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三帝国 作者:龙灵骑士
一名德国士兵拨开面前的灌木丛,仔细的看着前方不远处,正在集结乱成一团的苏军。他的钢盔上白色的伪装布已经被卸下,露出了罩在钢盔上的网格。他随着自己的部队就这么一路走来,一路追杀着不停后撤的苏军。
这里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浮桥,顿河上因为苏军撤退的需要,有不少这种临时搭建起来的浮桥,苏军只要渡过这些浮桥,就会立刻炸毁桥面,阻止德军继续追击。
从书面上的作用看起来,这些浮桥很方便,简直就是苏军的救命稻草。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种临时渡河工具却因为德国空军的干扰,被摧毁了超过一半。尽管苏军用高射炮拼命掩护这些临时渡河用的浮桥,却还是让无数部队拥挤在浮桥边,无法立即逃出升天。
如果问这个世界上胆子最大的士兵,是德国的装甲部队么?那些仅仅凭借着几辆坦克就敢向数千名敌人发起进攻的德军坦克部队悍勇无比,却还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玩命的军种。
因为总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喜欢驾驶着车辆,飞驰在整个德军装甲部队的前方。他们是装甲部队的眼睛,他们是整个集团军的斥候,他们用生命来为装甲部队创造战机,他们用自己最彪悍的进攻来证明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勇敢无畏的战士。这些人就是德国装甲部队的侦查分队,每一次战斗都和敌人最靠近的部队。
这名德国士兵放下了用手按着的灌木,安静的退下了路基,小心翼翼的跳过水沟,然后退到了自己所在侦查部队的那辆装甲侦察车的旁边,走到装甲车的车长身边:“中士,敌人大概有4000人,我看见了一些重型武器装备,有122毫米的榴弹炮,还有一些卡车以及T26坦克,没有展开部署的迹象,他们正在撤退,每一分钟都有人渡河。”
这名士兵在一张白纸上一边介绍着情况,一边用铅笔勾勒从了一个简略的战场形势图。德军的文化普及程度是目前全世界所有军队里最高的,新兵就要接受各种文化培训,大部分人都必须拿到初中以上的学历,才能在德军内部晋升成士官。
所以他没用几秒钟,就直观的用笔在铺在装甲车前发动机舱盖上的白纸上,画出了苏联人凌乱的渡河情景,大炮都堆在河岸边,等待着运载汽车拉过河去,坦克的乘员都没有在坦克周围,而是正聚在一起,与步兵的人争吵着哪支部队可以先用浮桥。
敌在明我在暗,这名侦查部队的中士立刻内心就活动起来了,这支部队根本没有像样的外围警戒,甚至连基本的防御阵地都没有设置,整个部队拥挤在一团,根本就比行军状态下的部队还要脆弱几分。这种时候如果德军有力量切入这支苏军阵地的话,可能会让这支苏联部队直接崩溃。
可是他现在手里有什么呢?一支20毫米口径的机关炮,可能在一定距离上可以对T26坦克造成威胁,可是如果同时面对数千名苏联士兵,这件事情就不太乐观了,一旦装甲车陷入到敌人的重围之中,那么等待着德军这么两三个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我是侦查连的爱德华中士!对,我现在的坐标是作战地图局部第7分页上的0755!0857的位置上有敌人的一座浮桥,请求空中支援。”叫爱德华的中士爬上了自己的装甲车,用上面的无线电呼叫了空中支援。
“这里是地空作战协调处,你的要求我已经听到,确认一下,请求轰炸的位置是作战地图局部第7分页0857!位置是局部第7分页的0857!”耳机里,传来了协调部门的接线员的声音,确认了轰炸目标之后就中断了联系。
装甲车上的中士端起胸前挂着的高倍望远镜站在车顶上又向远处苏军的方向看了看,最后才钻回自己的炮塔里,只露出了自己的脑袋,对一边还站着的侦察兵说道:“我过去突袭一下,看看可不可以给空军的家伙们争取一些时间,你和肯特在公路的另一侧布置一个掩护的阵地,如果我们返回,帮我们提供一些掩护。”
“明白!”那名德军士兵点了点头,背着他的突击步枪,绕过了发动起来的四轮装甲车,坐在了带着挎斗的宝马摩托的挎斗里。这辆摩托也发动了起来,坐在驾驶席上的人就是叫肯特的家伙。
