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 作者:来自远方

    朱厚照头也没抬,仿佛以琉球为踏板,设立卫所,兵指倭国,都是芝麻小事。

    “日前朝鲜上表,三岛倭寇屡侵临海村落,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尤以松浦氏最恶。”说到这里,朱厚照停笔,“如直接派兵,必有朝官上疏,不胜其烦。莫如杨先生之议,借助琉球,以成其事。”

    “陛下英明!”

    朱厚照摆摆手,道:“张伴伴,传朕旨意,让戴义从东厂调派人手。倭人不可信,借其引路上岛,余下自行安排。”

    “奴婢遵命。”

    张永应诺,退出东暖阁。

    拿起布满字迹的宣纸,吹干墨迹,朱厚照转过头,询问坐在一旁,许久没有出声的杨瓒:“杨先生,依你之见,哪个更好些?”

    “陛下,臣以为都好。”

    杨瓒面上带笑,心中却是无奈。

    皇子起名,有宗人帮忙。公主起名,天子自己拿主意便是,拉上他作甚?

    区区一个四品佥都御使,胆敢指手画脚,嫌小辫子不够多?

    名字不算,封号都要问他意见!

    不是理智仍在,杨瓒定要抓住朱厚照,猛摇数下,愤怒咆哮。

    陛下,挖坑也该有个限度!

    “朕也觉得好。”朱厚照点头,喜滋滋的看着宣纸,提笔圈出四个字,道,“福媖,禄妧,杨先生以为如何?”

    “陛下英明。”

    杨瓒拱手,拼命告诉自己,别和熊孩子计较。

    可他还是很想咆哮。

    既然早有主意,为何偏要召他进宫,就为问上两句?果然熊到一定境界,不挖坑不舒服?

    定下公主之名,朱厚照令中官收起宣纸。

    “放好,以后有用。”

    “奴婢遵命。”

    中官捧出木盒,将天子笔墨慎重收起,藏入暖阁。

    朱厚照活动一下胳膊,端过碟子,拿起一块玉米糖,送到嘴里。

    “杨先生也用。”

    “谢陛下。”

    玉米糖不太甜,杨瓒可以接受。

    君臣对坐,一起咯吱咯吱咬硬糖。

    至于形象……内阁相公,六部尚书侍郎,英国公武定侯,公然在朝堂吃过玉米烙。

    暖阁吃糖,算事吗?

    “琉球之策全赖先生。”

    “陛下过誉。”杨瓒道,“狂瞽之言,刍荛之议,得陛下采纳,实臣之幸。”

    朱厚照又拿起一块玉米糖,随手翻开宗人府上陈,递给杨瓒,道:“杨先生,这几个字,哪个更好些?”

    杨瓒:“……”

    公主之后,又是皇子。

    陛下,咱能别再挖坑吗?

    “朕以为,基、埊、圻均是不错。”朱厚照点着奏疏,道,“然‘壡’之一字更合朕意。再者……”

    壡?

    杨瓒探头,见朱厚照提笔,在奏疏末尾添上“埾”字,不禁默然。

    话说,熊孩子仿效太宗皇帝的念头,究竟有多强烈?

    埾有聚土之意,寓意自然好。但用作皇子之名,实有些欠妥。

    归根结底,皇子如何命名,非杨瓒可以置喙。

    他能做的,不过是在朱厚照撒丫子飞跑时,奋力拉住衣袖,别让熊孩子轻易玩脱缰。

    好在要过宗人府那关,朱厚照不能随意而为。否则,顶着“朱载埾”这个大名,金枝玉叶也将压力山大。

    如果小皇子会说话,八成会苦着脸表示:父皇,您还是将儿臣忽略到底吧。

    离开宫城,天色尚早,杨瓒未回长安伯府,径直转道城北。

    明年二月,朝廷将行武举。

    三月会试,四月殿试。

    天子有意点杨瓒为主考官之一,试天下俊才。

    三位阁老未见反对,六部九卿干脆顺水推舟。只不过,在此之前,杨御史还需升上两级,官至副都御使。

    朱厚照手一挥,没问题!

