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大明 作者:北冥老鱼
赵王府的书房内,周重一脸悠闲的坐在书桌后面品着茶,焦芳坐在他的面前,同样也是悠闲的说道:“王爷,事情已经查清楚了,上次的书信十有**是王琼送来的。 ( 平南)”
“呵呵,果然是他,这个王琼虽然是个能臣,但是这个八面玲珑的性子实在让人有些不放心,若是当初我没有直接把信送到皇兄,恐怕他在第二天就会暗自登门拜访,然后向我效忠,并且鼓动我争夺皇位了。”周重手指敲着桌子,脸上似笑非笑的开口道。
“王爷此言差矣,王琼在风骨上虽然差了些,而且又有些喜欢钻营,但他却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经过上次支持陛下出巡的事情后,使得他声望大增,哪怕是老臣进到内阁,在声势上却还不如王琼,所以今天见到王琼后,老臣就与他经成了联盟,这样对彼此来说,都是一件好事。”焦芳一脸郑重的开口道。
“呵呵,我不管你与王琼达什么协议,也不管王琼有什么样的私心,只要你们齐心协力助我大明完成最后的脱变,你们所需要的名利,皇兄与我自然也不会吝啬!”周重微笑着说道,虽然他的语气很轻柔,但是焦芳却是听的精神大震,世人所求的不过是名利二字,哪怕像他这样的内阁大臣也不例外,而且能满足他对这两个字追求的,就只有皇帝陛下和眼前的赵王殿下了。
“王爷放心,老夫虽然没几年好活了,但是至少现在还是耳聪目明,只要给我们几年时间,定然可以像以前在总督府那样,助殿下将大明的弊病清理干净!”焦芳用苍老但却十分坚定的声音向周重保证道。他本来觉得自己活不过几年了,但是现在重新回到内阁后,焦芳忽然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好像再多活几年也没任何问题。
听到焦芳的保证。周重也是点了点头。然后两人又说了几句闲话,周重这才亲自把焦芳送出了王府。现在焦芳已经入阁,从身份来说,已经不比他这个赵王低,所以该有礼数绝对不能少。否则会让人觉得周重这个赵王十分傲慢。
送走了焦芳之后,周重再次回到自己的书房,自从他回到京城之后,在书房呆的时间远比在卧室呆的时间长,有时晚上就直接睡在书房,这让他感觉有些对不起瑾萱她们,不过现在大明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自己那位皇兄又是个惫懒的性子,把所有朝政都交给自己打理,这让周重不得不打起精神,应对起大明即将到来的变革。
大明的变化最开始是从大海上开始的。特别是周重担任了四海总督一职后,大明的海禁虽然名义上还在,但实际上却早已经被废除,整个大明沿海全部开放,这使得沿海的居民可以下海打渔,多了一条生路,另外沿海的港口也再次活跃起来,无数的商品从大明沿海出发,运往南洋、印度、波斯湾等地,海贸极度的发达。
正是由于海贸的兴盛,大大的刺激了大明内部的工商业,刚开始时是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统工商业,这些行业出产的商品都是海贸的头号商品,几乎是生产多少卖出去多少,海外的高声根本供不应求,这也就使得与这些行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极为迅速,甚至成为整个南方的经济支柱之一。
不过海贸的影响远不止如此,随着海贸的发展,海贸的商品也慢慢的呈现一种多样化的趋势,比如棉布这种商品就后来者居上,甚至早在几年前就超过了丝绸与瓷器,成为大明海外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另外还有与铁器相关的制品,比如农具、武器等等,也是海外十分紧销的商品。
在上面这些产品中,影响最大的就要数棉布了,特别是对北方的百姓而言,周重献给朝廷的玉米和番薯使得他们吃上了饱饭,但是棉布却让他们手中有闲钱,毕竟棉花这东西本来就十分适合在北方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再加上北方的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因为没有土地,只能进入城市中寻找活路,这就使得人力与原材料都有了,所以当海贸对棉布的需求扩大后,北方许多地方的人都开始搞起了棉布纺织,不少地方还形成规模数千人的大纺织作坊,使得北方的棉布产量激增,所以在北方的一些港口里,运输的货物有大半都是棉布。
棉布仅仅是海贸众多货物之中的一个代表,另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产品,这些产品远销海外,大大刺激了大明国内的工商业,而工商业的兴盛,又使得大明的百姓嫌到大量的钱财,大明的国库也同样收到大量的税收,可以说真正的实现了初步的民丰国富。
