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国色江山 作者:巨火
御书房里。
崇祯皇帝看到放下碗筷的朱道临再次端起个空碗细细打量,似乎在默默评价小瓷碗的工艺和质地,如此有失仪态的举动,把边上的王承恩和曹化淳急得够呛。
前后也就是一刻钟,崇祯皇帝也吃饱了,他舒服地吐出漱口水,然后接过小太监递上的热布巾,慢条斯理地擦了擦嘴和手。
朱道临非常适宜地放下空碗,向皇帝拱拱手低声问道:“此次随同贡品一同送来一套珐琅彩餐具,不知皇上看过没有?”
崇祯皇帝望向朱道临:“礼单上看到了,但还没时间欣赏,怎么?这套珐琅彩餐具很贵重吗?”
朱道临郑重回答:“确实挺贵重的,是臣花去16,888两银子向海外天枢阁最有名的瓷器厂定制的,全天下仅此一套,哪怕是有钱也买不到。”
崇祯皇帝吓了一大跳:“竟然如此昂贵?”
朱道临点点头:“对普通人来说确实昂贵,对臣来说却不是银子的问题,而是一片心意,虽然没人告诉臣,为何四年前皇上忽然下旨停办传承两百多年的四大官窑,但臣心里知道,这是皇上体恤治下臣民,是皇上向天下人表明精砺图治奋发图强的决心!”
“可身为臣子,臣却不能眼睁睁看着满朝文武仍在享受奢侈的生活,却让皇上一个人受罪。这话说得有点儿溜须拍马,也有点儿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可臣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有什么说什么心里才会舒服。”
王承恩和曹化淳几个听了朱道临的大实话非常感动,齐齐望向同样深受感动的崇祯皇帝。
良久,崇祯皇帝叹了口气,扔下手中变冷的布巾,定定看着朱道临的眼睛:
“今天朝会上的气氛有点儿不太正常,朕再次抛出原来被六部大臣驳回的两个更换地方官员的提案,没想到竟然没人反对。都通过了。”
“此后,连续两个时辰的朝会解决了拖延推诿两个月的诸多难题,就连催缴地方欠税的诏令也获得顺利颁布,户部尚书和两个侍郎以及四个给事中无一人再反对,这让朕联想到很多东西。”
“散朝前一刻,兵部给事中突然上呈奏折,对你朱道临赞不绝口。请求朕把你朱道临和装备齐全的江南新军调到宣大前线,朝堂里响起一片附和声。最后连首辅大人也说此乃善策,除了江南新军别处再也无兵可调,朕明知是善策,却又拿不定主意,所以想问问你,是否愿意担此大任?”
朱道临心里叫苦不迭,心想该来的还是来了,但他脸上一如既往地平静:
“臣不是不愿意,而是觉得不可行。首先。新军需要等到十一月初才能练成,在没有足够的训练之前,拉上战场还比上寻常常年征战的边军有用,原因是新军装备的不是大刀长矛,而是新式的火枪火炮,没有足够的训练无法熟练使用。”
“朕也知道,三个月前。吴景贤已经把你编写的《火枪兵操典》、《炮兵操典》、《水师操典》、《军令军规》和新军训练大纲送到朕手里,朕看过之后深受启发,知道组建和训练新式火器军队非常不容易,所以朕一直没提起此事,但心里对你一直寄予厚望啊!”
面对直来直去率性耿直的朱道临,崇祯皇帝也坦然说出心里话。
朱道临很清楚。不但新军教官中有不少东厂密探,就连他麾下几大工坊里也有忠于皇帝的锦衣卫密探和东厂密探,没有密探的地方只剩下自己直辖的技术研究院和如今的瀛洲岛,但朱道临对此毫不在意,似乎从来不知道一样,继续说出自己的第二个理由。
“其次,一旦把臣和江南新军调到北面。就必须先把军械物资和粮食补给做备好。多的不说,以半年计算,近万官兵携带的战甲、火药和铁弹至少25万斤,以每辆新式马车运载2,000计算,需要125辆大马车,加上运送火炮和行军粮食需要350辆大马车,才能保障军队能够持续不断作战一个月,用完还得从江南火药厂及时运来才行。”
“要是再加上之后四个月吃的、穿的、维修更换的配件等等,军需物资的数量至少不能低于150万斤,这么大的补给哪怕臣一力承担,也需要有人为臣运送啊!可放眼朝野,谁能帮臣这个忙?谁愿意帮臣这个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年轻皇帝不得不点头,他知道朱道临所说的数字还是保守的计算。
朱道临继续说道:“最后,一旦臣离开江南,谁能接过瀛洲岛的移民开拓事务?谁来负责宝山港的修建和市舶司的设立?谁能代替臣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又有谁敢挺身而出为皇上开辟海运?”