    先时蓟州战功,金银之外再无恩赏。正可落于此处。

    于是乎,未及弱冠的都察院副都御使,正三品大员新鲜出炉。附带朱厚照早前敕谕,兼领詹事府少詹事,太子宾客。

    谢丕顾晣臣同被擢升。

    前者升兵部右侍郎,与杨瓒平级,擢升速度堪谓一绝。

    后者升国子监祭酒,虽是从四品,但掌国学诸生课业,并掌京卫武学,国公世子、宗室子弟照样敲手板,权威可见一斑。

    两人同入詹事府,授太子宾客。

    圣旨下达,大学士府和顾府门前车马如龙,宾客如云,来贺者不知凡几。

    反倒是杨瓒,整整五日,未见一个同僚拜访。

    仔细想想,不难理解。

    长安伯府,顾指挥使家宅。门房都是锦衣卫,不说阴风阵阵,也是寒气袭人。

    脑袋被石头砸过,才会主动上门。

    由此,着实省去不少麻烦。

    这种便宜,唯杨御史可得。无论谢状元还是顾榜眼,都仿效不来,只有羡慕的份。

    车到武学门前,并未停留,而是再行百米,停在一座官学前。

    递出御史腰牌,守卫立即让开道路。

    大门洞开,杨瓒下车步行。

    绕过影壁,迎面一座空阔校场,二十余名舞勺少年,着一式短袍,随训导练拳。另有十几名七、八岁孩童,靠着墙角,正蹲马步。

    杨瓒一身绯色官袍,站在皆是青衣蓝袍的官学中,极其醒目。

    不到片刻,即有教授来迎。

    知杨瓒此行乃是“私访”,不为公务,略松口气。引杨瓒离开校场,往二堂行去。

    穿过厅门,即有朗朗读书声传来。

    两人同时放轻脚步,行到窗外,见室内情形,不禁现出笑容。

    官学乃是新办,儒师训导由国子监和京城武学调任。教授文章经史同时,不落兵法武艺。

    君子六艺,被列为基础学科。

    上马能仗剑卫国,北驱残敌,下马能诗书成文,定治国安邦之策。

    学中子弟,不拘勋贵寒门,民户军户,考评入学,每月一试。优秀者多有奖励,落后者,不想背着石砖,绕校场跑百八十圈,必须奋起直追。

    杨廉志向远大,立志在锦衣卫的道路上,大踏步迈进,一时半刻扳不回来。杨瓒无法,不想让侄子被满府锦衣卫继续带歪,只能咬牙,送其入官学。

    为此,特地拜访李阁老,随后上疏天子,献办学之策。

    天子当场拍板,就这么办!

    不出几日,京城武学旁新设一所官学。

    办学宗旨:仿强汉盛唐,士子仗剑,文武兼修,绝不偏科!

    起初,学中多为五品以下官员及寒门子弟。

    随杨御史亲侄,庆平侯长孙,武定侯三子,刘阁老玄孙等加入学籍,官学的门槛瞬间拔高,屋脊房梁都笼罩一层瑞光。

    朝廷下令,学中设立文馆,凡翰林学士,每旬必至讲学。

    官学房顶的瑞光,骤成七彩。

    短短几年时间,入学的人数竟如滚雪球一般,成倍增长。

    正德八年,皇长子,安化王,兴王世子前来“体验生活”,更是造成轰动,官学大门差点被挤破。

    安化王不提,兴王世子同皇长子相差一辈,却是年龄相仿,交情甚厚。在大明四处碾压,拓展疆域的过程中,献计献策,将国王领主酋长首领完美吊打。

    几次出海,甚至拐带了堂侄子和堂侄女。

    历朝历代,围绕皇位,兄弟相争,手足相残,不胜枚举。

    换做正德朝,完全是另一种情形。

    皇次子表示:祖国山川大好,只是地方还不够大,儿欲扛枪上马,往塞外一游。

    皇三子正色道:父皇,听闻美洲之外尚有沃土,儿愿前往,为国朝再寻良种!

    皇四子出言:陆地已不能满足儿臣。儿要扬帆远航,献身科学。顺便验证杨阁老之言,看一看八荒六合,究竟是方是圆。

    皇五子握拳,咬着脚丫:呀呀呀丫丫!

    地球不够伸展,他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皇太子也想撂挑子,可惜亲爹比他动作快,拉上杨阁老,溜达出了塞外。

    间接推动事态发展的兴王世子,此时还在襁褓,吃饱了睡,睡饱了吃,中途哭上两场,显示一下存在感。

    三月后,宗人府将为其上册。

章节目录

帝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来自远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来自远方并收藏帝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