表面来看,大明的各个方面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绝大部分百姓都已经没有了冻饿之忧,但是在这种繁华兴盛的表面下,大明其实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大明腐朽的统治集团,对于国内的工商业非但没有任何促进,甚至还严重的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其实大明的统治本来就有问题,特别是吏治的**和律法的不合理,再加上军队的腐朽以及不断的天灾,使得整个大明是内忧外患,统治也是岌岌可危,毫不夸张的说,只要一不小心,大明上百的统治就会坍塌掉,几十年后的张居正也正是看到大明的危局,才发动了万历新政,硬生生的使得大明的统治又延长了几十年。
不过现在由于周重穿越的影响,使得大明海贸发展起来后,带动了大明各个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百姓的富足,使得整个大明看起来繁华无比,之前的各种弊病,也被这种表面的繁华给掩盖了下来,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
周重一手造成了大明现在的改变,他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表面上繁华兴盛的大明其实并不牢靠,甚至只要揭开这表面的繁华,就会发现大明的内部其实已经腐朽不堪,若是不想办法把内部的腐朽给清除掉的话,那么用不了几年,周重苦心经营出来的局面就会被内部的腐朽侵蚀一空,整个大明将会变得比以前更加黑暗。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周重早就想要对大明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改革,特别是律法和吏治这两大块,更是大明腐朽的根源,只要将这两块给医治好了,那么大明才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大明的律法是朱元璋一手包办的,而且朱元璋这个人很有问题,他认为自己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打的江山,所以他用律法把大明各个方面的事情都束缚在一个条条框框里,甚至还规定的十分详细,甚至连什么人穿什么衣服都有规定。
更加可怕的是,出身低微的朱元璋有一种朴素的人生观点,那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他又用律法限制了户籍的问题,比如军人的儿孙肯定还会是军人,工匠的儿孙肯定还是工匠等等,于是就有了军户、匠户等奇怪的人群,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被限制在某一职业上,想要改变的话,那就要供出极大的代价。
也许在开国之初时,朱元璋的这些律法条文对恢复国力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是等到一百多年后,他定下的这些律法条文已经成为大明身上的枷锁,若是不把这些枷锁除掉的话,那么只会把大明这头刚刚觉醒的巨龙给勒死。
除了律法之外,大明的吏治也是个大问题,吏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贪污**上,整个大明官场上下,几乎无人不贪,区别只是贪多贪少的问题,甚至哪怕一些青史留名的官员,他们也照常拿过贿赂,这些贿赂有些并不是别人送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职位上灰色收入,若是不拿的话,那就会被整个官场所排斥,成为官场上的异类,比如几十年后的海瑞,他应该是大明唯一不贪的清官,但是却把自己的家庭搞的四盼五裂,不但饿死了女儿,三个老婆也是休的休死的死,最后连个儿子都没有留下来。
吏治的败坏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注定了,这位出身贫农的皇帝对官员有着天生的仇视,但他又要靠着官员帮他治理国家,所以他就把大明官员的俸禄定的极低,每级官员都经过严格的计算,刚好够官员一家吃饱,却又不会剩下任何余钱,而且他又制定了严酷的刑罚,以为这样可以杜绝贪污的发生。
可是朱元璋却忘了,物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后来大明国力增强,物价也就开始飞涨,于是官员们的俸禄也就相对越来越不够花,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为了自己的肚皮,就只能冒险贪污,毕竟他们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人跟着自己挨饿,结果这也就造成了大明的贪污之风盛行,无论如何也无法杜绝。
