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家三姑娘 作者:麻辣香橙
“之前……卖一块二。”姚三三觉着这小厨子脾气有点古怪,都不怎么抬眼看人,自顾自地耷拉着眼皮子,她不由得说话就小心翼翼的。她心里说,要是他给一块一,也就卖了吧。
那小厨子一声不吭地从围裙兜里掏出两块钱,递给姚三三。姚三三过来,赶紧道了谢。她心里暗自寻思,这小厨子年纪不大,买乌拉牛肉却没用问谁,自己当的家,看样子这小吃部就是他自家的。
“大哥,你家经常弄这乌拉牛吗?我下星期六,再给你送一些行不?”
小厨子瞥了姚三三一眼,又耷拉了眼皮,说:“你要送,也行,我不要挑出来的肉,我要带壳送来。不过,有要求的,摸回来的乌拉牛,你给我放在清水里,至少养三天,每天早晚换两遍水。养够三天了,还要一个个刷洗干净,壳上不能有青苔什么的,临送来时,再把后边的尾巴,拿剪子给我剪掉,你找尖嘴钳子夹也行。”
小厨子说着进了厨房,随即拿了几个乌拉牛出来,指着说:“看见没?就是这后边尖尖的尾巴蒂儿,像这样,拿钳子一个个夹掉。再有一条啊,太小的我不要。”
姚三三一听,他这是要带壳炒啊,往后天气热了,带壳的炒乌拉牛,是夏天一道很受欢迎的风味菜。不过在那时候,当地人还少见这么吃的,带壳炒,那是南方的做法。
带壳炒乌拉牛,要清水多养几天,换水。乌拉牛这东西,本来就容易带着泥腥味,要是肚子里的泥吐不干净,弄好了也没法吃。等它把泥都吐干净了,还要刷洗,剪尾巴,有青苔脏东西的,要拿小刷子仔细刷干净,这一套子下来,费时间也费工夫,饭店里自己处理的话,十分麻烦的。
不过,带壳卖给他,只要价格合理,姚三三当然是愿意的了。姚三三就问他:
“那,你要多少?按什么价钱?”
“你能弄好的话,先给我送一篮子来吧,我给你按五毛钱一斤。”
五毛钱一斤?姚三三听了,心里开始高兴了。要知道,乌拉牛壳子沉,偌大的乌拉牛,也就挑黄豆粒、棒子粒那么大的一块肉,三四斤的乌拉牛,煮开了,也挑不出一斤肉来,往后这天气,还容易坏,变味儿。
要是她弄得好,往后这家店还能要的话,又能多挣一点钱了。
“行啊,今天星期天了,我下星期六给你送来行不?要是泥塘里的乌拉牛,得给它多换几天的水,才能吐干净。我保证弄得干干净净的。”姚三三心里高兴,一口就答应了。
小厨子又瞅了她一眼,说:“随便你。”
姚三三卖了乌拉牛肉,就沿着大街,往集贸市场边上那条小巷子找,今天不逢集,集贸市场边的巷子头上,就会有闭集的常摊子,一般也就是两三个卖菜的,自家弄了一把葱啊、两把韭菜啊在那卖,再有一个卖猪肉的摊子,兴许还会有卖早饭的摊子。巷子方位她大体记着,不难找,姚三三找到那地方,果然看见有张木案板,上头摆着猪肉在卖。
姚三三就去买了半斤猪肝,看着案板边上的大骨头,就说:“老板,让一根大骨头吧!”
当地人说“让”,大概就是买东西给赠品的意思。九十年代初,庄户人吃肉,不认骨头,农村大骨头不值钱,基本都是买肉附送了。
“人家买那老些肉,叫让一根大骨头,你买这半斤猪肝,也叫让一根大骨头,让不了。要不你加点钱,我给你一根。”
最终,姚三三多给了两毛钱,卖肉的给了她一根猪腿骨,又随手丢了块小的骨头进去。姚三三特意叫卖肉的把骨头给砸开了。
离猪肉摊子不远,果然有个卖早饭的,也就是烤排、油条、豆腐脑、咸鸭蛋这些东西。烤排是一种瓦缸贴的烧饼,做法其实跟烧饼差不多,就是形状上大不同,当地烤排,都是做成长方形的,得有一尺长,又长又宽,好吃顶饱,并且不像烧饼里头包了馅的,烤排一般没有馅,顶多面里加些盐进去,撒点芝麻。
姚三三摸摸肚子,她一早上急匆匆来了,喝了一碗棒子糊糊,步行了六里路,根本就没怎么饱,如今闻着那烤排的香味,肚子便又饿了。姚三三犹豫了一下,问道:
“烤排多少钱一块?”
