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随朱瞻基,胡广已经去世,内阁以杨荣为首,黄淮任次辅。
朱棣第一个接见的大臣是刑部侍郎姚宽,此人以四川巡抚之名,前往四川督抚地方行政。
如今即将离京,特此来向朱棣辞行。
巡抚和总督,包括总兵官,都是大明的特遣官职。这些职位一般不会常设,但是级别很高,能督抚一省,甚至跨省的民政大权。
四川去冬遭遇地震,但是由于蜀道难行,朝廷救济很难进川,所以基本只是靠本地救助。
但是粮草送不进去,金银和特遣官员还是要派出去,安抚民众。
这样的接见只是常例,朱瞻基在旁边观看了一番君臣奏对,姚宽就领命出京。
姚宽去后,朱棣问道:“瞻基对如今朝廷巡抚之制,可有见解?”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民政巡抚,监察巡按,军政按察,此乃督政之制,甚妥。不过入川艰难,皇爷爷也没有想过打通蜀道?”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历朝历代无不想,却艰难无比。”
朱瞻基笑道:“孙儿查阅过长江水文,得知湖北入川之段,礁石众多,阻碍船行。如今朝廷火yào众多,孙儿在想,是不是能以火yàozhà开礁石,开拓航道。”
朱棣眼睛一亮,大喜道:“此乃好主意,待我离京,你可安排工部查探水情,若能打通入川航道,利国利民。”
朱瞻基应了下来,第二个被接见的是宁羌卫指挥使杜遂。
自从在江油发现了大量的硝石矿,原本偏安一隅的宁羌卫成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点。
从四川挖出来的硝石,通过马帮一直运到陕西境内。然后通过小船沿着汉水而下,一直到丹江换成大船,运抵京城。
宁羌卫原本只是朝廷为了震慑山夷,如今却担任起了硝石的陆路运输重任。
那里少数民族众多,道路险阻,民生艰难。如今依靠运输硝石的马帮众多,虽然让宁羌卫赚了不少油水,但是出现的民族矛盾也多了起来。
杜遂去年因屠杀不顺大明的山夷屡受弹劾,认为他在西南杀戮过甚,不利团结。
朱棣却不是那种喜欢事事忍让,息事宁人的皇上,他在去冬召了杜遂进京,不仅没有惩罚杜遂,反而嘉赏了一番,大赏宁羌卫。
如今年已经过完,杜遂要回汉中驻地,也是跟朱棣辞行。
朱棣接见了杜遂之后,又问朱瞻基。“瞻基以为,这山民到底是该剿还是该抚?”
朱瞻基心中早有定论,从容应道:“孙儿以为,顺民当抚,逆贼当剿。一手拿刀,一手拿糖。”
朱棣哈哈笑道:“不愧是我的好孙儿,深知我意!要是你来做,该当如何?”
朱瞻基笑道:“除了像皇爷爷如今这样屠杀逆贼,还当诱之以利,让那些深山的山民主动投诚,归附我大明。”
“如何诱之以利?”
“发放土地,嘉赏垦荒,扩大jiāo易。”
朱棣点了点头,回头问黄淮。“黄爱卿以为如何?”
