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作者:一袖乾坤
却说徐家织造厂开厂当日,华亭县令王守仁也到场祝贺。
百里侯亲自来祝贺,这让徐家家主徐昙大为惊奇。
他本以为王县尊身为钦差不太可能屈尊来此,谁曾想县尊完全没有一丝架子,反倒来了次与民同乐。
县尊驾临,徐昙自然上前逢迎,一边赔笑一边将王守仁请到了厂中。
其实说是织造厂,不过是徐家一处废弃的宅院临时改造的。
几百部织机整齐的摆放在打通的房间内,每五十部织机由一名管事负责管理。织工出了什么问题也由管事一并负责。
这样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效率,十分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王守仁在徐家织造厂房中视察了一番,便被徐昙请到了一处小院喝茶。
这园子本就是供徐家族人居住的,只不过这些年来荒了,但底子还在,虽不至于一步一景,但亭台楼榭却是一应俱全。
织造厂房在外宅,看不到此般风景。但一经穿过几道月门,沿着抄手游廊来到后园,却是立刻换了一般风景。
这园子据说是苏州府的一名匠人设计的,兼有苏州园林的隽永清秀和松江园林的大气,直是妙不可言。
王守仁用茶盖刮了刮茶末,淡淡道:“徐员外真是好福气啊。区区一废弃的园子都布置的这么精美,本县都不曾住过这么精美的宅子呢。”
王守仁这倒不是在瞎说。他虽然也是出自书香门第,老爹王华也算是朝中要员。可余姚老宅最多算是中规中矩,跟豪宅是完全不搭边。
人比人气死人,看了徐家的宅子王守仁只觉得自家的祖宅寒酸破败,完全不像是官卿之宅。
至于京中的宅子就更不必说了。
京师米贵,居大不易。王家在京师的宅子只有三进,即便在寸土寸金的京师也只能算是寒酸,和王华老爷子的身份十分不衬。
“县尊谬赞了。这宅子虽然还算精致,可是却住不下太多人啊。老朽家中有几百口人,都住这里也太挤了些,这便搬了出去造了新宅。”
王守仁听到这里,险些一口茶水喷了出来。
这五进的宅子还小?
难不成徐昙还想住王府皇宫?
但他压下心中的不快,和声道:“果然是豪族世家啊,本县算是见识了。”
若论家族的悠久,琅琊王氏是不输给华亭徐家的。可是因为经营的关系,王家这一百年来在生意场上远不如徐家发展的好。加之琅琊王氏内部各房争斗激烈,内耗严重,这便衰败了下来。
可徐家却一直是长房操持家务,百年来日渐鼎盛。
一相比较,却是让人唏嘘感慨。
“县尊,有一事老朽不知当讲不当讲。”
既然王守仁已经来了,徐昙自然是想借着机会探一探他的口风。
“徐员外但说无妨。”
“不知这新政能推行多久?”
能够开办织造厂,对于徐家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朝廷朝令夕改,新政没有推行多久就遭到废除,那对于徐家来说可是毁灭性的打击。
一来几百一千架织机不是小数目,光是购置就需要花费大笔银钱,这一块等于就是烂在手里了。
二来这会暴露徐家的野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点在商界尤其适用。如果徐家能够从办厂中获利良多,那么受到些委屈也就罢了。
若是到头来只是一场空,那徐家可就太亏了。
王守仁呷了一口茶道:“这便不是本县所知道的了。不过本县觉得,朝廷既然推行新政就不可能朝令夕改。有小阁老在朝中,这新政便能继续推行。”
虽然并没有给徐昙作保,但王守仁的话还是让徐昙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如此,老朽便放心了。”
小阁老是什么人?那可是简在帝心的人物。
徐昙也是见过世面的,明白在大明朝一切官衔都是虚的,唯有帝心二字才是王道。
王县尊说的不错,只要朝中有小阁老在,新政便能够贯彻推行下去。
徐昙倒是不指望新政能够几十上百年的推行,只要有个十年左右可以让他赚的盆满钵满就行了。
对于王守仁这个强项令,徐昙本人也是心情复杂的。起初他只以为此人是个愣头青,要将一切看不惯的东西砸烂。
但后来发现此人是有大智慧的,也并不是完全不给他们这些豪族世家活路。
至于办厂这个事情,更是对徐家这样的家族大有裨益,如果一切顺利,将彻底解决庞大家族开支的问题。
“不过有一件事本县要给徐员外说在前面。”
王守仁话锋一转,眉宇间显露出一丝凌厉。
“县尊请讲。”
徐昙作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和声道。
“朝廷虽然给了你们办厂的权力,但并不是意味着你们可以将布匹绸缎随意售卖。如果让本县发现有走私海贸的情况,决不轻饶!”