两个人没有和装甲车一起行动,而是在泥泞的田野上蹒跚而行,冲上了公路之后,到了另一边的灌木丛边上,将摩托车上的机枪隔着灌木丛瞄准了敌人可能会来的位置,然后两个人就卧倒在摩托车的不远处,等着远方交火的声响传来。
没有让他们两个久等,就在苏联人乱成一团准备逃过顿河的时候,他们的后面,一辆德国装甲车却悄然而至,将它车上黑洞洞的炮孔,对准了这些毫无防备的苏联新兵们。
“嘿!你看,那好像是德国人的装甲车,哪里来的?”一名苏联士兵背着他的莫辛纳甘,偶然间看见那辆涂着德国灰的装甲车碾过了一片还没复苏的灌木,向着他们开过来的情景。
他一边开口问自己的同伴,一边用胳膊肘顶了顶身后的朋友。而听到他说的话之后,周围的苏联士兵都向着他说的方向看过去,这才发现那里确实有一辆正在靠近的德国装甲车,车头上涂着的黑色实心白色边沿的巨大铁十字,表明了它属于敌人的身份。
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不是应该立刻开火,反击突然出现的敌人么?为什么大家都只是在看热闹一样看着那辆装甲车越来越近,却没有一个人从背后摘下自己的步枪呢?第一个看见德军装甲车的苏联新兵有些迷茫的想道。
不过还没等他给大家做出一个正确的示范,德国装甲车上面那个矮小的20毫米机炮伴随着MG42机枪的炮塔,就猛然开始了射击,机枪的火苗喷射出来,曳光弹横扫进密集的苏联人群,一时间鲜血到处飞溅,士兵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开始一片一片的倒下。
“德!德国人!”终于有一名还算不笨的德国士兵喊出了早就应该被人喊出来的告警,可惜的是这一声叫喊没有让紧张慌乱的人群想起自己该做什么。相反的是,因为这这一声歇斯底里的叫喊声,让已经绝望的人群更加混乱起来,于是人群开始自相践踏,而军官们再也无法约束住他们手下的士兵了。
靠近浮桥的苏军开始拼命的向浮桥上拥挤,已经上了浮桥的士兵开始拼命的向河对岸飞奔,跑的慢的人被后面追上来的人推倒落入河里,或者直接倒在浮桥上,被后来跑过的人踩成了一摊烂泥。
枪声开始密集起来,并非是苏联还击德军的攻击,而是为了稳住阵脚,或者是争夺上浮桥的资格,自己人对着自己人拼命的开火。这里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所有人都希望可以尽快摆脱身后的德军。
至于说究竟有多少德军在自己的身后,这个重要的事情没有人喊,也没有人希望知道。大家都只是知道德军似乎不可战胜,大家似乎都只想先到对岸再来计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德国侦查营的这辆编号为224的四轮装甲车快速的掠过人群,炮塔侧对着那些如同羔羊一般懦弱的敌人,轻而易举的把无情的子弹打入脆弱的肉体之内。这场战斗虽然还没有结束,不过现在看来过程已经比爱德华中士的预期,容易了不知道多少倍。
“轰!轰!”20毫米的机炮连续开火,将那些停放在岸边,根本就没有了操作员的苏联T26坦克一辆接着一辆的击毁,其实那些已经被吓破了胆子的苏联装甲兵们,根本就没有想要回到他们的坦克里的打算,因为几乎所有苏联人都知道,T26这种所谓的坦克,在对抗德军装甲部队的时候,就和棺材没有什么分别。
一些个子弹打在了装甲车的侧面。在上面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弹痕,苏联人的反击终于开始了,可惜一切似乎都来的太晚了。只有步枪的苏联士兵们并没有办法对付已经加厚了装甲的德军装甲车,而他们手里能对付装甲车的装备,现在已经成了一堆燃烧的废铁。
“哐当!”爱德华掀开了自己头顶的舱门,探出了自己的脑袋,用他从俄语手册上学来的词汇,拼凑成了一个简单易懂的句子:“投降!或者死!”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让那些装甲车对面被吓得缩成一团的苏联士兵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德军并没有让他们可以非常配合的放下手中的武器那种数量,很多人似乎还抱着一丝侥幸心理。
“投降!或者死!”带着浓浓的自信,爱德华中士再一次大声的喊道。
