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占据了重要位置。
朱瞻基接着说道:“从格物致知,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唯物主义思想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确定下来了。格物,此物是万物。宋代程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的思想。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
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他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种,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递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深刻体认。”
这个时期,正是朱程理学大放光彩的时候,他们的学说也深入人心。
接受了后世教育的朱瞻基是接受不了朱熹这个人的,因为整个华夏历史后来的悲剧,就源于理学思想在他这里彻底走向了霸权主义。
朱瞻基说的这番话,也是他整个思想精髓所在,还是有其意义所在的。但是他也就只有这一点闪光点。
这个闪光点被放大,被神化,然后变成了一个垄断学阀。整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从此开始了数百年的思想禁锢和阉割。
这就好比他建立了一个框架,任何人都只能在这个框架里生活,而不管这个框架只能容纳一小部分人。
剩下的人哪怕把你的胳膊腿砍断,也要塞进来,甚至是直接剥夺你的生命。
这就是从儒学到儒家,又到儒教的一个过程。哪怕起因是好的,是正确的,但是最后都变歪了,甚至连目的都扭曲了。
第九十四章 社会(求推荐)
与程朱理学相反的是被誉为后五百年唯一圣人的王阳明。
对王阳明,朱瞻基是很崇拜的,因为他就是一个明朝的孔子。
但是不得不说,王阳明的学说,其实是海市蜃楼。
王阳明的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认为格物便是立明本心,为善去恶,知行合一。
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说他是圣人。
但是,又有谁还能做到跟他一样呢?
一个也没有!
因为他的学说,他的思想,要求太高了。除了他这个圣人,其他人都做不到。
所以他的心学并不符合现实,他死之后也就直接没落了。
以人的思想作为根基,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永远在变化。
“但是……”
众人听了朱瞻基还在点头,一听但是立刻又觉得大事不妙,太孙要放pào了。
果然,朱瞻基又说道:“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仍然将格物的方向主要放在了人心上,学术上,而不是更重要的物上面。对学术的研究,真的就比研究水利更高尚吗?不,我不这么认为。明其学术之理,造福不过是一小部分人,但是治理水利之功,却能造福千万人。”
这话如果是在其他场合说,朱瞻基肯定会受到无数指责。
但是现在,他面对的是工部官员,所以大部分人只会感到感动。
那位一直在水利事业上贡献了自己大部分人生的宋礼,听到朱瞻基的如此评价,先是震动,再是感动。
虽然已经五十四岁了,但是他依旧激动地老泪纵横,双手长揖,躬身喊道:“臣得太孙如此之评,虽愧不敢当,但死而无憾!”
在这个人心淳朴,士为知己者死的年代。他一个五十多岁的二品大臣,以长揖相拜,虽然口头上话没有说出来,但是态度已经表明了一切。
对此,朱瞻基是格外满意的。
他知道自己的学术不足以改变世界,他最多
占据了重要位置。
朱瞻基接着说道:“从格物致知,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唯物主义思想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确定下来了。格物,此物是万物。宋代程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的思想。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
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他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种,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递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深刻体认。”
这个时期,正是朱程理学大放光彩的时候,他们的学说也深入人心。
接受了后世教育的朱瞻基是接受不了朱熹这个人的,因为整个华夏历史后来的悲剧,就源于理学思想在他这里彻底走向了霸权主义。
朱瞻基说的这番话,也是他整个思想精髓所在,还是有其意义所在的。但是他也就只有这一点闪光点。
这个闪光点被放大,被神化,然后变成了一个垄断学阀。整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从此开始了数百年的思想禁锢和阉割。
这就好比他建立了一个框架,任何人都只能在这个框架里生活,而不管这个框架只能容纳一小部分人。
剩下的人哪怕把你的胳膊腿砍断,也要塞进来,甚至是直接剥夺你的生命。
这就是从儒学到儒家,又到儒教的一个过程。哪怕起因是好的,是正确的,但是最后都变歪了,甚至连目的都扭曲了。
第九十四章 社会(求推荐)
与程朱理学相反的是被誉为后五百年唯一圣人的王阳明。
对王阳明,朱瞻基是很崇拜的,因为他就是一个明朝的孔子。
但是不得不说,王阳明的学说,其实是海市蜃楼。
王阳明的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认为格物便是立明本心,为善去恶,知行合一。
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说他是圣人。
但是,又有谁还能做到跟他一样呢?
一个也没有!
因为他的学说,他的思想,要求太高了。除了他这个圣人,其他人都做不到。
所以他的心学并不符合现实,他死之后也就直接没落了。
以人的思想作为根基,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永远在变化。
“但是……”
众人听了朱瞻基还在点头,一听但是立刻又觉得大事不妙,太孙要放pào了。
果然,朱瞻基又说道:“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仍然将格物的方向主要放在了人心上,学术上,而不是更重要的物上面。对学术的研究,真的就比研究水利更高尚吗?不,我不这么认为。明其学术之理,造福不过是一小部分人,但是治理水利之功,却能造福千万人。”
这话如果是在其他场合说,朱瞻基肯定会受到无数指责。
但是现在,他面对的是工部官员,所以大部分人只会感到感动。
那位一直在水利事业上贡献了自己大部分人生的宋礼,听到朱瞻基的如此评价,先是震动,再是感动。
虽然已经五十四岁了,但是他依旧激动地老泪纵横,双手长揖,躬身喊道:“臣得太孙如此之评,虽愧不敢当,但死而无憾!”
在这个人心淳朴,士为知己者死的年代。他一个五十多岁的二品大臣,以长揖相拜,虽然口头上话没有说出来,但是态度已经表明了一切。
对此,朱瞻基是格外满意的。
他知道自己的学术不足以改变世界,他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