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信使就已经把你的事回禀了殿下,殿下要是知道了你的事,肯定也会替你做主。”
马德钟惊讶道:“为了区区之事惊动殿下,这可……”
孟瑛笑道:“殿下这次对付山东贪官,背后就有孔家的影子。这件事既然要做,殿下肯定也会把你的事统一安排进来对孔家施压,比你单打独斗要强的多。所以回京之后,你先等殿下那边的消息。”
“是!”
朱瞻基是二月初六就接到了冯小年传回来的消息,有了一开始的分析,后面的案子就只等查找证据,确定罪责。
对于他们将大多人抓了又放,朱瞻基并没有半点意见,不管怎么说,朝廷的政令执行要放在查贪的前面。
不能因为查案,让政府部门的工作都停顿了下来,那是因小失大。
他从二月初六这一天,也开始跟随朱棣一起上朝,这次不再是当一个看客,不管见任何人,处理什么事,朱棣都会先问问他的意见。
许多时候,朱棣会在大臣面前夸奖他一番,等人离开以后,才会跟他分析他给的方案得与失。
如今这个时代,虽然不像汉代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但是跟后世的政府几乎把所有的心都要cāo到相比,远远不如。
现在的政府除了收税,战争准备和程序xing工作,是没有任何主动xing的。
所谓的程序xing工作,像制定农历,修路架桥,引领农民种地时间等等,这都是每年都会例行的公事。
许多时候,各部大臣们只用跟皇上奏备一下,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了,皇上知道就好了。
只有一些人事管理,突发情况,这才需要皇上来决定。
所以在这个时代,你想当一个勤快的皇帝,一天四十八小时都不够用。
但是你如果想当个昏君,像他的子孙一样,几十年不上朝都没事。
所有的官员当官,都是为上层服务,根本不存在替老百姓着想。
那些惠民,利民的政策,都不过是时代精英们在伺候好了上层之后,将有限的精力转移了一点到老百姓的头上。
从隋唐至今,所有的官员读书,当官,都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处境,进入上层阶级,其后才是为百姓着想。
在这个没有人人平等的年代,身为下层人,你连说话,出门的资格都没有。
朱瞻基是幸运的,他身为太孙,从生下来就是人上人。
从小时候,各位大儒,包括武道师父就对他倾囊相授。
他更幸运的是保留了前世的记忆,让他可以从容以对这个时代。
他知道那些人是可以依靠的,他知道时代的潮流向哪个方向流动,这让他在cāo纵大明这条大船的时候,就显得更容易。
可以说,如今的大明朝政,这种最初级,最简单的统治方式,对他根本不是难题。
朱棣对他宠爱有加,教导朱瞻基文事的解缙如今对他言听计从,教过朱瞻基行军的杨荣对朱瞻基也赞誉有加。
就连最开始对朱瞻基不以为然的蹇义,在看到朱瞻基不论面对任何状况,都能很快拿出解决方案之后,也不得不在其他大臣面前大力称赞朱瞻基的处政能力。
他没有处理事务的懵懂,甚至比大多数人考虑的更加深远,任何事情都瞒不过他的认识,这让蹇义都忍不住有些怀疑,他在那些经义上面学习了几十年的经验,难道都是白费的吗?
这种轻松也让朱棣高兴不已,他不时催促黄渊,要求尽快安排好出海事宜。
为了出海,他已经准备了三年,基本上所有的人员和粮草都已经准备妥当。
但是,只是将这些器具全部装运上船,分配下去,就是一项无比繁琐的工作。
黄渊纵然有三头六臂,也需要一些时日才能全部安排好。
二月初九是朱瞻基的二十三岁生日,身为监国,这一日诸位大臣也为他贺寿,只是他还没有正式登基,自然不可能将二月初九变成万寿节。
相反,因为朱棣要出征,还有大臣要给朱棣提前过六十一岁寿辰,不过被朱棣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现在的心里没有别的,就只有战争。
二月初十,上午处理好
信使就已经把你的事回禀了殿下,殿下要是知道了你的事,肯定也会替你做主。”
马德钟惊讶道:“为了区区之事惊动殿下,这可……”
孟瑛笑道:“殿下这次对付山东贪官,背后就有孔家的影子。这件事既然要做,殿下肯定也会把你的事统一安排进来对孔家施压,比你单打独斗要强的多。所以回京之后,你先等殿下那边的消息。”
“是!”