“论斤称,一块的话,也就两三毛钱吧!给你称一块?”
两三毛钱?姚三三心里说,算了,走家吃块煎饼吧!
姚三三买了猪肝,顺着大街又转了一圈,商店里倒是有袋装的红枣,太贵,不划算,她看到一家干货铺子,这一大早的,根本还没开门,看来红枣得要等逢集来买了。
半斤猪肝,够给张洪菊烧两顿猪肝汤的了,这东西,吃多了也吸收不了。
姚三三步行了六里路回到家,太阳已经多高,家里就只剩下张洪菊躺在床上了。姚三三把那骨头放进锅里,一手拿着煎饼吃,一手架上棒子芯,小火慢慢地炖骨头汤,等到炖煮得差不多了,再把猪肝细细地切成条,放进骨头汤里煮熟,家里也没有旁的菜,姚三三到菜园摘到个嫩葫芦,搭配着烧了个猪肝汤。
头些年,农村人喜欢种葫芦,老葫芦可以做成瓢,很实用的,却少有人知道,嫩葫芦也是可以吃的,味道很像西葫芦,甚至比西葫芦还清甜。一棵葫芦上,顶多也就能留两三个老葫芦,再多就长不好了,因此葫芦结的多了,就趁着它还嫩嫩的,摘下来做菜吃了。
姚三三一边烧汤,一边心里想着,烧猪肝汤有丝瓜就好了。应该种一棵丝瓜的,明年一定不能忘了。丝瓜那东西肯结,能吃整个夏天,墙根,树旁,随处都能种,攀着墙头树枝往上爬,也不用专门搭架子,就能多添补些菜吃了。
“妈,我给你烧了猪肝汤,你现在吃还是等一会?”姚三三烧好了汤,进里屋去问张洪菊。
“早上吃了三个荷包蛋,还吃了一块煎饼,暂时不饿。”张洪菊拍着床沿说,“三三,你过来坐一会。”
姚三三犹豫了一下,还是走过去,在床沿上坐下了。姚连发张洪菊,都不是喜欢跟孩子亲昵的人,姚连发那基本就是对几个闺女视而不见。前一世,她跟父母之间就没怎么亲近过,所以,赖在爸妈怀里撒娇的感觉,对她来说根本就是陌生的。
姚三三坐在床沿上,张洪菊看着她,叹了一口气说:“三三,你这孩子,性子怎么就越来越犟了,也长心眼子了。”
亏吃多了,苦受多了,还能总不长心眼子?重生回来,姚三三旁的不敢说,性子是沉稳了,也内敛多了,好多事情都装在她心里头呢!姚三三听了张洪菊的话,没吱声。
她不知道张洪菊到底是要跟她说啥。对张洪菊,姚三三是关心孝顺的,那毕竟是她妈,可这不代表她就认同张洪菊那逆来顺受的性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死过一回的姚三三总结了,一个人,一旦看不起自己,也就容易懦弱了,像张洪菊,心里头她自己就认为,自己不争气没生出儿子来,对不住姚连发,便不由自主地在家庭生活中,低了姚连发一头。
“三三,爸妈没本事,咱家又穷,你这学,不容易上啊,你说你一个十来岁的小丫头,你就算再有志气,你又能怎么着?咱家哪有那个条件?听我一句话,你下学算了,咱一个农村丫头,认识几个字,就行了。”
说来说去,张洪菊就没认为姚三三自己能挣到钱,张洪菊心里头也是不愿意叫姚三三上学的,家里日子窘困,哪有钱给她花?
“昨晚上你爸跟我商量了,寻思要把你大姐留在家里头,我跟你爸都三十五六了,就算能再生个男孩,等明儿他大了要用钱的时候,我跟你爸也就五六老十了,也供不起来他,把你大姐留在家,多一户人家,也能照应着点。真要是命里没个男孩,留你大姐,孬好也养老送终有个后。”
留在家,意思是闺女不出嫁,在家招赘。姚连发跟张洪菊商量的,要把姚小疼留在家招女婿,说来说去,还是怕自己老了,儿子太小没个照应。然而这年头,排除自由恋爱的感情因素,愿意给人家做上门女婿,除了家里实在穷极了的,就都是有问题的,人太丑的,有前科的,脑子缺根筋的,品行不良没人敢嫁的……要不然,家庭不着媳妇,招赘到旁人家去?
