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 作者:来自远方
九月初,许二姐和马尔科夫一起登上开往华夏的轮船。马尔科夫很识相,在华夏情报人员找上门时,十分配合,仿佛早就预料到这一切。
“言少爷没下令杀你。”许二姐站在轮船的甲板上,海风拂起她的黑发,红唇似火,“你很走运。“
“我已经在感谢上帝。”马尔科夫看着许二姐,目光中有几许痴迷,却很快恢复了清醒,“但我知道,有比我更幸运的家伙。”
“比如?”
“等够得到女神垂青的人。”
许二姐突然笑了,摆摆手,“得了,这一套我十五岁就会用了。“
马尔科夫耸了耸肩膀,他虽然是个骗子,偶尔也会说真话,可惜没人愿意相信。
轮船的汽笛声冲破云霄,码头上,选择留在欧洲的尼德目送轮船逐渐消失在海面上,表情中有怅然,不舍,也有解脱。他完成了和李谨言的“约定”,接下来,他就要为自己努力了。
戴上帽子,走到停在一旁的轿车前,再次回望,广阔的碧海蓝天下,只有海鸥在飞翔。
九月中旬,欧洲西线的圣米耶尔,协约国集结了一千五百架飞机,大量的火炮,准备对驻守在这里的德军发动进攻,这不是美军第一次在欧洲作战,却是第一次“摆脱”友军,独立作战。
三十万的美军,组建成十四个师,都在战壕里等待着攻击哨声的响起。
华夏远征军没有接到作战命令,倒是又有作战物资送到,除了国内送来的,还有大量联军送来的补给。数量最多的就是美国产的罐头。
对于不缺吃的华夏大兵来说,这些罐头都是鸡肋,还有联军配发的咖啡兵哥们同样“无福消受”,最后全部分给了被关押的德国战俘。德国人吃惊不小,现在的德军缺衣少食,别说罐头,黑面包能吃饱就不错了,联军竟然给俘虏吃罐头?
这个误会一直持续到他们被送到后方的战俘营,在那里,他们才知道,只有“华夏人的战俘”才有这种待遇。被其他联军部队俘虏,分到的也只有土豆和黑面包。
德国人虽然解开了误会,却也一直为另一件事困惑不解,那就是华夏人会喝一种味道相当恐怖的“黑色液体”。曾经有德国人好奇的“尝试”了一下,结果一整天嘴里都是苦的。
华夏兵哥们严格遵守“国际条约”,即便是英国人,也没办法从他们对俘虏的态度上挑毛病,以至于在巴黎和会上,日本矬子声泪俱下的控诉华夏人“虐待”战俘,强迫战俘去从事艰苦的劳动,压根没人相信。或许发生日本人身上的一切,有人看到了,但那关他们什么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日本这条看门狗,已经不能再为大不列颠带来利益,牵制华夏的作用也微乎其微,甚至会引来报复,英国人很干脆,把这条狗一脚踹开,万事大吉。
九月十六日,美国大兵在欧洲西线对德军发起进攻,同日,一艘偏离了主航道的美国货轮,在菲律宾群岛附近被击沉,共有三十六名美国人在沉船事件中丧生,几名幸运儿被路过的欧洲商船救起,围着毯子瑟瑟发抖,喝着热汤,牙齿都在打颤。
经过询问,一个被救起的人说出他亲眼看到的“事实”。
“是日本潜艇。我发誓没有看错,是日本人!“
船上的人面面相觑,日本人?
与此同时,日本四艘巡洋舰又一次开赴菲律宾群岛,丝毫不知道,噩运即将降临。
第二百三十七章
商船被击沉的消息,很快刊登在美国各大报纸的头版上。
有德国潜艇的先例在,美国人对商船遇袭一事格外敏感,正是因阿拉伯号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美国才会与德断交,加上德国意图与墨西哥结盟,才对德宣战。
美国大兵在欧洲西线的圣米耶尔大步挺进,不到两天就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俘虏了一万三千人,缴获了四百多门大炮,美国人正对此大加颂扬,激动不已时,竟然传来了这样不幸的消息。可想而知,美利坚会有多愤怒。
尽管多数报纸也只是用了“可能”,“大概”这样的字眼,但从沉船事件中活下来的人,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切声称,“是日本人!”
“潜艇上有日本的标志!我知道那是日本的国旗!”