听到这里,徐昙直是打了个冷颤。
他不是没有想过通过走私出售绸布,因为这样获利是最多的。
虽然朝廷将第一年办厂的税收减半,但在大明朝出售绸布利润有限,到手的利也就是三成左右。
而如果走私海贸,获得一倍两倍的利都是很寻常的事情。
“县尊说的哪里话,老朽便真的要行海贸,也会提前报海经局的。”
徐昙只觉得自己被王守仁盯上了,尴尬的笑了笑。
如果真的要通过海经局走海贸,他就要在交办厂税的基础上再给海经局交一次税,算下来和将绸布销往大明两京十三省利润是差不多的。
如此,他还何必多此一举?
对此王守仁也只是随口一说,他并不太担心走私的问题。因为不管是弘治朝、还是正德朝,走私和倭寇的问题都不是很严重。
他不是很明白谢慎为什么会在这件事上对他百般叮嘱,但本着对谢慎的信任,他还是要尽到监督的责任。
该说的话都说到了,王守仁也不想在徐家多做停留,便放下茶盏道:“本县还有公务要忙,便不叨扰徐员外了。”
徐昙早就巴不得王守仁离开,闻言自然大喜。
只不过他面上流露出不舍的神色,假意劝留了一番。
......
......(未完待续。。)
却说徐家织造厂开厂当日,华亭县令王守仁也到场祝贺。
百里侯亲自来祝贺,这让徐家家主徐昙大为惊奇。
他本以为王县尊身为钦差不太可能屈尊来此,谁曾想县尊完全没有一丝架子,反倒来了次与民同乐。
县尊驾临,徐昙自然上前逢迎,一边赔笑一边将王守仁请到了厂中。
其实说是织造厂,不过是徐家一处废弃的宅院临时改造的。
几百部织机整齐的摆放在打通的房间内,每五十部织机由一名管事负责管理。织工出了什么问题也由管事一并负责。
这样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效率,十分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王守仁在徐家织造厂房中视察了一番,便被徐昙请到了一处小院喝茶。
这园子本就是供徐家族人居住的,只不过这些年来荒了,但底子还在,虽不至于一步一景,但亭台楼榭却是一应俱全。
织造厂房在外宅,看不到此般风景。但一经穿过几道月门,沿着抄手游廊来到后园,却是立刻换了一般风景。
这园子据说是苏州府的一名匠人设计的,兼有苏州园林的隽永清秀和松江园林的大气,直是妙不可言。
王守仁用茶盖刮了刮茶末,淡淡道:“徐员外真是好福气啊。区区一废弃的园子都布置的这么精美,本县都不曾住过这么精美的宅子呢。”
王守仁这倒不是在瞎说。他虽然也是出自书香门第,老爹王华也算是朝中要员。可余姚老宅最多算是中规中矩,跟豪宅是完全不搭边。
人比人气死人,看了徐家的宅子王守仁只觉得自家的祖宅寒酸破败,完全不像是官卿之宅。
至于京中的宅子就更不必说了。
京师米贵,居大不易。王家在京师的宅子只有三进,即便在寸土寸金的京师也只能算是寒酸,和王华老爷子的身份十分不衬。
“县尊谬赞了。这宅子虽然还算精致,可是却住不下太多人啊。老朽家中有几百口人,都住这里也太挤了些,这便搬了出去造了新宅。”
王守仁听到这里,险些一口茶水喷了出来。
这五进的宅子还小?