反正是不般配。
当然,也有图女方家庭富裕的,自家弟兄多,负担重,愿意招赘出去,女方有家有业,家里日子好过,总比自家穷靠强。然而,姚连发就这两间破屋,拿什么给人家图?
当地招赘上门女婿,是当作儿子的,要改名改姓,孩子也要随女家姓,就算是女家的后人了,当地有续家谱的习俗,女儿是不上族谱的,然而即便是招赘来的女婿,也是能写在家谱上的。
但是,这对闺女公平吗?大姐手脚勤快,心灵手巧,人长得也好看,她怎么就不能找个般配的对象?姚三三低着头,藏起了心思,张洪菊还在絮絮叨叨说着。
“就咱家这条件,要留你大姐在家,总得先盖屋吧?你大姐这都十六了,眼看着也该安排这事了,你姐妹三个,加上你爸跟我,咱多干点活,多攒点钱才是真的,家里没法子供你上学,你也得多体谅点啊!”
“妈,我说过了,上学的花费,我自己挣。”姚三三不想听了,站了起来,“妈,你要没旁的事,我去水库摸乌拉牛去了,我答应给人家送去的。”
张洪菊一声叹息,这个三三,怎么忽然就主意大了,也学会藏心思了。
作者有话要说:
☆、水长虫
“妈,你要没旁的事,我去水库摸乌拉牛去了。”
姚三三听够了张洪菊说的话,就拎着篮子去水库。走上水库岸边的滩地,东一块西一块麦田,阳光下一片片的小麦,有的已经黄了麦芒,看样子,只要是接连几天毒辣的太阳,这麦子就该收割了。
姚三三一边走,一边随手揪了个麦穗子,合在手心里搓一搓,就把麦皮麦粒搓开了,然后两只手一上一下倒换着,让麦皮麦粒一起落下,一边用嘴吹气,麦皮麦芒便被吹走了,一个个圆鼓鼓、青白色的麦粒便留在手心中了。
姚三三把麦粒送进嘴里,鲜麦粒还没完全成熟,软软嫩嫩的,有的里头还有浆水,吃起来有一股子独特的清香。
水库岸边的滩地,基本是废弃的,村里人不一定种,要是雨水多的年头,水库里一到春夏涨满了水,脚下这田地早该是一片水泽汪洋了,麦子花生根本就直接淹没了,就算是种的高粱,长得多老高的杆子,发了水也照样淹到梢头,远远的就露出一片穗子。
所以,这片地,村里也没当正经的田地管理,有人就干脆不种了,东一块西一块,不像旁的田地齐整。
今年春季没发水,种的人家,倒是得了一季好麦子。
姚三三搓着麦穗吃,转过一块麦地,便看见了一条两三米宽的水沟,有个人拿着铁锨,正在挖淤泥。
水库边上有不少这样的水沟,田地排水用的,这沟里头能有什么?姚三三想着就走近了,仔细一看,那个人竟然是鲍金东。
想起上回被这个鲍金东诬陷偷了黄瓜,再说反正也不熟,姚三三也就没主动说话,那个鲍金东脚边放着个小铁桶,穿着露膀子的背心,高高的卷着裤腿,弄的胳膊腿上头都是淤泥。
姚三三打从沟边过去,瞅了小桶一眼,里头都是泥鳅啊,盖住桶底的泥鳅,在桶里钻来钻去的。
太阳十分温暖,进了水里,却是清凉的,今年干旱,这阵子没怎么下雨,水库的水似乎往下退了,留下一片片浅浅的水洼。
姚三三在水库滩上找了一大片突出来的水洼,这样的水洼,乌拉牛、河蚌啥的都能留下,有时候还有鱼,因为浅,就很好逮住。姚三三逮鱼不在行,弯着腰专心找乌拉牛,到晌午时候,就摸了小半篮子的乌拉牛了。
姚三三把藤编的篮子直接放进水里,两只手使劲搓起来,搓一搓,晃一晃,那些沾了青苔的乌拉牛,在这互相的摩擦中很快就干净了,会干活的巧干活,这东西,其实就用不着一个一个的用刷子刷洗。先把它外壳弄干净,清水养几天就可以了。
姚三三正在搓洗着,她这么一搅动,附近的水都变浑了。姚三三眼角忽然瞥见一个游动的东西,翘着头,从她旁边的水里游过去了,好像,是一条大黄鳝?
