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 作者:风之清扬
雨下得特别地的大,暴雨如注,而且持续的时间也特别的长,整个信都一带彻底地沦入了一片汪洋,扶柳匈奴人的营地,也深受水患困扰。
“启禀左贤王,大营被水给淹了。”有兵士急报给了刘宣。
刘宣瞪了他一眼,沉声地道:“慌什么慌,不就是下了一场雨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传我军令,各营坚守营地,不得喧哗,有动摇军心者,斩无赦!”
“诺。”那军士吓得一哆嗦,赶紧领命退了出去。
刘宣斥退军士,不过他也深深地皱起了眉头,这么大的雨,确实是平生未所见,至少也是百年难得一遇,刘宣的大帐,是全营寨的最高处,现在水都已经没过了脚踝,可想而知其他地方是什么个状况了,水浅之处,大多也有膝盖左右的深度,水深之处,甚至都没到了马肚子上。
怪不得蜀军会连夜转移,原来是他们已经料算到要天降大雨了,现在蜀军已经把所能占的高地全部给占据了,匈奴人迟了一步,现在暴雨连绵,兵不能进,马不能行,再想去抢夺,试比登天。
不过刘宣倒是没有太大的惊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刘宣就不信这个邪,雨下得再大,还能把他们全淹了不成,只要自己坚守阵地,总会有守得云开见日出的时候。
真要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再走也不迟,就算雨下得再大,水涨起来也得有一个过程,总会有让他从容撤退的那一刻。
但刘宣没有想到,,这已经是他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夜了。连续三天的暴雨之后,雨势终于见小了,这让一直神经紧绷的刘宣终于吁了一口气,这两夜他几乎都没有合眼,哈欠连天,看到雨势稍缓,刘宣也是心情大定,总算是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可刚到后半夜,刘宣忽然地被惊天动地的轰隆声给惊醒了,他惊问左右何故,左右的亲兵面如土色,牙齿打战,根本就说不出话来,刘宣一把将亲兵推开,踏出帐外,可眼前的一幕,让刘宣也彻底地惊呆了。
数丈高的巨浪犹如一道高墙,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发出了巨大的轰鸣之声,所经之处,无所不摧,刘宣亲眼看到无数的匈奴人马生生地被巨浪所吞噬,再强悍的骑兵在大自然的力量的面前,也渺小如一粒微尘。
滔天的巨浪向着刘宣扑了过来,刘宣的身子有些簌簌的发抖,可想到过自己n多个死法,但绝对不会想到自己最终会被洪水给吞没。
他想不通的是,就算下再大的雨,也不可能造就如此的滔天巨浪,那么吞掉他和匈奴骑兵的这股洪水是从何而来的?难道非是天灾而是*?
刘宣已经没有时间再去考虑了,巨浪瞬息而至,只是眨眼的工夫,刘宣及驻守在扶柳的数万匈奴骑兵就全部被洪流所吞没,就连一个活口都未曾留下。
如此大的洪水,自然不可能是下雨所为,只能是江河决堤造成的,而这江河决堤,除了自然的原因之外,也只有人力所为了。
早在十天之前,刘胤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派出斥侯查探各处的高地绘制出地形图之外,刘胤早派诸葛尚率军在漳河沿岸驻守,为掘堤做好准备。
水是古代兵家最早利用到的资源,远如春秋智伯凿晋水灌晋阳城,近如关羽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利用水攻,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坚不可摧的军队,在洪水的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适当地利用水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水攻的先决条件比较苛刻,必须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方可以成功。首先,信都一带地势低洼,有千顷洼之称,其地形在冀中平原上来说是最低的,这就为水攻创造了第一个有利的条件。
其次就是水了,如果按先前的天气,连续地干旱了几个月,河水都快干枯了,刘胤绝不会动水攻的这个念头。而这次天欲降暴雨,给刘胤带了灵感,信都地势低,如果漳河等河流河水暴涨之时,不正是一个天赐良机吗?