朱瞻基是二月初六就接到了冯小年传回来的消息,有了一开始的分析,后面的案子就只等查找证据,确定罪责。
对于他们将大多人抓了又放,朱瞻基并没有半点意见,不管怎么说,朝廷的政令执行要放在查贪的前面。
不能因为查案,让政府部门的工作都停顿了下来,那是因小失大。
他从二月初六这一天,也开始跟随朱棣一起上朝,这次不再是当一个看客,不管见任何人,处理什么事,朱棣都会先问问他的意见。
许多时候,朱棣会在大臣面前夸奖他一番,等人离开以后,才会跟他分析他给的方案得与失。
如今这个时代,虽然不像汉代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但是跟后世的政府几乎把所有的心都要cāo到相比,远远不如。
现在的政府除了收税,战争准备和程序xing工作,是没有任何主动xing的。
所谓的程序xing工作,像制定农历,修路架桥,引领农民种地时间等等,这都是每年都会例行的公事。
许多时候,各部大臣们只用跟皇上奏备一下,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了,皇上知道就好了。
只有一些人事管理,突发情况,这才需要皇上来决定。
所以在这个时代,你想当一个勤快的皇帝,一天四十八小时都不够用。
但是你如果想当个昏君,像他的子孙一样,几十年不上朝都没事。
所有的官员当官,都是为上层服务,根本不存在替老百姓着想。
那些惠民,利民的政策,都不过是时代精英们在伺候好了上层之后,将有限的精力转移了一点到老百姓的头上。
从隋唐至今,所有的官员读书,当官,都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处境,进入上层阶级,其后才是为百姓着想。
在这个没有人人平等的年代,身为下层人,你连说话,出门的资格都没有。
朱瞻基是幸运的,他身为太孙,从生下来就是人上人。
从小时候,各位大儒,包括武道师父就对他倾囊相授。
他更幸运的是保留了前世的记忆,让他可以从容以对这个时代。
他知道那些人是可以依靠的,他知道时代的潮流向哪个方向流动,这让他在cāo纵大明这条大船的时候,就显得更容易。
可以说,如今的大明朝政,这种最初级,最简单的统治方式,对他根本不是难题。
朱棣对他宠爱有加,教导朱瞻基文事的解缙如今对他言听计从,教过朱瞻基行军的杨荣对朱瞻基也赞誉有加。
就连最开始对朱瞻基不以为然的蹇义,在看到朱瞻基不论面对任何状况,都能很快拿出解决方案之后,也不得不在其他大臣面前大力称赞朱瞻基的处政能力。
他没有处理事务的懵懂,甚至比大多数人考虑的更加深远,任何事情都瞒不过他的认识,这让蹇义都忍不住有些怀疑,他在那些经义上面学习了几十年的经验,难道都是白费的吗?
这种轻松也让朱棣高兴不已,他不时催促黄渊,要求尽快安排好出海事宜。
为了出海,他已经准备了三年,基本上所有的人员和粮草都已经准备妥当。
但是,只是将这些器具全部装运上船,分配下去,就是一项无比繁琐的工作。
黄渊纵然有三头六臂,也需要一些时日才能全部安排好。
二月初九是朱瞻基的二十三岁生日,身为监国,这一日诸位大臣也为他贺寿,只是他还没有正式登基,自然不可能将二月初九变成万寿节。
相反,因为朱棣要出征,还有大臣要给朱棣提前过六十一岁寿辰,不过被朱棣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现在的心里没有别的,就只有战争。
二月初十,上午处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