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的热兵器对战冷兵器,即便对方的马再快,也快不过子弹。
少了三次北征,让大明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不少。如果不是因为西征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如今的大明,可以算得上国泰民安。
即便是西征耗费巨大,但是别忘了,朱瞻基这些年已经从经济结构和资源上,为大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征服东瀛,与欧洲贸易,这些都给大明的经济增强了不少实力。
从南洋运粮,相应地解放了不少生产力,即便是朝廷征了百万劳役给西北运粮,大明依旧不虞粮食短缺。
还有工业的发展,别的不说,只是轴承的出现,就能让板车装的更多,需要的劳力更少。
所以哪怕朱棣发动了西征,如今的大明依旧比原本的历史上更强盛。
还不说因为朱瞻基的先见之明,让大明少了一次农民起义。
特别是东南一带,因为工业的发展,如今的百姓生活远远超过了历史上。
工业发展带来的人力需求,相应地减轻了不少土地兼并。
老百姓不需要一直在田地里辛苦劳作,只要肯下力气,不管是工厂,还是运输环节,还是商业环节,都能找到谋生的渠道。
南洋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来,粮价低廉,一个人做工赚的银子,能轻松养活一个五口之家。
也因为南洋的银子源源不断地运来,粮价低廉,东南的地主们现在日子并不好过,也没有兼并土地的yu望。
粮价低廉,土地不值钱啊。
当然,还有大移民带来的影响。如今的人口太少,总共不到六千万人口,大明还又占据了无数肥沃的土地,免费发放给百姓,三年以后才开始收税。
在家乡活不下去,我也可以到其他地方生活。
就在战争进行进行的最激烈的永乐十九年,搁在以往,战争会严重影响到百姓的生活。
可是这一年,大明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除了粮食产量略微下降,这一年朝廷的税赋增加了三成,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相应有所增加。
而赚的最多的还是內监,如今国库丰裕,内库的金子更是堆成山。
还没有抵达应天府,看到这些报表,朱棣脸上的笑意就一直没有停下过。
这个孙子,干的比自己想的还要好。
这当然不是因为朱瞻基收了更多的税,而是因为现在朝廷内外,文臣武将,全部都被这个孙子收服。
有时候,朱棣也不免有些失落,因为这样看起来,大明有没有自己,一点影响也没有。
但是,他更多的是后继有人的开心。
毕竟,他今年已经六十二岁,而不是四十二岁。
船到宁波,一艘五层的大型楼船替换了朱棣的旗舰。
这艘五层的大型楼船并不比海船小多少,吃水比海船略浅,但是装饰的份外奢华。
船头和船尾各有一座大型的蒸汽机,四个滚轮经过了特殊设计,有深浅两种前进方式,不仅能在河道,也能在大海中航行。
朱棣登上这艘龙舟,都忍不住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惊讶。
被朱瞻基按照后世二十万吨豪华游轮内侍设计出来的这艘船,超出了这个时代整整五百年。
坐在这艘船上三层的雅间,看着二层平台上戏班唱戏,朱棣甚至有一种不想下船的感觉。
前来迎接朱棣的王彦和张贵妃说了朱瞻基不少好话,实际上,不用他们说,朱棣出征的这几年间,朱瞻基的行为也无可挑剔。
从宁波返回应天府,舰队全部换装上了蒸汽帆船,因为要从长江逆流而上,普通的海船,需要好几天才能抵达应天府。
但是换了蒸汽帆船,一日夜的时间,就能从入海口抵达应天府。
六月二十六日一早,朱棣的龙舟抵达了应天府阅江楼码头。
以太孙瞻基为首,应天府所有六品以上官员,全部到码头跪迎。
但是这些都没有吸引住朱棣的眼光,他的眼睛,盯在了一辆停在码头上的火车上。
阅江楼码头开始并没有通火车,为了迎接朱棣的归来,特意延长了一段铁路,让火车能直接开上码头。