当然要决刘胤就不能只决漳河,信都东面的清河,也正处于蜀军右军团的控制之下,刘胤命人传讯给罗宪,约定好时间,同时动手,单单一条漳河也许给刘渊造不成足够的麻烦,但如果信都遭到两面大水的围困,估计刘渊不死也得脱层皮了。
诸葛尚赶到漳河大堤之上,按照刘胤的命令选定了决堤的位置,就单等河水暴涨之时再动手了。
刘胤又下令邓忠和马融准备大量的船只,等到洪水泛滥之时,便可乘船而攻击,歼灭残余侥幸逃生之敌。
大雨如期而至,傅佥所率的五个军已经安全地撤离到了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水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三天的暴雨让漳河的水位暴涨,整条河道内一片肆意汪洋,漳河在信都河段时,水流极缓,如此滔滔的洪水就算是蜀军不决堤,都难免有溃坝的危险,毕竟这场暴雨堪称是百年一遇。
诸葛尚一声令下,白帝军的将士们一齐动手,在漳河的河堤上挖开了七个口子。
口子都无须太大,原本被束缚在河道内的河水此时逮住了冲破束缚的机会,汹涌地向着缺口冲去,千里之堤尚能毁于蚁穴,何况这几尺宽的缺口,片刻工夫就浪塌到了数丈之宽,随后轰隆的一声,数里长的大堤就一齐地垮塌了,漳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倾泻而下。
扶柳的地势最低距离最近,自然成为了洪水的第一个袭击目标,滔天的洪水形成了丈余高的巨浪,以吞天毁地之威势席卷而下,刘宣等匈奴人尚来不及做出任何的反应,就已经被洪水给吞没掉了,无数的匈奴人的尸体随波逐浪而漂。
洪水吞没有了扶柳的一切,继续以浩荡之势,一路向前,所到之处,如摧枯拉朽一般。(未完待续。)
雨下得特别地的大,暴雨如注,而且持续的时间也特别的长,整个信都一带彻底地沦入了一片汪洋,扶柳匈奴人的营地,也深受水患困扰。
“启禀左贤王,大营被水给淹了。”有兵士急报给了刘宣。
刘宣瞪了他一眼,沉声地道:“慌什么慌,不就是下了一场雨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传我军令,各营坚守营地,不得喧哗,有动摇军心者,斩无赦!”
“诺。”那军士吓得一哆嗦,赶紧领命退了出去。
刘宣斥退军士,不过他也深深地皱起了眉头,这么大的雨,确实是平生未所见,至少也是百年难得一遇,刘宣的大帐,是全营寨的最高处,现在水都已经没过了脚踝,可想而知其他地方是什么个状况了,水浅之处,大多也有膝盖左右的深度,水深之处,甚至都没到了马肚子上。
怪不得蜀军会连夜转移,原来是他们已经料算到要天降大雨了,现在蜀军已经把所能占的高地全部给占据了,匈奴人迟了一步,现在暴雨连绵,兵不能进,马不能行,再想去抢夺,试比登天。
不过刘宣倒是没有太大的惊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刘宣就不信这个邪,雨下得再大,还能把他们全淹了不成,只要自己坚守阵地,总会有守得云开见日出的时候。
真要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再走也不迟,就算雨下得再大,水涨起来也得有一个过程,总会有让他从容撤退的那一刻。
但刘宣没有想到,,这已经是他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夜了。连续三天的暴雨之后,雨势终于见小了,这让一直神经紧绷的刘宣终于吁了一口气,这两夜他几乎都没有合眼,哈欠连天,看到雨势稍缓,刘宣也是心情大定,总算是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可刚到后半夜,刘宣忽然地被惊天动地的轰隆声给惊醒了,他惊问左右何故,左右的亲兵面如土色,牙齿打战,根本就说不出话来,刘宣一把将亲兵推开,踏出帐外,可眼前的一幕,让刘宣也彻底地惊呆了。
数丈高的巨浪犹如一道高墙,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发出了巨大的轰鸣之声,所经之处,无所不摧,刘宣亲眼看到无数的匈奴人马生生地被巨浪所吞噬,再强悍的骑兵在大自然的力量的面前,也渺小如一粒微尘。
滔天的巨浪向着刘宣扑了过来,刘宣的身子有些簌簌的发抖,可想到过自己n多个死法,但绝对不会想到自己最终会被洪水给吞没。
他想不通的是,就算下再大的雨,也不可能造就如此的滔天巨浪,那么吞掉他和匈奴骑兵的这股洪水是从何而来的?难道非是天灾而是*?