不久后,又一艘美国商船在菲律宾群岛附近被击沉,没有任何幸存者。联系两次沉船间隔的时间和地点,怀疑的火苗再次烧到了日本人的身上。
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能感到环境的变化,那些白人警察的视线变得分外不友好,生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难。
原本,这种胆战心惊只属于华夏人,美国有明确的排华法案,华夏人总是被嘲笑和欺辱的对象。
随着华夏对外战争的接连胜利,大批的商品涌入美国,加上出兵欧洲后取得的战果,美国的报纸和广播开始转变风向,尽管说话依旧带刺,却明显比以往要“友善”许多。
上个世纪,大量的华工怀抱着淘金梦,被骗上了开往美洲大陆的货轮,他们被蔑称为“猪仔”。从事最苦最累的工作,很多人客死异乡。
华夏人艰苦劳作,从不埋怨,为的不过是能养活一家人的微薄报酬。
当美国排华浪潮出现,就连这点奢望都无法达成。殴打,屠杀,驱逐,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白人警察看到华夏人被按倒在地踢打侮辱,非但不会上前阻止,反而抱臂观看,就像是一场消遣,如有华人反抗,唯一的下场就是被抓紧警察局,在哪里,将面临更悲惨的遭遇。
有人想到回家,哪怕冒着被清政府杀头的危险。
一张薄薄的船票,却让回家之路成了天堑。他们流血流汗,赚来的钱甚至不够买一张回国的船票!
听起来或许夸张,但这就是发生在许多华工身上的事实。
现如今,华夏变得强盛,从国内来的留学生和生意人告诉他们,在华夏,他们能找到活干,若有一技之长,更不用为生计担心。
“国内正在修铁路,还有很多工厂都在招工。”一名刚下轮船的年轻人对聚集在码头的华夏人说道:“政府计划向西伯利亚移民,每个人都能分到土地。就算不能在工厂中做工,也可以种地,好过在这里衣食难保,受人欺凌。”
“就算没有钱买船票也没关系,可以到华夏在美国的领事馆,大家,可以回家了。”
有人半信半疑,更多的人却选择相信。即便半辈子都没进过“官府衙门”,回家的梦,还是促使他们壮起胆子,迈出了第一步。
在华夏联合政府和致公堂等华人帮派的携手下,一批又一批华工和华工的后代登上了返乡的客轮,祖国敞开了怀抱,迎接他们的归来。
船上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随着汽笛声响起,回望身后曾给了他们希望,又埋葬了希望的土地,苍老的大手捂住双眼,泪水顺着指缝滑落,回家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华夏人开启了回家之路,日本人的生活却变得水深火热。
沉船事故发生后不久,美国人就找上了日本驻美公使,要求日本人给美国一个“交代”。
日本政府闻听消息,大惊。
寺内首相慌忙召见海军大臣,必须确认这件事不是日本做的,否则会有大麻烦!
沉船的地点和时间太过凑巧,恰好有日本战舰到菲律宾群岛“办事”。若是误袭,那……
寺内坐立不安,海军大臣在询问几艘巡洋舰的舰长之后,肯定的回答,这件事和日本无关。
“阁下,海军部并未派出潜艇参与行动。”海军大臣表情严肃,“第二舰队的潜艇编队一直留在海港,没有一艘出动。”
“那是谁击沉了美国人的船,还凑巧在菲律宾!”
海军大臣没有说话,心中却有了猜测,会不会是华夏人?但是,华夏什么时候有了潜艇?
由于日本设置在华夏的情报机构被彻底摧毁,面对如今的华夏,日本就像是睁眼瞎子,能看到的只有表面上的东西,更深层次的,想都别想。日本驻华公使林权助发回国内的消息少之又少,设法同华夏官员交好的手段已经不管用了,他所接触的华夏官员,都是“大大的狡猾”。
钱照收,安插钉子别想,委托的事情,影子都没有。
“无论如何,必须证明事情和日本无关!”寺内首相厉声说道:“这段时间不要再去菲律宾,直到事态平息。”
“是!”
寺内首相和海军大臣商定计划分头执行,不想就在谈话期间,两艘日本巡洋舰再次出航。恰好赶上美国大西洋舰队的一支分舰队,奉命到菲律宾群岛附近调查沉船事件。
历史和日本人开了一次“恶劣”的玩笑,玩笑的结果,是致命的。
海军大臣得知舰船出航就感到不妙,只能抱着侥幸心理,希望美国人的动作不要那么快。但一连几天都没见到巡洋舰归来,他的心沉到海底,手脚冰凉。
出事了,一定出事了!
