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于是,朱瞻基纳谏如流,点了点头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甚是,是孤想的简单了。不过,吕宋还是我大明海外疆域,不可事事都随本土,这提刑按察使司的职位,却要由一熟知南洋民情的将领担任,而不能是文官。”
这一点上,几位大臣也不会直接反对,直接应了下来。
反正在武将系统里面,熟悉南洋情况的人也不少,寻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就好了,人情还是他们的。
朱瞻基又坐了下来,问道:“下一位接见的是谁?”
“殿下,是襄阳知府俞士吉从固原派回的特使,如今固原救灾已经告一段落,静候殿下下一步指示。”
李亮有些羡慕地看着王彦侃侃而谈,将固原那里的情况跟朱瞻基介绍了一番。
这也是接见人员之前必须要做的准备,否则的话,朱瞻基什么都不知道,见了人说出不该说的话,闹出了笑话怎么办?
固原那边的事已经发生了两个月,该运的粮食运过去了,该救的人也已经救了。
虽然当地损失惨重,但是大多数时候,老百姓只能自认倒霉。
像现在朝廷能派人送去粮食,送去种子,让当地老百姓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大恩大德了。
听王彦介绍完毕,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把他们叫进来吧……”
一直到了快午时时分,朱瞻基接见了最后一个来自川西的巡抚,今天的工作就告一段落。
他现在其实很轻松,因为大部分事务都被分配给了各部,基本上只有大事和人事问题才会到他这里来。
除了这些,就是军事问题和意外突发事故的处理。就连原本的一些难以追责的刑事案件,现在也很少送到他这里来处理。
如果连三司会审都解决不了的案件,拿到他面前来让他拿主意,岂不是胡来。
大臣们对朱瞻基的放权也十分开心,以前的时候,不论大小事务,朱棣都喜欢chā手,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来他这个皇帝的重要。
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
皇帝只要抓住钱袋子,qiāng杆子,人事任命这三样,其他的事务基本不需要事事cāo心。
何况,明初的这帮大臣们,还是比较尽心尽责的。
他放权,大臣们也开心。这就相当于每个人手里的权力都加重了。
不过,明着放权,朱瞻基手里的锦衣卫和咨情司依旧严密地监督着整个官场系统,各部事务在这两个衙门都有备份,每十天也会做成简报的形式汇报到朱瞻基这里。
一些事他可以放手,但是整个朝廷的大小事务,身为监国太孙,必须要有一个了解。
而且,一些不符合他处理意见的,也能拿出来彰显一下他的存在,不要让那些大臣就认为他好蒙骗。
不过整体说起来,他这个监国太孙还是当的比较轻松的。
以至于,有时候下午还会觉得无聊,想着是不是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但是想了想,还是算了,就这样挺好的。
“殿下,请留步……”
朱瞻基回头一看,是国子监祭酒,大学士胡俨。“胡爱卿还有事务?”
胡俨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叠奏折说道:“臣日日见殿下,自然不会跟那些外臣来争着见殿下。不过这秋闱的各地主考官已经挑选出来了,还想请殿下先过目,然后到朝堂上廷议。”
秋闱是中秋节之后,桂花开放的季节开考,所以又叫桂榜。
过两天就是六月初一了,有些地方远隔千里,这主考官也的确该选拔出来,让他们出发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接过了奏折说道:“孤下午就看,明日给爱卿意见。”
胡俨又躬身问道:“据闻殿下要在明年春闱的考题里加上夷人时政,地理,可有此事?”
朱瞻基也不掩饰,直接点了点头说道:“孤正有此意。”
“这八股文考核乃是太祖……”
朱瞻基打断了他的话说道:“爱卿就不要提历史,祖制了。此一时彼一时,当初的大明连读书人都找不出几个,国子监设立二十年,里面的学生还没有考核就被委派各处任职。
可是如今呢?今日的读书人十倍于当初
于是,朱瞻基纳谏如流,点了点头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甚是,是孤想的简单了。不过,吕宋还是我大明海外疆域,不可事事都随本土,这提刑按察使司的职位,却要由一熟知南洋民情的将领担任,而不能是文官。”
这一点上,几位大臣也不会直接反对,直接应了下来。
反正在武将系统里面,熟悉南洋情况的人也不少,寻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就好了,人情还是他们的。
朱瞻基又坐了下来,问道:“下一位接见的是谁?”
“殿下,是襄阳知府俞士吉从固原派回的特使,如今固原救灾已经告一段落,静候殿下下一步指示。”
李亮有些羡慕地看着王彦侃侃而谈,将固原那里的情况跟朱瞻基介绍了一番。
这也是接见人员之前必须要做的准备,否则的话,朱瞻基什么都不知道,见了人说出不该说的话,闹出了笑话怎么办?
固原那边的事已经发生了两个月,该运的粮食运过去了,该救的人也已经救了。
虽然当地损失惨重,但是大多数时候,老百姓只能自认倒霉。
像现在朝廷能派人送去粮食,送去种子,让当地老百姓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大恩大德了。
听王彦介绍完毕,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把他们叫进来吧……”
一直到了快午时时分,朱瞻基接见了最后一个来自川西的巡抚,今天的工作就告一段落。
他现在其实很轻松,因为大部分事务都被分配给了各部,基本上只有大事和人事问题才会到他这里来。
除了这些,就是军事问题和意外突发事故的处理。就连原本的一些难以追责的刑事案件,现在也很少送到他这里来处理。
如果连三司会审都解决不了的案件,拿到他面前来让他拿主意,岂不是胡来。
大臣们对朱瞻基的放权也十分开心,以前的时候,不论大小事务,朱棣都喜欢chā手,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来他这个皇帝的重要。
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
皇帝只要抓住钱袋子,qiāng杆子,人事任命这三样,其他的事务基本不需要事事cāo心。
何况,明初的这帮大臣们,还是比较尽心尽责的。
他放权,大臣们也开心。这就相当于每个人手里的权力都加重了。
不过,明着放权,朱瞻基手里的锦衣卫和咨情司依旧严密地监督着整个官场系统,各部事务在这两个衙门都有备份,每十天也会做成简报的形式汇报到朱瞻基这里。
一些事他可以放手,但是整个朝廷的大小事务,身为监国太孙,必须要有一个了解。
而且,一些不符合他处理意见的,也能拿出来彰显一下他的存在,不要让那些大臣就认为他好蒙骗。
不过整体说起来,他这个监国太孙还是当的比较轻松的。
以至于,有时候下午还会觉得无聊,想着是不是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但是想了想,还是算了,就这样挺好的。
“殿下,请留步……”
朱瞻基回头一看,是国子监祭酒,大学士胡俨。“胡爱卿还有事务?”
胡俨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叠奏折说道:“臣日日见殿下,自然不会跟那些外臣来争着见殿下。不过这秋闱的各地主考官已经挑选出来了,还想请殿下先过目,然后到朝堂上廷议。”
秋闱是中秋节之后,桂花开放的季节开考,所以又叫桂榜。
过两天就是六月初一了,有些地方远隔千里,这主考官也的确该选拔出来,让他们出发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接过了奏折说道:“孤下午就看,明日给爱卿意见。”
胡俨又躬身问道:“据闻殿下要在明年春闱的考题里加上夷人时政,地理,可有此事?”
朱瞻基也不掩饰,直接点了点头说道:“孤正有此意。”
“这八股文考核乃是太祖……”
朱瞻基打断了他的话说道:“爱卿就不要提历史,祖制了。此一时彼一时,当初的大明连读书人都找不出几个,国子监设立二十年,里面的学生还没有考核就被委派各处任职。
可是如今呢?今日的读书人十倍于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