“还有竣工在即开始试产的南京火器局,下设火药厂和铸炮厂需要臣亲自把关,没有一年半载的悉心传授和反复实践,手艺再高超的工匠也摸不清路子,南京火器局也就造不出新式火枪,造不好新式火炮,甚至连重新振奋的江南水师都会停顿下来。”
“这是因为,没了臣赚回一批批银子支撑,再有本事也造不出一艘战船,否则魏国公也不用捶胸擂肺地感叹自己蹉跎了十几年!”
“以上是臣的意见,也是臣此次进京向皇上禀报的最大事情,不管皇上最终如何决定,臣都会毫无怨言地遵从,驰骋沙场保家卫国本来就是臣这辈子最大的愿望,臣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吗?”
崇祯皇帝频频点头,再次陷入两难境地,他苦苦沉思近半个小时,依然无法定夺。
边上的王承恩、曹化淳和赵怀忠焦虑不已,深怕皇帝真的被别有用心的朝臣蛊惑了,做出让朱道临北上抗敌的决定,那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看到忧心忡忡的皇帝缓缓站起,王承恩连忙吩咐小太监们撤去饭桌快快退下。
朱道临暗自叹了口气,来到默默摊开大幅《大明帝国疆域图》的崇祯皇帝身边,陪着他一起把地图打开,肩并肩蹲在雄阔的锦绣江山前方,默默看着地图上的长城一线,谁也没说一句话。(未完待续。)
p
御书房里。
崇祯皇帝看到放下碗筷的朱道临再次端起个空碗细细打量,似乎在默默评价小瓷碗的工艺和质地,如此有失仪态的举动,把边上的王承恩和曹化淳急得够呛。
前后也就是一刻钟,崇祯皇帝也吃饱了,他舒服地吐出漱口水,然后接过小太监递上的热布巾,慢条斯理地擦了擦嘴和手。
朱道临非常适宜地放下空碗,向皇帝拱拱手低声问道:“此次随同贡品一同送来一套珐琅彩餐具,不知皇上看过没有?”
崇祯皇帝望向朱道临:“礼单上看到了,但还没时间欣赏,怎么?这套珐琅彩餐具很贵重吗?”
朱道临郑重回答:“确实挺贵重的,是臣花去16,888两银子向海外天枢阁最有名的瓷器厂定制的,全天下仅此一套,哪怕是有钱也买不到。”
崇祯皇帝吓了一大跳:“竟然如此昂贵?”
朱道临点点头:“对普通人来说确实昂贵,对臣来说却不是银子的问题,而是一片心意,虽然没人告诉臣,为何四年前皇上忽然下旨停办传承两百多年的四大官窑,但臣心里知道,这是皇上体恤治下臣民,是皇上向天下人表明精砺图治奋发图强的决心!”
“可身为臣子,臣却不能眼睁睁看着满朝文武仍在享受奢侈的生活,却让皇上一个人受罪。这话说得有点儿溜须拍马,也有点儿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可臣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有什么说什么心里才会舒服。”
王承恩和曹化淳几个听了朱道临的大实话非常感动,齐齐望向同样深受感动的崇祯皇帝。
良久,崇祯皇帝叹了口气,扔下手中变冷的布巾,定定看着朱道临的眼睛:
“今天朝会上的气氛有点儿不太正常,朕再次抛出原来被六部大臣驳回的两个更换地方官员的提案,没想到竟然没人反对。都通过了。”
“此后,连续两个时辰的朝会解决了拖延推诿两个月的诸多难题,就连催缴地方欠税的诏令也获得顺利颁布,户部尚书和两个侍郎以及四个给事中无一人再反对,这让朕联想到很多东西。”
“散朝前一刻,兵部给事中突然上呈奏折,对你朱道临赞不绝口。请求朕把你朱道临和装备齐全的江南新军调到宣大前线,朝堂里响起一片附和声。最后连首辅大人也说此乃善策,除了江南新军别处再也无兵可调,朕明知是善策,却又拿不定主意,所以想问问你,是否愿意担此大任?”