就在寺内首相为发生在菲律宾的沉船事件忧心不已时,日本国内也不消停。
九月初,许二姐和马尔科夫一起登上开往华夏的轮船。马尔科夫很识相,在华夏情报人员找上门时,十分配合,仿佛早就预料到这一切。
“言少爷没下令杀你。”许二姐站在轮船的甲板上,海风拂起她的黑发,红唇似火,“你很走运。“
“我已经在感谢上帝。”马尔科夫看着许二姐,目光中有几许痴迷,却很快恢复了清醒,“但我知道,有比我更幸运的家伙。”
“比如?”
“等够得到女神垂青的人。”
许二姐突然笑了,摆摆手,“得了,这一套我十五岁就会用了。“
马尔科夫耸了耸肩膀,他虽然是个骗子,偶尔也会说真话,可惜没人愿意相信。
轮船的汽笛声冲破云霄,码头上,选择留在欧洲的尼德目送轮船逐渐消失在海面上,表情中有怅然,不舍,也有解脱。他完成了和李谨言的“约定”,接下来,他就要为自己努力了。
戴上帽子,走到停在一旁的轿车前,再次回望,广阔的碧海蓝天下,只有海鸥在飞翔。
九月中旬,欧洲西线的圣米耶尔,协约国集结了一千五百架飞机,大量的火炮,准备对驻守在这里的德军发动进攻,这不是美军第一次在欧洲作战,却是第一次“摆脱”友军,独立作战。
三十万的美军,组建成十四个师,都在战壕里等待着攻击哨声的响起。
华夏远征军没有接到作战命令,倒是又有作战物资送到,除了国内送来的,还有大量联军送来的补给。数量最多的就是美国产的罐头。
对于不缺吃的华夏大兵来说,这些罐头都是鸡肋,还有联军配发的咖啡兵哥们同样“无福消受”,最后全部分给了被关押的德国战俘。德国人吃惊不小,现在的德军缺衣少食,别说罐头,黑面包能吃饱就不错了,联军竟然给俘虏吃罐头?
这个误会一直持续到他们被送到后方的战俘营,在那里,他们才知道,只有“华夏人的战俘”才有这种待遇。被其他联军部队俘虏,分到的也只有土豆和黑面包。
德国人虽然解开了误会,却也一直为另一件事困惑不解,那就是华夏人会喝一种味道相当恐怖的“黑色液体”。曾经有德国人好奇的“尝试”了一下,结果一整天嘴里都是苦的。
华夏兵哥们严格遵守“国际条约”,即便是英国人,也没办法从他们对俘虏的态度上挑毛病,以至于在巴黎和会上,日本矬子声泪俱下的控诉华夏人“虐待”战俘,强迫战俘去从事艰苦的劳动,压根没人相信。或许发生日本人身上的一切,有人看到了,但那关他们什么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日本这条看门狗,已经不能再为大不列颠带来利益,牵制华夏的作用也微乎其微,甚至会引来报复,英国人很干脆,把这条狗一脚踹开,万事大吉。
九月十六日,美国大兵在欧洲西线对德军发起进攻,同日,一艘偏离了主航道的美国货轮,在菲律宾群岛附近被击沉,共有三十六名美国人在沉船事件中丧生,几名幸运儿被路过的欧洲商船救起,围着毯子瑟瑟发抖,喝着热汤,牙齿都在打颤。
经过询问,一个被救起的人说出他亲眼看到的“事实”。
“是日本潜艇。我发誓没有看错,是日本人!“
船上的人面面相觑,日本人?
与此同时,日本四艘巡洋舰又一次开赴菲律宾群岛,丝毫不知道,噩运即将降临。
第二百三十七章
商船被击沉的消息,很快刊登在美国各大报纸的头版上。
有德国潜艇的先例在,美国人对商船遇袭一事格外敏感,正是因阿拉伯号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美国才会与德断交,加上德国意图与墨西哥结盟,才对德宣战。
美国大兵在欧洲西线的圣米耶尔大步挺进,不到两天就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俘虏了一万三千人,缴获了四百多门大炮,美国人正对此大加颂扬,激动不已时,竟然传来了这样不幸的消息。可想而知,美利坚会有多愤怒。
尽管多数报纸也只是用了“可能”,“大概”这样的字眼,但从沉船事件中活下来的人,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切声称,“是日本人!”
“潜艇上有日本的标志!我知道那是日本的国旗!”