难不成徐昙还想住王府皇宫?
但他压下心中的不快,和声道:“果然是豪族世家啊,本县算是见识了。”
若论家族的悠久,琅琊王氏是不输给华亭徐家的。可是因为经营的关系,王家这一百年来在生意场上远不如徐家发展的好。加之琅琊王氏内部各房争斗激烈,内耗严重,这便衰败了下来。
可徐家却一直是长房操持家务,百年来日渐鼎盛。
一相比较,却是让人唏嘘感慨。
“县尊,有一事老朽不知当讲不当讲。”
既然王守仁已经来了,徐昙自然是想借着机会探一探他的口风。
“徐员外但说无妨。”
“不知这新政能推行多久?”
能够开办织造厂,对于徐家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朝廷朝令夕改,新政没有推行多久就遭到废除,那对于徐家来说可是毁灭性的打击。
一来几百一千架织机不是小数目,光是购置就需要花费大笔银钱,这一块等于就是烂在手里了。
二来这会暴露徐家的野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点在商界尤其适用。如果徐家能够从办厂中获利良多,那么受到些委屈也就罢了。
若是到头来只是一场空,那徐家可就太亏了。
王守仁呷了一口茶道:“这便不是本县所知道的了。不过本县觉得,朝廷既然推行新政就不可能朝令夕改。有小阁老在朝中,这新政便能继续推行。”
虽然并没有给徐昙作保,但王守仁的话还是让徐昙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如此,老朽便放心了。”
小阁老是什么人?那可是简在帝心的人物。
徐昙也是见过世面的,明白在大明朝一切官衔都是虚的,唯有帝心二字才是王道。
王县尊说的不错,只要朝中有小阁老在,新政便能够贯彻推行下去。
徐昙倒是不指望新政能够几十上百年的推行,只要有个十年左右可以让他赚的盆满钵满就行了。
对于王守仁这个强项令,徐昙本人也是心情复杂的。起初他只以为此人是个愣头青,要将一切看不惯的东西砸烂。
但后来发现此人是有大智慧的,也并不是完全不给他们这些豪族世家活路。
至于办厂这个事情,更是对徐家这样的家族大有裨益,如果一切顺利,将彻底解决庞大家族开支的问题。
“不过有一件事本县要给徐员外说在前面。”
王守仁话锋一转,眉宇间显露出一丝凌厉。
“县尊请讲。”
徐昙作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和声道。
“朝廷虽然给了你们办厂的权力,但并不是意味着你们可以将布匹绸缎随意售卖。如果让本县发现有走私海贸的情况,决不轻饶!”
听到这里,徐昙直是打了个冷颤。
他不是没有想过通过走私出售绸布,因为这样获利是最多的。
虽然朝廷将第一年办厂的税收减半,但在大明朝出售绸布利润有限,到手的利也就是三成左右。
而如果走私海贸,获得一倍两倍的利都是很寻常的事情。
“县尊说的哪里话,老朽便真的要行海贸,也会提前报海经局的。”
徐昙只觉得自己被王守仁盯上了,尴尬的笑了笑。
如果真的要通过海经局走海贸,他就要在交办厂税的基础上再给海经局交一次税,算下来和将绸布销往大明两京十三省利润是差不多的。
如此,他还何必多此一举?
对此王守仁也只是随口一说,他并不太担心走私的问题。因为不管是弘治朝、还是正德朝,走私和倭寇的问题都不是很严重。
他不是很明白谢慎为什么会在这件事上对他百般叮嘱,但本着对谢慎的信任,他还是要尽到监督的责任。
该说的话都说到了,王守仁也不想在徐家多做停留,便放下茶盏道:“本县还有公务要忙,便不叨扰徐员外了。”
徐昙早就巴不得王守仁离开,闻言自然大喜。
只不过他面上流露出不舍的神色,假意劝留了一番。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