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章 作者:徐公子胜治
这番话中包含着神念,令重华愕然半晌,深吸一口气道:“既是夏后氏部族推举的新君,理当册封伯君,单奉仙君这是要举荐禹为中华治水之臣吗?”
虎娃:“此地并非朝堂,我只是与故人夜谈,并非与天子议政,谈不上举荐,只是先来问你一句可愿如此?明日朝堂上,禄终大人自会携禹而来,将会当众举荐。”
刚才那道神念包含了很多信息,涉及到诸多隐秘。虎娃先判断了天下水情,虽然多雨之年已渐渐结束,可是平原地带的湖泽并不会消失,各部万民要么被动适应,要么就得主动改造天下山川地貌。
重华为天子后,诛四凶、聚万民,使改造天下山川地势有了成功的可能,但是还缺一个率领各部民众去完成这个任务的人,禄终将要在朝堂上举荐禹。虎娃告诉重华,禹不仅是鲧之子,而且也继承了崇伯鲧的一世见知,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民间所传的四凶,其实有很大区别。共工、欢兜、三苗皆灭族远徙,但崇伯鲧只是一人殛于羽山,夏后氏部族并没有受到牵连。天子也根本没有理由降罪于崇伯鲧的部族,所以禹还可以成为中华伯君、接受这样的任命。
改造天下山川地势,此事艰辛无比,但治水之臣处境已与当初的崇伯鲧不同。它总能见到成效,无论最终是否完全成功,做了多少,当地民众就能看见多少、切身感受到处境的改善。
在承受长达十多年的苦难之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引领民众让大家真的看到了希望,自然可以收获万民拥戴之心。其实重华未必一定要任命禹,他随便派一个能干的人去,同样能有这种效果。
为了巩固天子权威,重华还可以保持现状,不专门任命一位治水之臣,轮流派出多名使者到各地去做这件事,不使万民之赞颂尽归一人。但重华若真怀着一颗天子之心,那么就应该接受这个举荐,这能使天下万民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好的方式脱离苦难。
但是别忘了禹和重华有杀父之仇,假如重华接受了这个举荐、任命了伯禹,实际上就是在栽培其人成为受各部拥戴的下一位天子了。
崇伯鲧当年无论做了多少,都不能阻挡天下民怨如洪水滔滔,因为人们的处境正在变得越来越艰难,大家看不到治水之功。而如今天时已变,只要禹不犯错,并能如鲧那般身体力行,所有人都会将他视为希望,他也将建立前所未有的功业。
重华的神情已恢复了平静,缓缓道:“禹之功业便是重华之功业,若禄终大人亲自举荐,重华又怎会不答应?就不知各部君对此怎么看了。”
虎娃:“任命治水之臣,并非是举荐天子,不必各部君共推。你任命三苗之时,问过天下众君了吗?况且折腾了这三年,众人早已念起了崇伯的好,只是不好公然明言。受水患日久,各部君与民众如今皆想要的,只是能为他们带来最好结果之人。”
重华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其实我早已明白!”
虎娃又意味深长道:“那么天子可知自己的结果?”
重华笑了,似是有些无奈的苦笑:“难道我还能成仙吗?既求天子之道,当有天子之心。崇伯鲧为其所为欲为,我今日亦如是。”
我难道还能成仙吗?虎娃记得,少务也曾出过同样的感慨!假如真是任命了禹为天下治水之臣,那么重华将来的结果会是怎样,或许正如今日之帝尧,他也应该有所预见。
但重华一世所求,就是要做受万众赞颂的中华天子,虎娃今日来问他的,也就是这句话。虎娃最后又说道:“万民赞颂天子诛四凶之功德,你既能诛四凶,为何当年瞽叟与象无恙,而今丹朱亦无恙?”
