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在黄渊的印象里,虽然近几年老父对自己的赞扬不少,但还是第一次毫无遮掩地大夸特夸,由此可见老父心中的确高兴的很。
黄渊的心里也是感触颇多,他当初投笔从戎,一方面是因为父亲与其他文臣关系不好,若是入仕,怕会被打压。
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借着在军中发展,为自己家族在jiāo趾培养军中势力。
可是没有想到,到了京中他就受到殿下重用,从区区把总到守备,又官升几级到游击,如今更是挂了参将衔。
短短的几年时间,他就从一个低级将领,成为了上层将领。
虽然他这个将领以后恐怕没有多少上战场的机会,但是以后进五军都督府当一个都督,到海军总部当一个都督,或者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当一个兵部尚书是指日可待的。
他今年才三十岁,太孙殿下更是才二十三岁,只要这辈子紧跟着太孙殿下走,他相信这一世荣华富贵,光耀门庭只是唾手可得。
敞开的房门被敲响,指挥使蒙日束走了进来。“黄总兵,紧急军令。”
黄渊放下了手中的信件,问道:“何事?”
“陛下要来了。”
黄渊心中一惊,站起身来。“信使何在?陛下不是说下旬才出发的吗?为何现在就要过来?”
蒙日束是个勇猛的蒙元大汉,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投了大明。因为他的部下大都是异族,被委任为刘家港防卫所的指挥使,这也能降低不少贪腐。
蒙日束摇了摇头说道说道:“还请总兵前去大殿接旨。”
黄渊不敢马虎,起身正了衣冠,才跟着蒙日束两人绕过一排公房,来到了卫所大殿。
一番程序下来,传旨太监康利宣读了圣旨,黄渊这才知道,朱棣早就待不住了,一到三月就像出来游逛一番。
他已经决定,三月初五就从京城出发,然后从运河到苏州游玩一番,大了下旬,物资全部装运完毕,就直接从刘家港出发。
听说不是现在就走,黄渊的心情平复了一些。因为一开始各项准备工作就在进行,再有十天,这些物资就能差不多全部装完了。
现在走肯定来不及,但是半个月以后走,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
而在苏州府,因为皇上要来,整个苏州城都沸腾了起来。
在大明初期,苏州是张士诚的大本营,整个苏州都是支持张士诚的。
但是张士诚在跟朱元璋的争霸中失败,苏州也因此受了牵连。在大明初期,苏州府一地的税收,就占了整个大明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有多重的税。
从永乐之后这些年,苏州府的税屡屡下降,如今也算是国泰民安。而且几十年过去了,当初认张士诚为主的百姓也大都死了。
朱棣愿意到苏州,自然也代表了他原谅了苏州百姓。
从永乐十五年,苏州府紧跟应天府的脚步,设置了不少动力水车。水车的设立,让纺织,丝绸行业大为受益,这些年,苏州的发展越发快速。
特别是苏州知府刘麟,因为与马家刻意攀jiāo,在太孙那里也挂上了号。他这几年借助马家的关系,与工部进行合作,致力发展工业和商业。
如今,苏州一地的商税,每年都超过了三十万两,位居大明除应天府外第三,仅次于宁波和泉州。
而宁波和泉州,完全是因为占了出海口的优势。否则的话,还不一定有苏州府强。
苏州的百姓欢天喜地地迎接皇上,而在应天府,百姓则是欢天喜地地欢送皇上。
朱棣是个待不住的人,这些年只要有点借口,他就想到处跑。
以至于朱瞻基一直怀疑,原本的历史中他五次北征,除了前两次有点效果,后面几次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恐怕他不是为了北征,只是为了出去放风。
二月底的时候,他就想跑了,还是一众官员劝住了他,认为他去了刘家港,只会拖累准备的效率。
而且他跟朱瞻基的权力过渡了不到一个月,百官也劝他,再对培养殿下一段时间。
三月初一的大朝会,朱棣干脆就不上朝了,让朱瞻基一个人上朝,他只是旁听。
文臣议
。
在黄渊的印象里,虽然近几年老父对自己的赞扬不少,但还是第一次毫无遮掩地大夸特夸,由此可见老父心中的确高兴的很。
黄渊的心里也是感触颇多,他当初投笔从戎,一方面是因为父亲与其他文臣关系不好,若是入仕,怕会被打压。
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借着在军中发展,为自己家族在jiāo趾培养军中势力。
可是没有想到,到了京中他就受到殿下重用,从区区把总到守备,又官升几级到游击,如今更是挂了参将衔。
短短的几年时间,他就从一个低级将领,成为了上层将领。
虽然他这个将领以后恐怕没有多少上战场的机会,但是以后进五军都督府当一个都督,到海军总部当一个都督,或者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当一个兵部尚书是指日可待的。
他今年才三十岁,太孙殿下更是才二十三岁,只要这辈子紧跟着太孙殿下走,他相信这一世荣华富贵,光耀门庭只是唾手可得。
敞开的房门被敲响,指挥使蒙日束走了进来。“黄总兵,紧急军令。”
黄渊放下了手中的信件,问道:“何事?”