看着
的热兵器对战冷兵器,即便对方的马再快,也快不过子弹。
少了三次北征,让大明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不少。如果不是因为西征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如今的大明,可以算得上国泰民安。
即便是西征耗费巨大,但是别忘了,朱瞻基这些年已经从经济结构和资源上,为大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征服东瀛,与欧洲贸易,这些都给大明的经济增强了不少实力。
从南洋运粮,相应地解放了不少生产力,即便是朝廷征了百万劳役给西北运粮,大明依旧不虞粮食短缺。
还有工业的发展,别的不说,只是轴承的出现,就能让板车装的更多,需要的劳力更少。
所以哪怕朱棣发动了西征,如今的大明依旧比原本的历史上更强盛。
还不说因为朱瞻基的先见之明,让大明少了一次农民起义。
特别是东南一带,因为工业的发展,如今的百姓生活远远超过了历史上。
工业发展带来的人力需求,相应地减轻了不少土地兼并。
老百姓不需要一直在田地里辛苦劳作,只要肯下力气,不管是工厂,还是运输环节,还是商业环节,都能找到谋生的渠道。
南洋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来,粮价低廉,一个人做工赚的银子,能轻松养活一个五口之家。
也因为南洋的银子源源不断地运来,粮价低廉,东南的地主们现在日子并不好过,也没有兼并土地的yu望。
粮价低廉,土地不值钱啊。
当然,还有大移民带来的影响。如今的人口太少,总共不到六千万人口,大明还又占据了无数肥沃的土地,免费发放给百姓,三年以后才开始收税。
在家乡活不下去,我也可以到其他地方生活。
就在战争进行进行的最激烈的永乐十九年,搁在以往,战争会严重影响到百姓的生活。
可是这一年,大明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除了粮食产量略微下降,这一年朝廷的税赋增加了三成,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相应有所增加。
而赚的最多的还是內监,如今国库丰裕,内库的金子更是堆成山。
还没有抵达应天府,看到这些报表,朱棣脸上的笑意就一直没有停下过。
这个孙子,干的比自己想的还要好。
这当然不是因为朱瞻基收了更多的税,而是因为现在朝廷内外,文臣武将,全部都被这个孙子收服。
有时候,朱棣也不免有些失落,因为这样看起来,大明有没有自己,一点影响也没有。
但是,他更多的是后继有人的开心。
毕竟,他今年已经六十二岁,而不是四十二岁。
船到宁波,一艘五层的大型楼船替换了朱棣的旗舰。
这艘五层的大型楼船并不比海船小多少,吃水比海船略浅,但是装饰的份外奢华。
船头和船尾各有一座大型的蒸汽机,四个滚轮经过了特殊设计,有深浅两种前进方式,不仅能在河道,也能在大海中航行。
朱棣登上这艘龙舟,都忍不住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惊讶。
被朱瞻基按照后世二十万吨豪华游轮内侍设计出来的这艘船,超出了这个时代整整五百年。
坐在这艘船上三层的雅间,看着二层平台上戏班唱戏,朱棣甚至有一种不想下船的感觉。
前来迎接朱棣的王彦和张贵妃说了朱瞻基不少好话,实际上,不用他们说,朱棣出征的这几年间,朱瞻基的行为也无可挑剔。
从宁波返回应天府,舰队全部换装上了蒸汽帆船,因为要从长江逆流而上,普通的海船,需要好几天才能抵达应天府。
但是换了蒸汽帆船,一日夜的时间,就能从入海口抵达应天府。
六月二十六日一早,朱棣的龙舟抵达了应天府阅江楼码头。
以太孙瞻基为首,应天府所有六品以上官员,全部到码头跪迎。
但是这些都没有吸引住朱棣的眼光,他的眼睛,盯在了一辆停在码头上的火车上。
阅江楼码头开始并没有通火车,为了迎接朱棣的归来,特意延长了一段铁路,让火车能直接开上码头。
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