瞽叟和象所做过的事情就不说了,此番三苗叛乱,事败后最后逃入了丹朱的领地、被丹朱所收留。各部大军追杀三苗,最终是夏后氏的将军当着丹朱的面将三苗擒获,若严格追究,丹朱也算是三苗的同谋。然而重华却放过了丹朱,不仅没有惩处,甚至什么话都没说。
想当年就在这薄山之巅的巨岩上,虎娃亲口告诉丹朱,重华不会威胁到他的安全,如今果然一语成真。
重华向虎娃行了一礼道:“重华惭愧,先有帝君之心,方可怀天子之心。”
虎娃:“天子这话倒是实诚。”
……
翌日,已多年未曾露面的禄终来到蒲阪城,参见了天子朝会,他还带着夏后氏部族新推举的新君禹。众人此前从未听说过崇伯鲧有此子,但崇伯鲧的足迹遍布天下,若在哪里留下了一个儿子不为人知,倒也不无可能。只是禹怎能那么顺利地成为夏后氏部族的君呢?
民间有传言,鲧临终前立禹为继承人,并托禄终为证。以崇伯鲧在本部族中的威望,只要确认是他的遗命,族中众长老以及各分支领就不会反对。但关键是禹的身份如何确认?而且人是禄终带去的,禄终可是当年斩杀崇伯鲧的天使。
据说禄终将禹带到夏后氏部族时,众长老竟然连问都没问,立即就上前跪拜,并将各分支部族的领都召集而来,当场便奉禹为君。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待众人在朝堂上见到禹时,一切疑问便随即解了。很多人纷纷主动上前行礼,宛如对待当年的崇伯鲧,还有不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须知崇伯鲧在各部君中的威望仍在,见到禹就像见到了当年的鲧。
禹和鲧长得实在太像了,像到什么程度?就是一模一样,只是形容年轻些而已。不仅是形容相貌,禹的神情语气、顾盼之姿都酷似其父,宛如崇伯复生。就连天子宝座上的重华见到禹都吃了一惊,瞪大眼睛好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重华昨夜已见过了虎娃,他是除了虎娃与禄终之外,世上第三个知晓内情的人。虎娃昨夜找到重华,并不是通风报信,更不是逼宫,就是跟重华打声招呼,让他今天见到禹的时候好心中有数,并问重华愿不愿意任命禹为治水之臣?
其实重华愿不愿意,是身为天子在朝堂上所做的决定,并不关虎娃的事情。当初受崇伯鲧所托,虎娃和禄终各有其事。虎娃拿了崇伯鲧的信物那枚玉环,并负责将玉环中所寄托的一切交给禹,让禹知道他自己是什么人,并继承崇伯鲧的一世见知。虎娃已经完成了任务。
至于让禹成为夏后氏部族的君,再接受册封成为中华伯君,然后像鲧当年那样担任中华治水之臣,这些都是禄终的事情。假如重华不愿,该怎么让天子点头答应,那也都由禄终去操心。
今日的蒲阪城中,住着天下各部君派来的代表,就算君在领地中有事不能亲至,也会派人常驻此地,一是及时传达朝堂上的消息,二是也参与听政。有资格位列朝堂的,都是正式受册封的各位伯君,他们所派的全权代表也可旁听朝议。
比如巴君少务,就特意派了大俊之子骁阳常驻蒲阪,而骁阳同时代表了巴国、山水国与奉仙国。一人代表三个属国,这是绝无仅有的情况。既然少务这么做了,山水国和奉仙国也乐得省事。少务也是为了向天下各部显示这三国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就连奉仙国和山水国的朝贡诸事,少务也都顺手帮着一起办了。
众朝臣、众君以及众君的代表见到禹皆既惊讶又感慨,但是他们见到禄终时,却纷纷露出敬畏之色,就连行礼拜见都无意中后退几步离得很远,却没有人敢不向禄终行礼。若论身份,禄终早已不再是重辰部的伯君,众人皆是敬畏其威名,真没想到禄终还会现身朝堂。
近年有一个消息从平阳传出,伯羿留下的神弓竟然失窃了!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偷走伯羿的神弓,而且没有惊动任何人?这个消息不知真假,没有人公开谈论,但众君早已通过各种渠道在私下里得到了确认。
拿走伯羿神弓的嫌疑人最终被确定为两个,不是虎娃就是禄终,这两人都是大家惹不起的。虎娃虽不以威名著称,但他却是伯羿陨落时唯一的见证人,很可能掌握了冷指控很多部族的证据,也有可能得到了伯羿的遗言托付。
而禄终的嫌疑比虎娃更大,想当年的中华四大战神,如今仅存禄终。别看禄终断了一条右臂,那可是个狠角色,据说还练成了当年蚩尤的神弓通。禄终拿走伯羿的神弓想干什么,会不会又成为另一个伯羿?谁看着他心里都有点怕呀!