一名德国士兵拨开面前的灌木丛,仔细的看着前方不远处,正在集结乱成一团的苏军。他的钢盔上白色的伪装布已经被卸下,露出了罩在钢盔上的网格。他随着自己的部队就这么一路走来,一路追杀着不停后撤的苏军。
这里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浮桥,顿河上因为苏军撤退的需要,有不少这种临时搭建起来的浮桥,苏军只要渡过这些浮桥,就会立刻炸毁桥面,阻止德军继续追击。
从书面上的作用看起来,这些浮桥很方便,简直就是苏军的救命稻草。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种临时渡河工具却因为德国空军的干扰,被摧毁了超过一半。尽管苏军用高射炮拼命掩护这些临时渡河用的浮桥,却还是让无数部队拥挤在浮桥边,无法立即逃出升天。
如果问这个世界上胆子最大的士兵,是德国的装甲部队么?那些仅仅凭借着几辆坦克就敢向数千名敌人发起进攻的德军坦克部队悍勇无比,却还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玩命的军种。
因为总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喜欢驾驶着车辆,飞驰在整个德军装甲部队的前方。他们是装甲部队的眼睛,他们是整个集团军的斥候,他们用生命来为装甲部队创造战机,他们用自己最彪悍的进攻来证明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勇敢无畏的战士。这些人就是德国装甲部队的侦查分队,每一次战斗都和敌人最靠近的部队。
这名德国士兵放下了用手按着的灌木,安静的退下了路基,小心翼翼的跳过水沟,然后退到了自己所在侦查部队的那辆装甲侦察车的旁边,走到装甲车的车长身边:“中士,敌人大概有4000人,我看见了一些重型武器装备,有122毫米的榴弹炮,还有一些卡车以及T26坦克,没有展开部署的迹象,他们正在撤退,每一分钟都有人渡河。”
这名士兵在一张白纸上一边介绍着情况,一边用铅笔勾勒从了一个简略的战场形势图。德军的文化普及程度是目前全世界所有军队里最高的,新兵就要接受各种文化培训,大部分人都必须拿到初中以上的学历,才能在德军内部晋升成士官。
所以他没用几秒钟,就直观的用笔在铺在装甲车前发动机舱盖上的白纸上,画出了苏联人凌乱的渡河情景,大炮都堆在河岸边,等待着运载汽车拉过河去,坦克的乘员都没有在坦克周围,而是正聚在一起,与步兵的人争吵着哪支部队可以先用浮桥。
敌在明我在暗,这名侦查部队的中士立刻内心就活动起来了,这支部队根本没有像样的外围警戒,甚至连基本的防御阵地都没有设置,整个部队拥挤在一团,根本就比行军状态下的部队还要脆弱几分。这种时候如果德军有力量切入这支苏军阵地的话,可能会让这支苏联部队直接崩溃。
可是他现在手里有什么呢?一支20毫米口径的机关炮,可能在一定距离上可以对T26坦克造成威胁,可是如果同时面对数千名苏联士兵,这件事情就不太乐观了,一旦装甲车陷入到敌人的重围之中,那么等待着德军这么两三个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我是侦查连的爱德华中士!对,我现在的坐标是作战地图局部第7分页上的0755!0857的位置上有敌人的一座浮桥,请求空中支援。”叫爱德华的中士爬上了自己的装甲车,用上面的无线电呼叫了空中支援。
“这里是地空作战协调处,你的要求我已经听到,确认一下,请求轰炸的位置是作战地图局部第7分页0857!位置是局部第7分页的0857!”耳机里,传来了协调部门的接线员的声音,确认了轰炸目标之后就中断了联系。
装甲车上的中士端起胸前挂着的高倍望远镜站在车顶上又向远处苏军的方向看了看,最后才钻回自己的炮塔里,只露出了自己的脑袋,对一边还站着的侦察兵说道:“我过去突袭一下,看看可不可以给空军的家伙们争取一些时间,你和肯特在公路的另一侧布置一个掩护的阵地,如果我们返回,帮我们提供一些掩护。”
“明白!”那名德军士兵点了点头,背着他的突击步枪,绕过了发动起来的四轮装甲车,坐在了带着挎斗的宝马摩托的挎斗里。这辆摩托也发动了起来,坐在驾驶席上的人就是叫肯特的家伙。