赵王府的书房内,周重一脸悠闲的坐在书桌后面品着茶,焦芳坐在他的面前,同样也是悠闲的说道:“王爷,事情已经查清楚了,上次的书信十有**是王琼送来的。 ( 平南)”
“呵呵,果然是他,这个王琼虽然是个能臣,但是这个八面玲珑的性子实在让人有些不放心,若是当初我没有直接把信送到皇兄,恐怕他在第二天就会暗自登门拜访,然后向我效忠,并且鼓动我争夺皇位了。”周重手指敲着桌子,脸上似笑非笑的开口道。
“王爷此言差矣,王琼在风骨上虽然差了些,而且又有些喜欢钻营,但他却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经过上次支持陛下出巡的事情后,使得他声望大增,哪怕是老臣进到内阁,在声势上却还不如王琼,所以今天见到王琼后,老臣就与他经成了联盟,这样对彼此来说,都是一件好事。”焦芳一脸郑重的开口道。
“呵呵,我不管你与王琼达什么协议,也不管王琼有什么样的私心,只要你们齐心协力助我大明完成最后的脱变,你们所需要的名利,皇兄与我自然也不会吝啬!”周重微笑着说道,虽然他的语气很轻柔,但是焦芳却是听的精神大震,世人所求的不过是名利二字,哪怕像他这样的内阁大臣也不例外,而且能满足他对这两个字追求的,就只有皇帝陛下和眼前的赵王殿下了。
“王爷放心,老夫虽然没几年好活了,但是至少现在还是耳聪目明,只要给我们几年时间,定然可以像以前在总督府那样,助殿下将大明的弊病清理干净!”焦芳用苍老但却十分坚定的声音向周重保证道。他本来觉得自己活不过几年了,但是现在重新回到内阁后,焦芳忽然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好像再多活几年也没任何问题。
听到焦芳的保证。周重也是点了点头。然后两人又说了几句闲话,周重这才亲自把焦芳送出了王府。现在焦芳已经入阁,从身份来说,已经不比他这个赵王低,所以该有礼数绝对不能少。否则会让人觉得周重这个赵王十分傲慢。
送走了焦芳之后,周重再次回到自己的书房,自从他回到京城之后,在书房呆的时间远比在卧室呆的时间长,有时晚上就直接睡在书房,这让他感觉有些对不起瑾萱她们,不过现在大明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自己那位皇兄又是个惫懒的性子,把所有朝政都交给自己打理,这让周重不得不打起精神,应对起大明即将到来的变革。
大明的变化最开始是从大海上开始的。特别是周重担任了四海总督一职后,大明的海禁虽然名义上还在,但实际上却早已经被废除,整个大明沿海全部开放,这使得沿海的居民可以下海打渔,多了一条生路,另外沿海的港口也再次活跃起来,无数的商品从大明沿海出发,运往南洋、印度、波斯湾等地,海贸极度的发达。
正是由于海贸的兴盛,大大的刺激了大明内部的工商业,刚开始时是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统工商业,这些行业出产的商品都是海贸的头号商品,几乎是生产多少卖出去多少,海外的高声根本供不应求,这也就使得与这些行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极为迅速,甚至成为整个南方的经济支柱之一。
不过海贸的影响远不止如此,随着海贸的发展,海贸的商品也慢慢的呈现一种多样化的趋势,比如棉布这种商品就后来者居上,甚至早在几年前就超过了丝绸与瓷器,成为大明海外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另外还有与铁器相关的制品,比如农具、武器等等,也是海外十分紧销的商品。
在上面这些产品中,影响最大的就要数棉布了,特别是对北方的百姓而言,周重献给朝廷的玉米和番薯使得他们吃上了饱饭,但是棉布却让他们手中有闲钱,毕竟棉花这东西本来就十分适合在北方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再加上北方的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因为没有土地,只能进入城市中寻找活路,这就使得人力与原材料都有了,所以当海贸对棉布的需求扩大后,北方许多地方的人都开始搞起了棉布纺织,不少地方还形成规模数千人的大纺织作坊,使得北方的棉布产量激增,所以在北方的一些港口里,运输的货物有大半都是棉布。
棉布仅仅是海贸众多货物之中的一个代表,另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产品,这些产品远销海外,大大刺激了大明国内的工商业,而工商业的兴盛,又使得大明的百姓嫌到大量的钱财,大明的国库也同样收到大量的税收,可以说真正的实现了初步的民丰国富。