刘宣已经没有时间再去考虑了,巨浪瞬息而至,只是眨眼的工夫,刘宣及驻守在扶柳的数万匈奴骑兵就全部被洪流所吞没,就连一个活口都未曾留下。
如此大的洪水,自然不可能是下雨所为,只能是江河决堤造成的,而这江河决堤,除了自然的原因之外,也只有人力所为了。
早在十天之前,刘胤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派出斥侯查探各处的高地绘制出地形图之外,刘胤早派诸葛尚率军在漳河沿岸驻守,为掘堤做好准备。
水是古代兵家最早利用到的资源,远如春秋智伯凿晋水灌晋阳城,近如关羽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利用水攻,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坚不可摧的军队,在洪水的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适当地利用水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水攻的先决条件比较苛刻,必须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方可以成功。首先,信都一带地势低洼,有千顷洼之称,其地形在冀中平原上来说是最低的,这就为水攻创造了第一个有利的条件。
其次就是水了,如果按先前的天气,连续地干旱了几个月,河水都快干枯了,刘胤绝不会动水攻的这个念头。而这次天欲降暴雨,给刘胤带了灵感,信都地势低,如果漳河等河流河水暴涨之时,不正是一个天赐良机吗?
当然要决刘胤就不能只决漳河,信都东面的清河,也正处于蜀军右军团的控制之下,刘胤命人传讯给罗宪,约定好时间,同时动手,单单一条漳河也许给刘渊造不成足够的麻烦,但如果信都遭到两面大水的围困,估计刘渊不死也得脱层皮了。
诸葛尚赶到漳河大堤之上,按照刘胤的命令选定了决堤的位置,就单等河水暴涨之时再动手了。
刘胤又下令邓忠和马融准备大量的船只,等到洪水泛滥之时,便可乘船而攻击,歼灭残余侥幸逃生之敌。
大雨如期而至,傅佥所率的五个军已经安全地撤离到了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水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三天的暴雨让漳河的水位暴涨,整条河道内一片肆意汪洋,漳河在信都河段时,水流极缓,如此滔滔的洪水就算是蜀军不决堤,都难免有溃坝的危险,毕竟这场暴雨堪称是百年一遇。
诸葛尚一声令下,白帝军的将士们一齐动手,在漳河的河堤上挖开了七个口子。
口子都无须太大,原本被束缚在河道内的河水此时逮住了冲破束缚的机会,汹涌地向着缺口冲去,千里之堤尚能毁于蚁穴,何况这几尺宽的缺口,片刻工夫就浪塌到了数丈之宽,随后轰隆的一声,数里长的大堤就一齐地垮塌了,漳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倾泻而下。
扶柳的地势最低距离最近,自然成为了洪水的第一个袭击目标,滔天的洪水形成了丈余高的巨浪,以吞天毁地之威势席卷而下,刘宣等匈奴人尚来不及做出任何的反应,就已经被洪水给吞没掉了,无数的匈奴人的尸体随波逐浪而漂。
洪水吞没有了扶柳的一切,继续以浩荡之势,一路向前,所到之处,如摧枯拉朽一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