黄淮看着朱棣满意的笑容,怎会这个时候给他泼冷水。皇上对这个孙子满意无比,虽然此举略伤天和,杀戮过甚,但是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提起。
他笑着说道:“殿下此举谋略周全,实乃良策。”
朱瞻基点了点头,吩咐王彦。“下一个是户部侍郎报预算吧?让他进来。”
刚过完年,这段时间的大明非常平静,朱棣又大肆放权给了下面的堂部,这段时间并没有多少事务。
二月初一的大朝会,将会正式让各部上报预算,也就户部这段时间稍微忙一点。
大明之前并不是没有预算制度,只不过,以前的数据都是作为一个参考,从来没有把预算制度放在前面。
这里面主要的问题不是实行不了,而是大臣们怕户部直接决定他们的钱包,所以坚持要自己参与进户部的银两调配。
但是现在,朱棣让实行预算制度,所有部门都必须要按照以往的开销进行统计。
今年大明国库充沛,所有部门的预算都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各部堂官自然没有意见。
而这些资金还都是计划内的公费,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天灾人祸
随朱瞻基,胡广已经去世,内阁以杨荣为首,黄淮任次辅。
朱棣第一个接见的大臣是刑部侍郎姚宽,此人以四川巡抚之名,前往四川督抚地方行政。
如今即将离京,特此来向朱棣辞行。
巡抚和总督,包括总兵官,都是大明的特遣官职。这些职位一般不会常设,但是级别很高,能督抚一省,甚至跨省的民政大权。
四川去冬遭遇地震,但是由于蜀道难行,朝廷救济很难进川,所以基本只是靠本地救助。
但是粮草送不进去,金银和特遣官员还是要派出去,安抚民众。
这样的接见只是常例,朱瞻基在旁边观看了一番君臣奏对,姚宽就领命出京。
姚宽去后,朱棣问道:“瞻基对如今朝廷巡抚之制,可有见解?”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民政巡抚,监察巡按,军政按察,此乃督政之制,甚妥。不过入川艰难,皇爷爷也没有想过打通蜀道?”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历朝历代无不想,却艰难无比。”
朱瞻基笑道:“孙儿查阅过长江水文,得知湖北入川之段,礁石众多,阻碍船行。如今朝廷火yào众多,孙儿在想,是不是能以火yàozhà开礁石,开拓航道。”
朱棣眼睛一亮,大喜道:“此乃好主意,待我离京,你可安排工部查探水情,若能打通入川航道,利国利民。”
朱瞻基应了下来,第二个被接见的是宁羌卫指挥使杜遂。
自从在江油发现了大量的硝石矿,原本偏安一隅的宁羌卫成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点。
从四川挖出来的硝石,通过马帮一直运到陕西境内。然后通过小船沿着汉水而下,一直到丹江换成大船,运抵京城。
宁羌卫原本只是朝廷为了震慑山夷,如今却担任起了硝石的陆路运输重任。
那里少数民族众多,道路险阻,民生艰难。如今依靠运输硝石的马帮众多,虽然让宁羌卫赚了不少油水,但是出现的民族矛盾也多了起来。
杜遂去年因屠杀不顺大明的山夷屡受弹劾,认为他在西南杀戮过甚,不利团结。
朱棣却不是那种喜欢事事忍让,息事宁人的皇上,他在去冬召了杜遂进京,不仅没有惩罚杜遂,反而嘉赏了一番,大赏宁羌卫。
如今年已经过完,杜遂要回汉中驻地,也是跟朱棣辞行。
朱棣接见了杜遂之后,又问朱瞻基。“瞻基以为,这山民到底是该剿还是该抚?”
朱瞻基心中早有定论,从容应道:“孙儿以为,顺民当抚,逆贼当剿。一手拿刀,一手拿糖。”
朱棣哈哈笑道:“不愧是我的好孙儿,深知我意!要是你来做,该当如何?”
朱瞻基笑道:“除了像皇爷爷如今这样屠杀逆贼,还当诱之以利,让那些深山的山民主动投诚,归附我大明。”
“如何诱之以利?”
“发放土地,嘉赏垦荒,扩大jiāo易。”
朱棣点了点头,回头问黄淮。“黄爱卿以为如何?”
黄淮看着朱棣满意的笑容,怎会这个时候给他泼冷水。皇上对这个孙子满意无比,虽然此举略伤天和,杀戮过甚,但是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提起。
他笑着说道:“殿下此举谋略周全,实乃良策。”
朱瞻基点了点头,吩咐王彦。“下一个是户部侍郎报预算吧?让他进来。”
刚过完年,这段时间的大明非常平静,朱棣又大肆放权给了下面的堂部,这段时间并没有多少事务。
二月初一的大朝会,将会正式让各部上报预算,也就户部这段时间稍微忙一点。
大明之前并不是没有预算制度,只不过,以前的数据都是作为一个参考,从来没有把预算制度放在前面。
这里面主要的问题不是实行不了,而是大臣们怕户部直接决定他们的钱包,所以坚持要自己参与进户部的银两调配。
但是现在,朱棣让实行预算制度,所有部门都必须要按照以往的开销进行统计。
今年大明国库充沛,所有部门的预算都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各部堂官自然没有意见。
而这些资金还都是计划内的公费,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天灾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