“之前……卖一块二。”姚三三觉着这小厨子脾气有点古怪,都不怎么抬眼看人,自顾自地耷拉着眼皮子,她不由得说话就小心翼翼的。她心里说,要是他给一块一,也就卖了吧。
那小厨子一声不吭地从围裙兜里掏出两块钱,递给姚三三。姚三三过来,赶紧道了谢。她心里暗自寻思,这小厨子年纪不大,买乌拉牛肉却没用问谁,自己当的家,看样子这小吃部就是他自家的。
“大哥,你家经常弄这乌拉牛吗?我下星期六,再给你送一些行不?”
小厨子瞥了姚三三一眼,又耷拉了眼皮,说:“你要送,也行,我不要挑出来的肉,我要带壳送来。不过,有要求的,摸回来的乌拉牛,你给我放在清水里,至少养三天,每天早晚换两遍水。养够三天了,还要一个个刷洗干净,壳上不能有青苔什么的,临送来时,再把后边的尾巴,拿剪子给我剪掉,你找尖嘴钳子夹也行。”
小厨子说着进了厨房,随即拿了几个乌拉牛出来,指着说:“看见没?就是这后边尖尖的尾巴蒂儿,像这样,拿钳子一个个夹掉。再有一条啊,太小的我不要。”
姚三三一听,他这是要带壳炒啊,往后天气热了,带壳的炒乌拉牛,是夏天一道很受欢迎的风味菜。不过在那时候,当地人还少见这么吃的,带壳炒,那是南方的做法。
带壳炒乌拉牛,要清水多养几天,换水。乌拉牛这东西,本来就容易带着泥腥味,要是肚子里的泥吐不干净,弄好了也没法吃。等它把泥都吐干净了,还要刷洗,剪尾巴,有青苔脏东西的,要拿小刷子仔细刷干净,这一套子下来,费时间也费工夫,饭店里自己处理的话,十分麻烦的。
不过,带壳卖给他,只要价格合理,姚三三当然是愿意的了。姚三三就问他:
“那,你要多少?按什么价钱?”
“你能弄好的话,先给我送一篮子来吧,我给你按五毛钱一斤。”
五毛钱一斤?姚三三听了,心里开始高兴了。要知道,乌拉牛壳子沉,偌大的乌拉牛,也就挑黄豆粒、棒子粒那么大的一块肉,三四斤的乌拉牛,煮开了,也挑不出一斤肉来,往后这天气,还容易坏,变味儿。
要是她弄得好,往后这家店还能要的话,又能多挣一点钱了。
“行啊,今天星期天了,我下星期六给你送来行不?要是泥塘里的乌拉牛,得给它多换几天的水,才能吐干净。我保证弄得干干净净的。”姚三三心里高兴,一口就答应了。
小厨子又瞅了她一眼,说:“随便你。”
姚三三卖了乌拉牛肉,就沿着大街,往集贸市场边上那条小巷子找,今天不逢集,集贸市场边的巷子头上,就会有闭集的常摊子,一般也就是两三个卖菜的,自家弄了一把葱啊、两把韭菜啊在那卖,再有一个卖猪肉的摊子,兴许还会有卖早饭的摊子。巷子方位她大体记着,不难找,姚三三找到那地方,果然看见有张木案板,上头摆着猪肉在卖。
姚三三就去买了半斤猪肝,看着案板边上的大骨头,就说:“老板,让一根大骨头吧!”
当地人说“让”,大概就是买东西给赠品的意思。九十年代初,庄户人吃肉,不认骨头,农村大骨头不值钱,基本都是买肉附送了。
“人家买那老些肉,叫让一根大骨头,你买这半斤猪肝,也叫让一根大骨头,让不了。要不你加点钱,我给你一根。”
最终,姚三三多给了两毛钱,卖肉的给了她一根猪腿骨,又随手丢了块小的骨头进去。姚三三特意叫卖肉的把骨头给砸开了。
离猪肉摊子不远,果然有个卖早饭的,也就是烤排、油条、豆腐脑、咸鸭蛋这些东西。烤排是一种瓦缸贴的烧饼,做法其实跟烧饼差不多,就是形状上大不同,当地烤排,都是做成长方形的,得有一尺长,又长又宽,好吃顶饱,并且不像烧饼里头包了馅的,烤排一般没有馅,顶多面里加些盐进去,撒点芝麻。
姚三三摸摸肚子,她一早上急匆匆来了,喝了一碗棒子糊糊,步行了六里路,根本就没怎么饱,如今闻着那烤排的香味,肚子便又饿了。姚三三犹豫了一下,问道:
“烤排多少钱一块?”