“陛下要来了。”
黄渊心中一惊,站起身来。“信使何在?陛下不是说下旬才出发的吗?为何现在就要过来?”
蒙日束是个勇猛的蒙元大汉,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投了大明。因为他的部下大都是异族,被委任为刘家港防卫所的指挥使,这也能降低不少贪腐。
蒙日束摇了摇头说道说道:“还请总兵前去大殿接旨。”
黄渊不敢马虎,起身正了衣冠,才跟着蒙日束两人绕过一排公房,来到了卫所大殿。
一番程序下来,传旨太监康利宣读了圣旨,黄渊这才知道,朱棣早就待不住了,一到三月就像出来游逛一番。
他已经决定,三月初五就从京城出发,然后从运河到苏州游玩一番,大了下旬,物资全部装运完毕,就直接从刘家港出发。
听说不是现在就走,黄渊的心情平复了一些。因为一开始各项准备工作就在进行,再有十天,这些物资就能差不多全部装完了。
现在走肯定来不及,但是半个月以后走,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
而在苏州府,因为皇上要来,整个苏州城都沸腾了起来。
在大明初期,苏州是张士诚的大本营,整个苏州都是支持张士诚的。
但是张士诚在跟朱元璋的争霸中失败,苏州也因此受了牵连。在大明初期,苏州府一地的税收,就占了整个大明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有多重的税。
从永乐之后这些年,苏州府的税屡屡下降,如今也算是国泰民安。而且几十年过去了,当初认张士诚为主的百姓也大都死了。
朱棣愿意到苏州,自然也代表了他原谅了苏州百姓。
从永乐十五年,苏州府紧跟应天府的脚步,设置了不少动力水车。水车的设立,让纺织,丝绸行业大为受益,这些年,苏州的发展越发快速。
特别是苏州知府刘麟,因为与马家刻意攀jiāo,在太孙那里也挂上了号。他这几年借助马家的关系,与工部进行合作,致力发展工业和商业。
如今,苏州一地的商税,每年都超过了三十万两,位居大明除应天府外第三,仅次于宁波和泉州。
而宁波和泉州,完全是因为占了出海口的优势。否则的话,还不一定有苏州府强。
苏州的百姓欢天喜地地迎接皇上,而在应天府,百姓则是欢天喜地地欢送皇上。
朱棣是个待不住的人,这些年只要有点借口,他就想到处跑。
以至于朱瞻基一直怀疑,原本的历史中他五次北征,除了前两次有点效果,后面几次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恐怕他不是为了北征,只是为了出去放风。
二月底的时候,他就想跑了,还是一众官员劝住了他,认为他去了刘家港,只会拖累准备的效率。
而且他跟朱瞻基的权力过渡了不到一个月,百官也劝他,再对培养殿下一段时间。
三月初一的大朝会,朱棣干脆就不上朝了,让朱瞻基一个人上朝,他只是旁听。
文臣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