两个人没有和装甲车一起行动,而是在泥泞的田野上蹒跚而行,冲上了公路之后,到了另一边的灌木丛边上,将摩托车上的机枪隔着灌木丛瞄准了敌人可能会来的位置,然后两个人就卧倒在摩托车的不远处,等着远方交火的声响传来。
没有让他们两个久等,就在苏联人乱成一团准备逃过顿河的时候,他们的后面,一辆德国装甲车却悄然而至,将它车上黑洞洞的炮孔,对准了这些毫无防备的苏联新兵们。
“嘿!你看,那好像是德国人的装甲车,哪里来的?”一名苏联士兵背着他的莫辛纳甘,偶然间看见那辆涂着德国灰的装甲车碾过了一片还没复苏的灌木,向着他们开过来的情景。
他一边开口问自己的同伴,一边用胳膊肘顶了顶身后的朋友。而听到他说的话之后,周围的苏联士兵都向着他说的方向看过去,这才发现那里确实有一辆正在靠近的德国装甲车,车头上涂着的黑色实心白色边沿的巨大铁十字,表明了它属于敌人的身份。
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不是应该立刻开火,反击突然出现的敌人么?为什么大家都只是在看热闹一样看着那辆装甲车越来越近,却没有一个人从背后摘下自己的步枪呢?第一个看见德军装甲车的苏联新兵有些迷茫的想道。
不过还没等他给大家做出一个正确的示范,德国装甲车上面那个矮小的20毫米机炮伴随着MG42机枪的炮塔,就猛然开始了射击,机枪的火苗喷射出来,曳光弹横扫进密集的苏联人群,一时间鲜血到处飞溅,士兵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开始一片一片的倒下。
“德!德国人!”终于有一名还算不笨的德国士兵喊出了早就应该被人喊出来的告警,可惜的是这一声叫喊没有让紧张慌乱的人群想起自己该做什么。相反的是,因为这这一声歇斯底里的叫喊声,让已经绝望的人群更加混乱起来,于是人群开始自相践踏,而军官们再也无法约束住他们手下的士兵了。
靠近浮桥的苏军开始拼命的向浮桥上拥挤,已经上了浮桥的士兵开始拼命的向河对岸飞奔,跑的慢的人被后面追上来的人推倒落入河里,或者直接倒在浮桥上,被后来跑过的人踩成了一摊烂泥。
枪声开始密集起来,并非是苏联还击德军的攻击,而是为了稳住阵脚,或者是争夺上浮桥的资格,自己人对着自己人拼命的开火。这里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所有人都希望可以尽快摆脱身后的德军。
至于说究竟有多少德军在自己的身后,这个重要的事情没有人喊,也没有人希望知道。大家都只是知道德军似乎不可战胜,大家似乎都只想先到对岸再来计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德国侦查营的这辆编号为224的四轮装甲车快速的掠过人群,炮塔侧对着那些如同羔羊一般懦弱的敌人,轻而易举的把无情的子弹打入脆弱的肉体之内。这场战斗虽然还没有结束,不过现在看来过程已经比爱德华中士的预期,容易了不知道多少倍。
“轰!轰!”20毫米的机炮连续开火,将那些停放在岸边,根本就没有了操作员的苏联T26坦克一辆接着一辆的击毁,其实那些已经被吓破了胆子的苏联装甲兵们,根本就没有想要回到他们的坦克里的打算,因为几乎所有苏联人都知道,T26这种所谓的坦克,在对抗德军装甲部队的时候,就和棺材没有什么分别。
一些个子弹打在了装甲车的侧面。在上面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弹痕,苏联人的反击终于开始了,可惜一切似乎都来的太晚了。只有步枪的苏联士兵们并没有办法对付已经加厚了装甲的德军装甲车,而他们手里能对付装甲车的装备,现在已经成了一堆燃烧的废铁。
“哐当!”爱德华掀开了自己头顶的舱门,探出了自己的脑袋,用他从俄语手册上学来的词汇,拼凑成了一个简单易懂的句子:“投降!或者死!”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让那些装甲车对面被吓得缩成一团的苏联士兵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德军并没有让他们可以非常配合的放下手中的武器那种数量,很多人似乎还抱着一丝侥幸心理。
“投降!或者死!”带着浓浓的自信,爱德华中士再一次大声的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