禄终拜见天子,口称身体残疾难全礼数。重华很大度地免了禄终的礼数,并命人赐座,和颜悦色地问他为何不在部族中休养,反而不辞劳苦千里迢迢赶到了蒲阪城?禄终则正色宣言,当年受崇伯鲧所托,三年后护送其子禹归部族担任君,并在朝堂上举荐禹为治水之臣。
禄终说完这番话,以侯冈为,很多人都站出来附议,皆出赞颂之言,这些人大多是颛顼帝的后人。
若不是虎娃昨夜已经交了底,重华突然遭遇这个状况可能还有所犹豫,此刻只能感慨崇伯有后,当场下令册封其为中华伯君,正式确认了禹的爵位和身份。
众人皆称禹为伯禹,而非夏后氏大人,从称呼上也能看出禹的与众不同之处。他从初次现身时起,其影响力就已越了所出身的部族,并不仅是以某个部族的君而扬名,就连重华都下意识地这么称呼他。
重华又问禹:“孤若任你为治水之臣、继崇伯之志,你有何治水良策?”
禄终一挥手,有一件东西从他空荡荡的右袖中飞了出来,落地后是一个三丈方圆的大型沙盘,上面战士的就是中华所属各部的山川地势。
伯禹向天子以及朝中众臣一一行礼,然后走到那沙盘前,取出一支长棍指点示意,讲解他的治水之策。这支长棍是崇伯鲧打造的神器,看似铁质,两端皆镶有一道金箍,可随心意变化长短大小,非有神力不可持之。
众人看不出伯禹的修为如何,感其气息宛如常人,难道他是天生神力吗?就算是天生神力,也不可能自如操控一件神器,可是伯禹偏偏做到了,看来是另有仙家玄妙传承,非他人所能解。
伯禹的治水方略大体是驻堤坝疏浚河道、引水东流,使低洼处的湖泽变为沃野良田。他不仅是讲解大略,就连各地改造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将耗费的资源与时间都说得非常清楚。
朝堂众人连连点头,恨不能早日完成此事,更希望伯禹能从他们的部族之地开始治水。伯禹的话还没说完,大家便纷纷开口请求天子任伯禹为治水之臣,都不需要禄终再多说话了。
重华摆手道:“诸位稍安勿躁,且听伯禹大人将治水方略演示完整。”
伯禹从上午一直讲到了晚上,期间重华还特意命人将饭菜送到了朝堂上,大家一起吃了顿饭稍事休息,又接着听伯禹介绍治水方略,天黑后也没有散朝,在大殿中点亮了灯火。
当伯禹介绍到最后,天子与众臣皆微微变了颜色。伯禹的治水方略当然是围绕江河流域的治理展开,最重要的工程有两个。
在大河流域,既然地形地貌已生改变,伯禹则建议在贺兰山打开一个缺口,引大河改道北行,再配合各地其他的治水方案,既能灌溉大片的良田,又能引走低洼处的湖泽积水。这得到了沿途各部族的一致支持。
可是针对大江流域的治理,伯禹却有惊人之语。他竟然建议劈开乌云山脉,引巴原东海之水下行!
