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河。
下西洋的几百艘船,两万多人,还要从各地采购各种物资,都在那里集中,他忙的根本没有时间回应天。
朱瞻基一直留意着郑和的行踪,一直到永乐二年的年底,才终于等到了郑和返回应天。
不过,还没有等他见到郑和,他又多了一个老师。
自永乐元年五月,他的身边多了两个道家老师,佛教就一直在寻找机会接近朱瞻基。
但是从明朝建国,朱元璋就一直在打压佛教。
他虽然当过和尚,但是正因为当过和尚,所以他更清楚佛教对民间的危害。
元朝以佛教为国教,导致了民间佛教兴起,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座大寺庙。
这些佛教徒不事生产,还占据了大量的良田,更不缴纳税赋。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大批的教徒在各地坑蒙拐骗,强行纳捐,作恶多端,导致民不聊生。
在元末,全国除了那些大贵族,最有钱的就是寺庙的和尚们。
大贵族才有几个,而全国到处都是寺庙,由此可见和尚比那些蒙古贵族造的孽更大。
从朱元璋打压佛教,一直到朱棣上台,清剿的力度才稍微松懈了一点,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人就是朱棣身边最信任的道衍和尚姚广孝。
姚广孝策划了朱棣夺嫡的靖难之役,号称靖难大功第一人。朱棣登基之后,就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
朱高炽年初被封为太子,他又被加封太子少师。
虽然他极少出现在朝堂,平时客居鸡笼山积善寺,但是朱棣对他信任有加,让他在朝堂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任何大臣。
就连朱棣平日见他,也以官职称呼他少师,礼敬有加。
因为喜穿黑色僧袍,他也被民间称之为黑衣宰相。
自胡惟庸之后,明朝取消丞相一职,他能被戏称宰相,也由此可见他的影响力之大。
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深知佛家俗世势力对民间的危害,所以从不干涉朝廷对佛教恶势力的清剿。
同时,他也同样痴迷于精深的佛法,在他看来,佛学与佛教不能混为一谈。
但是,太孙亲近道士,疏离和尚,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朱瞻基与两位道士相处的越来越紧密的时候,他也提出了为太孙师。
朱棣当然不会拒绝他的好意,所以在朱瞻基还不知道的时候,就又多了一个老师。
如今,他学文有解缙和胡广两位内阁,学武有玄真和一清子两位道士,现在又增加了一个黑衣宰相当老师。
不过,姚广孝却不知道,朱瞻基年纪虽然小,却有一个成熟的灵魂。
他学儒不是信儒,学武不是信道,至于佛,对他来说更不会信。
实际上,在蒙元以后,明朝初期,儒释道三教在中华大地就已经开始了合一的进程。
三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基本教义,大部分入世之学,都是差不多的。
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道家黄老之学,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至隋唐方高度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
如今蒙元失鼎,佛教失去了最大的根基,最近几十年,就又加快了与儒道的合流。
三方之间互有竞争,却又互为依托,共同与皇权争夺世俗权力之外的信仰权。
朱瞻基对姚广孝还是比较好奇的,对多了这样一个老师也无所谓,谁要是想要指望能靠自己的能力影响到自己的心态,那就太天真了。
在现代社会,周游就已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形成了自己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价值观。
宗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工具,想要依靠那些虚无缥缈的教义来征服他,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他对姚广孝好奇,只是因为他足智多谋的大名。要是想跟他讲佛法,还是有多远滚多远吧!
玄真和一清子对姚广孝却如临大敌。人的名树的影,他们不过是民间奇人,跟姚广孝这个一国国师级别的人,差的还有点远。
初次见面,就是在朱瞻基学武的文渊阁偏殿,形如病虎的姚广孝一出现,并没有让朱瞻基失望。
他虽然不通
河。
下西洋的几百艘船,两万多人,还要从各地采购各种物资,都在那里集中,他忙的根本没有时间回应天。
朱瞻基一直留意着郑和的行踪,一直到永乐二年的年底,才终于等到了郑和返回应天。
不过,还没有等他见到郑和,他又多了一个老师。
自永乐元年五月,他的身边多了两个道家老师,佛教就一直在寻找机会接近朱瞻基。
但是从明朝建国,朱元璋就一直在打压佛教。
他虽然当过和尚,但是正因为当过和尚,所以他更清楚佛教对民间的危害。
元朝以佛教为国教,导致了民间佛教兴起,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座大寺庙。
这些佛教徒不事生产,还占据了大量的良田,更不缴纳税赋。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大批的教徒在各地坑蒙拐骗,强行纳捐,作恶多端,导致民不聊生。
在元末,全国除了那些大贵族,最有钱的就是寺庙的和尚们。
大贵族才有几个,而全国到处都是寺庙,由此可见和尚比那些蒙古贵族造的孽更大。
从朱元璋打压佛教,一直到朱棣上台,清剿的力度才稍微松懈了一点,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人就是朱棣身边最信任的道衍和尚姚广孝。
姚广孝策划了朱棣夺嫡的靖难之役,号称靖难大功第一人。朱棣登基之后,就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
朱高炽年初被封为太子,他又被加封太子少师。
虽然他极少出现在朝堂,平时客居鸡笼山积善寺,但是朱棣对他信任有加,让他在朝堂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任何大臣。
就连朱棣平日见他,也以官职称呼他少师,礼敬有加。
因为喜穿黑色僧袍,他也被民间称之为黑衣宰相。
自胡惟庸之后,明朝取消丞相一职,他能被戏称宰相,也由此可见他的影响力之大。
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深知佛家俗世势力对民间的危害,所以从不干涉朝廷对佛教恶势力的清剿。
同时,他也同样痴迷于精深的佛法,在他看来,佛学与佛教不能混为一谈。
但是,太孙亲近道士,疏离和尚,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朱瞻基与两位道士相处的越来越紧密的时候,他也提出了为太孙师。
朱棣当然不会拒绝他的好意,所以在朱瞻基还不知道的时候,就又多了一个老师。
如今,他学文有解缙和胡广两位内阁,学武有玄真和一清子两位道士,现在又增加了一个黑衣宰相当老师。
不过,姚广孝却不知道,朱瞻基年纪虽然小,却有一个成熟的灵魂。
他学儒不是信儒,学武不是信道,至于佛,对他来说更不会信。
实际上,在蒙元以后,明朝初期,儒释道三教在中华大地就已经开始了合一的进程。
三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基本教义,大部分入世之学,都是差不多的。
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道家黄老之学,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至隋唐方高度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
如今蒙元失鼎,佛教失去了最大的根基,最近几十年,就又加快了与儒道的合流。
三方之间互有竞争,却又互为依托,共同与皇权争夺世俗权力之外的信仰权。
朱瞻基对姚广孝还是比较好奇的,对多了这样一个老师也无所谓,谁要是想要指望能靠自己的能力影响到自己的心态,那就太天真了。
在现代社会,周游就已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形成了自己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价值观。
宗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工具,想要依靠那些虚无缥缈的教义来征服他,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他对姚广孝好奇,只是因为他足智多谋的大名。要是想跟他讲佛法,还是有多远滚多远吧!
玄真和一清子对姚广孝却如临大敌。人的名树的影,他们不过是民间奇人,跟姚广孝这个一国国师级别的人,差的还有点远。
初次见面,就是在朱瞻基学武的文渊阁偏殿,形如病虎的姚广孝一出现,并没有让朱瞻基失望。
他虽然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