表面来看,大明的各个方面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绝大部分百姓都已经没有了冻饿之忧,但是在这种繁华兴盛的表面下,大明其实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大明腐朽的统治集团,对于国内的工商业非但没有任何促进,甚至还严重的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其实大明的统治本来就有问题,特别是吏治的**和律法的不合理,再加上军队的腐朽以及不断的天灾,使得整个大明是内忧外患,统治也是岌岌可危,毫不夸张的说,只要一不小心,大明上百的统治就会坍塌掉,几十年后的张居正也正是看到大明的危局,才发动了万历新政,硬生生的使得大明的统治又延长了几十年。
不过现在由于周重穿越的影响,使得大明海贸发展起来后,带动了大明各个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百姓的富足,使得整个大明看起来繁华无比,之前的各种弊病,也被这种表面的繁华给掩盖了下来,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
周重一手造成了大明现在的改变,他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表面上繁华兴盛的大明其实并不牢靠,甚至只要揭开这表面的繁华,就会发现大明的内部其实已经腐朽不堪,若是不想办法把内部的腐朽给清除掉的话,那么用不了几年,周重苦心经营出来的局面就会被内部的腐朽侵蚀一空,整个大明将会变得比以前更加黑暗。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周重早就想要对大明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改革,特别是律法和吏治这两大块,更是大明腐朽的根源,只要将这两块给医治好了,那么大明才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大明的律法是朱元璋一手包办的,而且朱元璋这个人很有问题,他认为自己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打的江山,所以他用律法把大明各个方面的事情都束缚在一个条条框框里,甚至还规定的十分详细,甚至连什么人穿什么衣服都有规定。
更加可怕的是,出身低微的朱元璋有一种朴素的人生观点,那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他又用律法限制了户籍的问题,比如军人的儿孙肯定还会是军人,工匠的儿孙肯定还是工匠等等,于是就有了军户、匠户等奇怪的人群,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被限制在某一职业上,想要改变的话,那就要供出极大的代价。
也许在开国之初时,朱元璋的这些律法条文对恢复国力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是等到一百多年后,他定下的这些律法条文已经成为大明身上的枷锁,若是不把这些枷锁除掉的话,那么只会把大明这头刚刚觉醒的巨龙给勒死。
除了律法之外,大明的吏治也是个大问题,吏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贪污**上,整个大明官场上下,几乎无人不贪,区别只是贪多贪少的问题,甚至哪怕一些青史留名的官员,他们也照常拿过贿赂,这些贿赂有些并不是别人送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职位上灰色收入,若是不拿的话,那就会被整个官场所排斥,成为官场上的异类,比如几十年后的海瑞,他应该是大明唯一不贪的清官,但是却把自己的家庭搞的四盼五裂,不但饿死了女儿,三个老婆也是休的休死的死,最后连个儿子都没有留下来。
吏治的败坏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注定了,这位出身贫农的皇帝对官员有着天生的仇视,但他又要靠着官员帮他治理国家,所以他就把大明官员的俸禄定的极低,每级官员都经过严格的计算,刚好够官员一家吃饱,却又不会剩下任何余钱,而且他又制定了严酷的刑罚,以为这样可以杜绝贪污的发生。
可是朱元璋却忘了,物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后来大明国力增强,物价也就开始飞涨,于是官员们的俸禄也就相对越来越不够花,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为了自己的肚皮,就只能冒险贪污,毕竟他们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人跟着自己挨饿,结果这也就造成了大明的贪污之风盛行,无论如何也无法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