当场就有人指出,且不说能否劈开巫云山,若是劈山不慎引崩塌,则会导致水漫巴原;就算此举成功,大河下游各部也将遭受一场浩劫,其灾害之烈远胜今日之洪水。
这番话中包含着神念,令重华愕然半晌,深吸一口气道:“既是夏后氏部族推举的新君,理当册封伯君,单奉仙君这是要举荐禹为中华治水之臣吗?”
虎娃:“此地并非朝堂,我只是与故人夜谈,并非与天子议政,谈不上举荐,只是先来问你一句可愿如此?明日朝堂上,禄终大人自会携禹而来,将会当众举荐。”
刚才那道神念包含了很多信息,涉及到诸多隐秘。虎娃先判断了天下水情,虽然多雨之年已渐渐结束,可是平原地带的湖泽并不会消失,各部万民要么被动适应,要么就得主动改造天下山川地貌。
重华为天子后,诛四凶、聚万民,使改造天下山川地势有了成功的可能,但是还缺一个率领各部民众去完成这个任务的人,禄终将要在朝堂上举荐禹。虎娃告诉重华,禹不仅是鲧之子,而且也继承了崇伯鲧的一世见知,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民间所传的四凶,其实有很大区别。共工、欢兜、三苗皆灭族远徙,但崇伯鲧只是一人殛于羽山,夏后氏部族并没有受到牵连。天子也根本没有理由降罪于崇伯鲧的部族,所以禹还可以成为中华伯君、接受这样的任命。
改造天下山川地势,此事艰辛无比,但治水之臣处境已与当初的崇伯鲧不同。它总能见到成效,无论最终是否完全成功,做了多少,当地民众就能看见多少、切身感受到处境的改善。
在承受长达十多年的苦难之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引领民众让大家真的看到了希望,自然可以收获万民拥戴之心。其实重华未必一定要任命禹,他随便派一个能干的人去,同样能有这种效果。
为了巩固天子权威,重华还可以保持现状,不专门任命一位治水之臣,轮流派出多名使者到各地去做这件事,不使万民之赞颂尽归一人。但重华若真怀着一颗天子之心,那么就应该接受这个举荐,这能使天下万民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好的方式脱离苦难。
但是别忘了禹和重华有杀父之仇,假如重华接受了这个举荐、任命了伯禹,实际上就是在栽培其人成为受各部拥戴的下一位天子了。
崇伯鲧当年无论做了多少,都不能阻挡天下民怨如洪水滔滔,因为人们的处境正在变得越来越艰难,大家看不到治水之功。而如今天时已变,只要禹不犯错,并能如鲧那般身体力行,所有人都会将他视为希望,他也将建立前所未有的功业。
重华的神情已恢复了平静,缓缓道:“禹之功业便是重华之功业,若禄终大人亲自举荐,重华又怎会不答应?就不知各部君对此怎么看了。”
虎娃:“任命治水之臣,并非是举荐天子,不必各部君共推。你任命三苗之时,问过天下众君了吗?况且折腾了这三年,众人早已念起了崇伯的好,只是不好公然明言。受水患日久,各部君与民众如今皆想要的,只是能为他们带来最好结果之人。”
重华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其实我早已明白!”
虎娃又意味深长道:“那么天子可知自己的结果?”
重华笑了,似是有些无奈的苦笑:“难道我还能成仙吗?既求天子之道,当有天子之心。崇伯鲧为其所为欲为,我今日亦如是。”
我难道还能成仙吗?虎娃记得,少务也曾出过同样的感慨!假如真是任命了禹为天下治水之臣,那么重华将来的结果会是怎样,或许正如今日之帝尧,他也应该有所预见。
但重华一世所求,就是要做受万众赞颂的中华天子,虎娃今日来问他的,也就是这句话。虎娃最后又说道:“万民赞颂天子诛四凶之功德,你既能诛四凶,为何当年瞽叟与象无恙,而今丹朱亦无恙?”