朱道临心里叫苦不迭,心想该来的还是来了,但他脸上一如既往地平静:
“臣不是不愿意,而是觉得不可行。首先。新军需要等到十一月初才能练成,在没有足够的训练之前,拉上战场还比上寻常常年征战的边军有用,原因是新军装备的不是大刀长矛,而是新式的火枪火炮,没有足够的训练无法熟练使用。”
“朕也知道,三个月前。吴景贤已经把你编写的《火枪兵操典》、《炮兵操典》、《水师操典》、《军令军规》和新军训练大纲送到朕手里,朕看过之后深受启发,知道组建和训练新式火器军队非常不容易,所以朕一直没提起此事,但心里对你一直寄予厚望啊!”
面对直来直去率性耿直的朱道临,崇祯皇帝也坦然说出心里话。
朱道临很清楚。不但新军教官中有不少东厂密探,就连他麾下几大工坊里也有忠于皇帝的锦衣卫密探和东厂密探,没有密探的地方只剩下自己直辖的技术研究院和如今的瀛洲岛,但朱道临对此毫不在意,似乎从来不知道一样,继续说出自己的第二个理由。
“其次,一旦把臣和江南新军调到北面。就必须先把军械物资和粮食补给做备好。多的不说,以半年计算,近万官兵携带的战甲、火药和铁弹至少25万斤,以每辆新式马车运载2,000计算,需要125辆大马车,加上运送火炮和行军粮食需要350辆大马车,才能保障军队能够持续不断作战一个月,用完还得从江南火药厂及时运来才行。”
“要是再加上之后四个月吃的、穿的、维修更换的配件等等,军需物资的数量至少不能低于150万斤,这么大的补给哪怕臣一力承担,也需要有人为臣运送啊!可放眼朝野,谁能帮臣这个忙?谁愿意帮臣这个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年轻皇帝不得不点头,他知道朱道临所说的数字还是保守的计算。
朱道临继续说道:“最后,一旦臣离开江南,谁能接过瀛洲岛的移民开拓事务?谁来负责宝山港的修建和市舶司的设立?谁能代替臣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又有谁敢挺身而出为皇上开辟海运?”
“还有竣工在即开始试产的南京火器局,下设火药厂和铸炮厂需要臣亲自把关,没有一年半载的悉心传授和反复实践,手艺再高超的工匠也摸不清路子,南京火器局也就造不出新式火枪,造不好新式火炮,甚至连重新振奋的江南水师都会停顿下来。”
“这是因为,没了臣赚回一批批银子支撑,再有本事也造不出一艘战船,否则魏国公也不用捶胸擂肺地感叹自己蹉跎了十几年!”
“以上是臣的意见,也是臣此次进京向皇上禀报的最大事情,不管皇上最终如何决定,臣都会毫无怨言地遵从,驰骋沙场保家卫国本来就是臣这辈子最大的愿望,臣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吗?”
崇祯皇帝频频点头,再次陷入两难境地,他苦苦沉思近半个小时,依然无法定夺。
边上的王承恩、曹化淳和赵怀忠焦虑不已,深怕皇帝真的被别有用心的朝臣蛊惑了,做出让朱道临北上抗敌的决定,那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看到忧心忡忡的皇帝缓缓站起,王承恩连忙吩咐小太监们撤去饭桌快快退下。
朱道临暗自叹了口气,来到默默摊开大幅《大明帝国疆域图》的崇祯皇帝身边,陪着他一起把地图打开,肩并肩蹲在雄阔的锦绣江山前方,默默看着地图上的长城一线,谁也没说一句话。(未完待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