不久后,又一艘美国商船在菲律宾群岛附近被击沉,没有任何幸存者。联系两次沉船间隔的时间和地点,怀疑的火苗再次烧到了日本人的身上。
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能感到环境的变化,那些白人警察的视线变得分外不友好,生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难。
原本,这种胆战心惊只属于华夏人,美国有明确的排华法案,华夏人总是被嘲笑和欺辱的对象。
随着华夏对外战争的接连胜利,大批的商品涌入美国,加上出兵欧洲后取得的战果,美国的报纸和广播开始转变风向,尽管说话依旧带刺,却明显比以往要“友善”许多。
上个世纪,大量的华工怀抱着淘金梦,被骗上了开往美洲大陆的货轮,他们被蔑称为“猪仔”。从事最苦最累的工作,很多人客死异乡。
华夏人艰苦劳作,从不埋怨,为的不过是能养活一家人的微薄报酬。
当美国排华浪潮出现,就连这点奢望都无法达成。殴打,屠杀,驱逐,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白人警察看到华夏人被按倒在地踢打侮辱,非但不会上前阻止,反而抱臂观看,就像是一场消遣,如有华人反抗,唯一的下场就是被抓紧警察局,在哪里,将面临更悲惨的遭遇。
有人想到回家,哪怕冒着被清政府杀头的危险。
一张薄薄的船票,却让回家之路成了天堑。他们流血流汗,赚来的钱甚至不够买一张回国的船票!
听起来或许夸张,但这就是发生在许多华工身上的事实。
现如今,华夏变得强盛,从国内来的留学生和生意人告诉他们,在华夏,他们能找到活干,若有一技之长,更不用为生计担心。
“国内正在修铁路,还有很多工厂都在招工。”一名刚下轮船的年轻人对聚集在码头的华夏人说道:“政府计划向西伯利亚移民,每个人都能分到土地。就算不能在工厂中做工,也可以种地,好过在这里衣食难保,受人欺凌。”
“就算没有钱买船票也没关系,可以到华夏在美国的领事馆,大家,可以回家了。”
有人半信半疑,更多的人却选择相信。即便半辈子都没进过“官府衙门”,回家的梦,还是促使他们壮起胆子,迈出了第一步。
在华夏联合政府和致公堂等华人帮派的携手下,一批又一批华工和华工的后代登上了返乡的客轮,祖国敞开了怀抱,迎接他们的归来。
船上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随着汽笛声响起,回望身后曾给了他们希望,又埋葬了希望的土地,苍老的大手捂住双眼,泪水顺着指缝滑落,回家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华夏人开启了回家之路,日本人的生活却变得水深火热。
沉船事故发生后不久,美国人就找上了日本驻美公使,要求日本人给美国一个“交代”。
日本政府闻听消息,大惊。
寺内首相慌忙召见海军大臣,必须确认这件事不是日本做的,否则会有大麻烦!
沉船的地点和时间太过凑巧,恰好有日本战舰到菲律宾群岛“办事”。若是误袭,那……
寺内坐立不安,海军大臣在询问几艘巡洋舰的舰长之后,肯定的回答,这件事和日本无关。
“阁下,海军部并未派出潜艇参与行动。”海军大臣表情严肃,“第二舰队的潜艇编队一直留在海港,没有一艘出动。”
“那是谁击沉了美国人的船,还凑巧在菲律宾!”
海军大臣没有说话,心中却有了猜测,会不会是华夏人?但是,华夏什么时候有了潜艇?
由于日本设置在华夏的情报机构被彻底摧毁,面对如今的华夏,日本就像是睁眼瞎子,能看到的只有表面上的东西,更深层次的,想都别想。日本驻华公使林权助发回国内的消息少之又少,设法同华夏官员交好的手段已经不管用了,他所接触的华夏官员,都是“大大的狡猾”。
钱照收,安插钉子别想,委托的事情,影子都没有。
“无论如何,必须证明事情和日本无关!”寺内首相厉声说道:“这段时间不要再去菲律宾,直到事态平息。”
“是!”
寺内首相和海军大臣商定计划分头执行,不想就在谈话期间,两艘日本巡洋舰再次出航。恰好赶上美国大西洋舰队的一支分舰队,奉命到菲律宾群岛附近调查沉船事件。
历史和日本人开了一次“恶劣”的玩笑,玩笑的结果,是致命的。
海军大臣得知舰船出航就感到不妙,只能抱着侥幸心理,希望美国人的动作不要那么快。但一连几天都没见到巡洋舰归来,他的心沉到海底,手脚冰凉。
出事了,一定出事了!
就在寺内首相为发生在菲律宾的沉船事件忧心不已时,日本国内也不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