神矍烁,在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和廖化先后病故之后,姜维已经成为了蜀国将领之中最为年长的老将,但这位蜀*界的“常青树”却是蜀军的精神象征,尽管刘胤在北伐前线中不断取得辉煌胜果,让人有所质疑大将军姜维的地位,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姜维还是他们心中不朽的战神,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与刘胤在外线作战不同,这十年来,几乎是姜维撑起了蜀中的一片天,在三国纷争,敌强我弱的环境之中,姜维能成功地完成逆袭,收复蜀中的大部分领土,也的确是功不可没,平心而论,姜维在蜀中的战绩,与刘胤的战绩相比,也是不遑多让的,姜维和刘胤,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成为蜀汉星空这中两颗最为璀灿的双子星。
按理说,姜维也算是功成名就了,如今年逾古稀,也该是退居二线,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但姜维身虽老,心却不老,此番听闻羊祜征讨钟会,双方交兵于荆州的消息,姜维认为蜀军东进的时候已经是来临了,他立刻向刘禅上书,请求带兵从汉中出发,东取上庸三郡,进而进军中原,与北路的刘胤一道,对逆晋王朝宣战,实现诸葛丞相一生未竟的心愿,恢复汉室,还于旧都。
起初刘禅并不同意,认为姜维年事已高,不再适合了出征了,但姜维坚持己见,慷慨陈词,认为现在是实现诸葛丞相夙愿的最好时机了,如果放弃的话,季汉人恐怕还得再奋斗几十年才能实现这个梦机,时不待我,只争朝夕,姜维最后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说服了后主刘禅,统兵八万,离开了雒城,兵临汉中,踏上了东进中原的征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