瞽叟和象所做过的事情就不说了,此番三苗叛乱,事败后最后逃入了丹朱的领地、被丹朱所收留。各部大军追杀三苗,最终是夏后氏的将军当着丹朱的面将三苗擒获,若严格追究,丹朱也算是三苗的同谋。然而重华却放过了丹朱,不仅没有惩处,甚至什么话都没说。
想当年就在这薄山之巅的巨岩上,虎娃亲口告诉丹朱,重华不会威胁到他的安全,如今果然一语成真。
重华向虎娃行了一礼道:“重华惭愧,先有帝君之心,方可怀天子之心。”
虎娃:“天子这话倒是实诚。”
……
翌日,已多年未曾露面的禄终来到蒲阪城,参见了天子朝会,他还带着夏后氏部族新推举的新君禹。众人此前从未听说过崇伯鲧有此子,但崇伯鲧的足迹遍布天下,若在哪里留下了一个儿子不为人知,倒也不无可能。只是禹怎能那么顺利地成为夏后氏部族的君呢?
民间有传言,鲧临终前立禹为继承人,并托禄终为证。以崇伯鲧在本部族中的威望,只要确认是他的遗命,族中众长老以及各分支领就不会反对。但关键是禹的身份如何确认?而且人是禄终带去的,禄终可是当年斩杀崇伯鲧的天使。
据说禄终将禹带到夏后氏部族时,众长老竟然连问都没问,立即就上前跪拜,并将各分支部族的领都召集而来,当场便奉禹为君。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待众人在朝堂上见到禹时,一切疑问便随即解了。很多人纷纷主动上前行礼,宛如对待当年的崇伯鲧,还有不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须知崇伯鲧在各部君中的威望仍在,见到禹就像见到了当年的鲧。
禹和鲧长得实在太像了,像到什么程度?就是一模一样,只是形容年轻些而已。不仅是形容相貌,禹的神情语气、顾盼之姿都酷似其父,宛如崇伯复生。就连天子宝座上的重华见到禹都吃了一惊,瞪大眼睛好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重华昨夜已见过了虎娃,他是除了虎娃与禄终之外,世上第三个知晓内情的人。虎娃昨夜找到重华,并不是通风报信,更不是逼宫,就是跟重华打声招呼,让他今天见到禹的时候好心中有数,并问重华愿不愿意任命禹为治水之臣?
其实重华愿不愿意,是身为天子在朝堂上所做的决定,并不关虎娃的事情。当初受崇伯鲧所托,虎娃和禄终各有其事。虎娃拿了崇伯鲧的信物那枚玉环,并负责将玉环中所寄托的一切交给禹,让禹知道他自己是什么人,并继承崇伯鲧的一世见知。虎娃已经完成了任务。
至于让禹成为夏后氏部族的君,再接受册封成为中华伯君,然后像鲧当年那样担任中华治水之臣,这些都是禄终的事情。假如重华不愿,该怎么让天子点头答应,那也都由禄终去操心。
今日的蒲阪城中,住着天下各部君派来的代表,就算君在领地中有事不能亲至,也会派人常驻此地,一是及时传达朝堂上的消息,二是也参与听政。有资格位列朝堂的,都是正式受册封的各位伯君,他们所派的全权代表也可旁听朝议。
比如巴君少务,就特意派了大俊之子骁阳常驻蒲阪,而骁阳同时代表了巴国、山水国与奉仙国。一人代表三个属国,这是绝无仅有的情况。既然少务这么做了,山水国和奉仙国也乐得省事。少务也是为了向天下各部显示这三国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就连奉仙国和山水国的朝贡诸事,少务也都顺手帮着一起办了。
众朝臣、众君以及众君的代表见到禹皆既惊讶又感慨,但是他们见到禄终时,却纷纷露出敬畏之色,就连行礼拜见都无意中后退几步离得很远,却没有人敢不向禄终行礼。若论身份,禄终早已不再是重辰部的伯君,众人皆是敬畏其威名,真没想到禄终还会现身朝堂。
近年有一个消息从平阳传出,伯羿留下的神弓竟然失窃了!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偷走伯羿的神弓,而且没有惊动任何人?这个消息不知真假,没有人公开谈论,但众君早已通过各种渠道在私下里得到了确认。
拿走伯羿神弓的嫌疑人最终被确定为两个,不是虎娃就是禄终,这两人都是大家惹不起的。虎娃虽不以威名著称,但他却是伯羿陨落时唯一的见证人,很可能掌握了冷指控很多部族的证据,也有可能得到了伯羿的遗言托付。
而禄终的嫌疑比虎娃更大,想当年的中华四大战神,如今仅存禄终。别看禄终断了一条右臂,那可是个狠角色,据说还练成了当年蚩尤的神弓通。禄终拿走伯羿的神弓想干什么,会不会又成为另一个伯羿?谁看着他心里都有点怕呀!