“论斤称,一块的话,也就两三毛钱吧!给你称一块?”
两三毛钱?姚三三心里说,算了,走家吃块煎饼吧!
姚三三买了猪肝,顺着大街又转了一圈,商店里倒是有袋装的红枣,太贵,不划算,她看到一家干货铺子,这一大早的,根本还没开门,看来红枣得要等逢集来买了。
半斤猪肝,够给张洪菊烧两顿猪肝汤的了,这东西,吃多了也吸收不了。
姚三三步行了六里路回到家,太阳已经多高,家里就只剩下张洪菊躺在床上了。姚三三把那骨头放进锅里,一手拿着煎饼吃,一手架上棒子芯,小火慢慢地炖骨头汤,等到炖煮得差不多了,再把猪肝细细地切成条,放进骨头汤里煮熟,家里也没有旁的菜,姚三三到菜园摘到个嫩葫芦,搭配着烧了个猪肝汤。
头些年,农村人喜欢种葫芦,老葫芦可以做成瓢,很实用的,却少有人知道,嫩葫芦也是可以吃的,味道很像西葫芦,甚至比西葫芦还清甜。一棵葫芦上,顶多也就能留两三个老葫芦,再多就长不好了,因此葫芦结的多了,就趁着它还嫩嫩的,摘下来做菜吃了。
姚三三一边烧汤,一边心里想着,烧猪肝汤有丝瓜就好了。应该种一棵丝瓜的,明年一定不能忘了。丝瓜那东西肯结,能吃整个夏天,墙根,树旁,随处都能种,攀着墙头树枝往上爬,也不用专门搭架子,就能多添补些菜吃了。
“妈,我给你烧了猪肝汤,你现在吃还是等一会?”姚三三烧好了汤,进里屋去问张洪菊。
“早上吃了三个荷包蛋,还吃了一块煎饼,暂时不饿。”张洪菊拍着床沿说,“三三,你过来坐一会。”
姚三三犹豫了一下,还是走过去,在床沿上坐下了。姚连发张洪菊,都不是喜欢跟孩子亲昵的人,姚连发那基本就是对几个闺女视而不见。前一世,她跟父母之间就没怎么亲近过,所以,赖在爸妈怀里撒娇的感觉,对她来说根本就是陌生的。
姚三三坐在床沿上,张洪菊看着她,叹了一口气说:“三三,你这孩子,性子怎么就越来越犟了,也长心眼子了。”
亏吃多了,苦受多了,还能总不长心眼子?重生回来,姚三三旁的不敢说,性子是沉稳了,也内敛多了,好多事情都装在她心里头呢!姚三三听了张洪菊的话,没吱声。
她不知道张洪菊到底是要跟她说啥。对张洪菊,姚三三是关心孝顺的,那毕竟是她妈,可这不代表她就认同张洪菊那逆来顺受的性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死过一回的姚三三总结了,一个人,一旦看不起自己,也就容易懦弱了,像张洪菊,心里头她自己就认为,自己不争气没生出儿子来,对不住姚连发,便不由自主地在家庭生活中,低了姚连发一头。
“三三,爸妈没本事,咱家又穷,你这学,不容易上啊,你说你一个十来岁的小丫头,你就算再有志气,你又能怎么着?咱家哪有那个条件?听我一句话,你下学算了,咱一个农村丫头,认识几个字,就行了。”
说来说去,张洪菊就没认为姚三三自己能挣到钱,张洪菊心里头也是不愿意叫姚三三上学的,家里日子窘困,哪有钱给她花?
“昨晚上你爸跟我商量了,寻思要把你大姐留在家里头,我跟你爸都三十五六了,就算能再生个男孩,等明儿他大了要用钱的时候,我跟你爸也就五六老十了,也供不起来他,把你大姐留在家,多一户人家,也能照应着点。真要是命里没个男孩,留你大姐,孬好也养老送终有个后。”
留在家,意思是闺女不出嫁,在家招赘。姚连发跟张洪菊商量的,要把姚小疼留在家招女婿,说来说去,还是怕自己老了,儿子太小没个照应。然而这年头,排除自由恋爱的感情因素,愿意给人家做上门女婿,除了家里实在穷极了的,就都是有问题的,人太丑的,有前科的,脑子缺根筋的,品行不良没人敢嫁的……要不然,家庭不着媳妇,招赘到旁人家去?
