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但是,这次西征的准备,又给无数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对大明北方本就不多的老百姓来说,往西北运粮的任务成了猛于虎的苛政。
大明的粮食主产区在黄河以南,仅仅把粮食运到嘉峪关,就超过五千里。
在后世这不过是一辆汽车一天的距离,但是这个时代,却是三人一组的运粮队,要用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
这还幸亏是大明如今修通了直接到嘉峪关的水泥路,要是以前,三个月都抵达不了。
大明每往西北运一石粮食,消耗的都有两石粮。
这也是因为大明如今有了大量的南洋来的粮食,才敢这么做。在原本的时代大明为什么要实行军户制,卫所制,关键就是没有运粮的能力。
但是从南洋运粮增加的是大明的国力,对老百姓来说,并没有改善自身的处境。
如今这个时代,想要指望皇帝和官员们能对老百姓多好是不可能的。
在这些大人物看来,能够保护老百姓不受血光之灾,能好好活下去,就是天大的恩情。
朱瞻基身为特权阶级的一员,哪怕他有对百姓的怜悯,却也不会贸然地就动摇社会的稳定。
因为不仅皇上和官员,就是老百姓自己,也认为如今能好好活下来。有粮食吃,有衣服穿,偶尔还能孩子们买点零嘴吃,这样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朱瞻基要是现在就宣传什么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这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害他们。
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规则限制下小心做人的老百姓,是最危险的。
因为无知,他们毫无顾忌,造成的破坏力更大。
所以他只能借着大明如今与南洋各国的从属关系,从南洋运粮,然后用这些粮食来补贴受灾的百姓,让他们能好好活下来。
只有活下来,才有希望。
但是现在,竟然有人对这些粮食动手,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朱棣盯着朱瞻基的脸看了半晌,似乎是在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xing,但是他很快就清醒了过来,知道朱瞻基绝对不会在这件事上胡说八道。
他立即就要下旨,召集百官来商议对策。
不过朱瞻基拦住了他,劝道:“皇爷爷,如今朝廷刚执行新的议事制度,军政与民政分开,如今这件事涉及到內监,涉及到海军,应该由皇家直接处理,只有在涉及到山东民政官的环节,才让百官加入进来。”
赵羾摇头道:“殿下,臣以为不妥。因为是內监和军队的腐败,才应该由文官审查。”
朱瞻基反驳道:“你又如何保证文官不会藉此削弱內监和海军的力量?民政军政分开,这是我大明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如今才开了一个头,岂能因为这一件案子,又重新回到原点?”
赵羾问道:“殿下何苦对文臣防范如此之严苛,臣以为,大部分文臣都是能秉持公道的。”
朱瞻基看着赵羾一本正经的脸,却忍不住笑了起来,叹道:“我不是不信文臣的公道,而是不相信人xing。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只会嗷嗷待哺,当他们懂事,就会有自我意识,学会护食,学会自己制作食物。当他们逐渐长大,在能吃饱肚子的时候,会想有衣服穿,有了衣服会想着有匹马骑,有大房子住,娶贤妻美妾。
这是源自于每个人内心的不满足,无关对错与正义,赵府尹可认同我的话?”
赵羾点了点头说道:“臣认同。但是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需要学春秋大义,以礼义廉耻,仁义道德来约束自己。”
明初的大部分文官其实都是具有很强的道德情cāo的,这跟明末有着天壤之别。正因为如此,朱瞻基不怕没有文臣可用,也不怕文臣们满口仁义道德,最后来一句水太凉。
真要是那种没脸没皮的文臣,朱瞻基有的是手段对付他们,但是面对赵羾和杨荣这样的人,他必须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这样才能让他们服气。
他笑着说道:“暂且抛开仁义道德,只谈人xing。人xing是永不满足的,所以需要制约,这种制约不仅仅需要你们学春秋大义来自我约
但是,这次西征的准备,又给无数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对大明北方本就不多的老百姓来说,往西北运粮的任务成了猛于虎的苛政。
大明的粮食主产区在黄河以南,仅仅把粮食运到嘉峪关,就超过五千里。
在后世这不过是一辆汽车一天的距离,但是这个时代,却是三人一组的运粮队,要用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
这还幸亏是大明如今修通了直接到嘉峪关的水泥路,要是以前,三个月都抵达不了。
大明每往西北运一石粮食,消耗的都有两石粮。
这也是因为大明如今有了大量的南洋来的粮食,才敢这么做。在原本的时代大明为什么要实行军户制,卫所制,关键就是没有运粮的能力。
但是从南洋运粮增加的是大明的国力,对老百姓来说,并没有改善自身的处境。
如今这个时代,想要指望皇帝和官员们能对老百姓多好是不可能的。
在这些大人物看来,能够保护老百姓不受血光之灾,能好好活下去,就是天大的恩情。
朱瞻基身为特权阶级的一员,哪怕他有对百姓的怜悯,却也不会贸然地就动摇社会的稳定。
因为不仅皇上和官员,就是老百姓自己,也认为如今能好好活下来。有粮食吃,有衣服穿,偶尔还能孩子们买点零嘴吃,这样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朱瞻基要是现在就宣传什么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这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害他们。
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规则限制下小心做人的老百姓,是最危险的。
因为无知,他们毫无顾忌,造成的破坏力更大。
所以他只能借着大明如今与南洋各国的从属关系,从南洋运粮,然后用这些粮食来补贴受灾的百姓,让他们能好好活下来。
只有活下来,才有希望。
但是现在,竟然有人对这些粮食动手,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朱棣盯着朱瞻基的脸看了半晌,似乎是在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xing,但是他很快就清醒了过来,知道朱瞻基绝对不会在这件事上胡说八道。
他立即就要下旨,召集百官来商议对策。
不过朱瞻基拦住了他,劝道:“皇爷爷,如今朝廷刚执行新的议事制度,军政与民政分开,如今这件事涉及到內监,涉及到海军,应该由皇家直接处理,只有在涉及到山东民政官的环节,才让百官加入进来。”
赵羾摇头道:“殿下,臣以为不妥。因为是內监和军队的腐败,才应该由文官审查。”
朱瞻基反驳道:“你又如何保证文官不会藉此削弱內监和海军的力量?民政军政分开,这是我大明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如今才开了一个头,岂能因为这一件案子,又重新回到原点?”
赵羾问道:“殿下何苦对文臣防范如此之严苛,臣以为,大部分文臣都是能秉持公道的。”
朱瞻基看着赵羾一本正经的脸,却忍不住笑了起来,叹道:“我不是不信文臣的公道,而是不相信人xing。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只会嗷嗷待哺,当他们懂事,就会有自我意识,学会护食,学会自己制作食物。当他们逐渐长大,在能吃饱肚子的时候,会想有衣服穿,有了衣服会想着有匹马骑,有大房子住,娶贤妻美妾。
这是源自于每个人内心的不满足,无关对错与正义,赵府尹可认同我的话?”
赵羾点了点头说道:“臣认同。但是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需要学春秋大义,以礼义廉耻,仁义道德来约束自己。”
明初的大部分文官其实都是具有很强的道德情cāo的,这跟明末有着天壤之别。正因为如此,朱瞻基不怕没有文臣可用,也不怕文臣们满口仁义道德,最后来一句水太凉。
真要是那种没脸没皮的文臣,朱瞻基有的是手段对付他们,但是面对赵羾和杨荣这样的人,他必须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这样才能让他们服气。
他笑着说道:“暂且抛开仁义道德,只谈人xing。人xing是永不满足的,所以需要制约,这种制约不仅仅需要你们学春秋大义来自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