禄终拜见天子,口称身体残疾难全礼数。重华很大度地免了禄终的礼数,并命人赐座,和颜悦色地问他为何不在部族中休养,反而不辞劳苦千里迢迢赶到了蒲阪城?禄终则正色宣言,当年受崇伯鲧所托,三年后护送其子禹归部族担任君,并在朝堂上举荐禹为治水之臣。
禄终说完这番话,以侯冈为,很多人都站出来附议,皆出赞颂之言,这些人大多是颛顼帝的后人。
若不是虎娃昨夜已经交了底,重华突然遭遇这个状况可能还有所犹豫,此刻只能感慨崇伯有后,当场下令册封其为中华伯君,正式确认了禹的爵位和身份。
众人皆称禹为伯禹,而非夏后氏大人,从称呼上也能看出禹的与众不同之处。他从初次现身时起,其影响力就已越了所出身的部族,并不仅是以某个部族的君而扬名,就连重华都下意识地这么称呼他。
重华又问禹:“孤若任你为治水之臣、继崇伯之志,你有何治水良策?”
禄终一挥手,有一件东西从他空荡荡的右袖中飞了出来,落地后是一个三丈方圆的大型沙盘,上面战士的就是中华所属各部的山川地势。
伯禹向天子以及朝中众臣一一行礼,然后走到那沙盘前,取出一支长棍指点示意,讲解他的治水之策。这支长棍是崇伯鲧打造的神器,看似铁质,两端皆镶有一道金箍,可随心意变化长短大小,非有神力不可持之。
众人看不出伯禹的修为如何,感其气息宛如常人,难道他是天生神力吗?就算是天生神力,也不可能自如操控一件神器,可是伯禹偏偏做到了,看来是另有仙家玄妙传承,非他人所能解。
伯禹的治水方略大体是驻堤坝疏浚河道、引水东流,使低洼处的湖泽变为沃野良田。他不仅是讲解大略,就连各地改造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将耗费的资源与时间都说得非常清楚。
朝堂众人连连点头,恨不能早日完成此事,更希望伯禹能从他们的部族之地开始治水。伯禹的话还没说完,大家便纷纷开口请求天子任伯禹为治水之臣,都不需要禄终再多说话了。
重华摆手道:“诸位稍安勿躁,且听伯禹大人将治水方略演示完整。”
伯禹从上午一直讲到了晚上,期间重华还特意命人将饭菜送到了朝堂上,大家一起吃了顿饭稍事休息,又接着听伯禹介绍治水方略,天黑后也没有散朝,在大殿中点亮了灯火。
当伯禹介绍到最后,天子与众臣皆微微变了颜色。伯禹的治水方略当然是围绕江河流域的治理展开,最重要的工程有两个。
在大河流域,既然地形地貌已生改变,伯禹则建议在贺兰山打开一个缺口,引大河改道北行,再配合各地其他的治水方案,既能灌溉大片的良田,又能引走低洼处的湖泽积水。这得到了沿途各部族的一致支持。
可是针对大江流域的治理,伯禹却有惊人之语。他竟然建议劈开乌云山脉,引巴原东海之水下行!
当场就有人指出,且不说能否劈开巫云山,若是劈山不慎引崩塌,则会导致水漫巴原;就算此举成功,大河下游各部也将遭受一场浩劫,其灾害之烈远胜今日之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