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帘官的青睐。

    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三百字以上,以后又有变通。

    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五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于谦也知道第一场的重要xing,他先认真地审题一遍,却没有匆忙下笔,而是在心里揣摩了半天,才在考卷的标准位置上,填写了自己的名字和籍贯。

    三天的考试虽然看起来时间不短,但是大部分人都不够用。

    八股文的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而且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回答问题容易,但是如果将问题回答的符合要求,那就难了。

    这就好比给你一个几个题目,要你做出几首几百字的诗。想要把几百字的诗的写的出彩,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此外,在答案里面还要避讳一些字,比如皇上的名讳,要写到那些字的时候,必须用代用字。

    各种框架已经所有人的想象力全部抹杀掉了,所以后世的顾炎武才会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这样的挑选人才,只会挑选一些亦步亦趋的腐儒,他们的思想已经完全僵化了。

    在应天府,坐在谨身殿里面的朱瞻基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八股文的危害,这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的退步。

    后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只能跟古人学,这样时代如何能发展?社会如何能进步?

    大明建国是1368年,而大明第一场科考是1367年。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大明建国之初,根本没有多少识字的人才。

    所以朱瞻基才会以八股文来选材,因为能把经义读懂的人,就已经是个人才了。

    即便如此,大明的官员仍然不够用,在洪武朝,国子监的监生是不用考试的,直接就能当官,就是因为人才太少。

    一直到永乐朝,虽然八股文依旧没有废除,但是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框架。

    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

    后世是明宪宗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成化二十三年,始由“经义”变为开考八股文,规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所以说,朱元璋只不过是替儒家背了黑锅,真正让八股文兴盛的,是儒家而不是朱元璋。

    朱瞻基想要废除八股,要说难也难,要说容易也容易。

    难度在于他现在还不是皇帝,还没有把满朝文臣收服。

    等他当上皇帝,所有人就会按照他的喜好来学习了。

    就像他宠信马迪,结果现在不管是羽林卫学也好,国子监也罢,就有不少人开始学习格物。

    不管他们是真心喜欢,还是为了迎合朱瞻基的喜好,这都是一种进步。

    他登基之后,不说一下子把八股文禁止,只需要在以后的考题里面把物理,化学,农学,数学的分数提高,把儒家的学说只占百分之三十的分数比例,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会积极学习其他学科。

    至于儒家,既然学了没用,自然就没有多少人去学了。

    所以,朱瞻基现在不急,按照他的计划,等下一科秋闱,春闱,恐怕他就能当家了。

    现在他名不正言不顺,又没有准备好取代儒家学说,取代八股文的

章节目录

我的大明新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摇摇-欲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摇摇-欲坠并收藏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