反正是不般配。
当然,也有图女方家庭富裕的,自家弟兄多,负担重,愿意招赘出去,女方有家有业,家里日子好过,总比自家穷靠强。然而,姚连发就这两间破屋,拿什么给人家图?
当地招赘上门女婿,是当作儿子的,要改名改姓,孩子也要随女家姓,就算是女家的后人了,当地有续家谱的习俗,女儿是不上族谱的,然而即便是招赘来的女婿,也是能写在家谱上的。
但是,这对闺女公平吗?大姐手脚勤快,心灵手巧,人长得也好看,她怎么就不能找个般配的对象?姚三三低着头,藏起了心思,张洪菊还在絮絮叨叨说着。
“就咱家这条件,要留你大姐在家,总得先盖屋吧?你大姐这都十六了,眼看着也该安排这事了,你姐妹三个,加上你爸跟我,咱多干点活,多攒点钱才是真的,家里没法子供你上学,你也得多体谅点啊!”
“妈,我说过了,上学的花费,我自己挣。”姚三三不想听了,站了起来,“妈,你要没旁的事,我去水库摸乌拉牛去了,我答应给人家送去的。”
张洪菊一声叹息,这个三三,怎么忽然就主意大了,也学会藏心思了。
作者有话要说:
☆、水长虫
“妈,你要没旁的事,我去水库摸乌拉牛去了。”
姚三三听够了张洪菊说的话,就拎着篮子去水库。走上水库岸边的滩地,东一块西一块麦田,阳光下一片片的小麦,有的已经黄了麦芒,看样子,只要是接连几天毒辣的太阳,这麦子就该收割了。
姚三三一边走,一边随手揪了个麦穗子,合在手心里搓一搓,就把麦皮麦粒搓开了,然后两只手一上一下倒换着,让麦皮麦粒一起落下,一边用嘴吹气,麦皮麦芒便被吹走了,一个个圆鼓鼓、青白色的麦粒便留在手心中了。
姚三三把麦粒送进嘴里,鲜麦粒还没完全成熟,软软嫩嫩的,有的里头还有浆水,吃起来有一股子独特的清香。
水库岸边的滩地,基本是废弃的,村里人不一定种,要是雨水多的年头,水库里一到春夏涨满了水,脚下这田地早该是一片水泽汪洋了,麦子花生根本就直接淹没了,就算是种的高粱,长得多老高的杆子,发了水也照样淹到梢头,远远的就露出一片穗子。
所以,这片地,村里也没当正经的田地管理,有人就干脆不种了,东一块西一块,不像旁的田地齐整。
今年春季没发水,种的人家,倒是得了一季好麦子。
姚三三搓着麦穗吃,转过一块麦地,便看见了一条两三米宽的水沟,有个人拿着铁锨,正在挖淤泥。
水库边上有不少这样的水沟,田地排水用的,这沟里头能有什么?姚三三想着就走近了,仔细一看,那个人竟然是鲍金东。
想起上回被这个鲍金东诬陷偷了黄瓜,再说反正也不熟,姚三三也就没主动说话,那个鲍金东脚边放着个小铁桶,穿着露膀子的背心,高高的卷着裤腿,弄的胳膊腿上头都是淤泥。
姚三三打从沟边过去,瞅了小桶一眼,里头都是泥鳅啊,盖住桶底的泥鳅,在桶里钻来钻去的。
太阳十分温暖,进了水里,却是清凉的,今年干旱,这阵子没怎么下雨,水库的水似乎往下退了,留下一片片浅浅的水洼。
姚三三在水库滩上找了一大片突出来的水洼,这样的水洼,乌拉牛、河蚌啥的都能留下,有时候还有鱼,因为浅,就很好逮住。姚三三逮鱼不在行,弯着腰专心找乌拉牛,到晌午时候,就摸了小半篮子的乌拉牛了。
姚三三把藤编的篮子直接放进水里,两只手使劲搓起来,搓一搓,晃一晃,那些沾了青苔的乌拉牛,在这互相的摩擦中很快就干净了,会干活的巧干活,这东西,其实就用不着一个一个的用刷子刷洗。先把它外壳弄干净,清水养几天就可以了。
姚三三正在搓洗着,她这么一搅动,附近的水都变浑了。姚三三眼角忽然瞥见一个游动的东西,翘着头,从她旁边的水里游过去了,好像,是一条大黄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