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62 作者:汉风雄烈
北方、西疆的战争还在继续,国防军一次次的胜利鼓舞所有人的精神,塔城大捷、巴尔喀什湖大捷让军人真正的成为了中国百姓心目中‘英雄’的代名词。
好男不当兵——彻底成为了过去式。
当兵,金钱、荣誉、地位,应有尽有。国家的重武,果然短短时间里就扭转了民间的舆论。
但一个国家不可能一切都围绕着一场战争来转悠,在边疆的枪炮轰隆中,其他的事情继续在原有的轨道上不停地前行。
比如新儒学的问题!
现今的中国,致力于糅合新旧学说于儒学一体的学者绝不只是三两个人。而是一大群,一大批。中国国内还是有太多太多放不下儒学的大家在。其中一些人还都相当的有名望,比如侍从室的王闿运,比如顶着侯爵帽子的左宗棠,比如刘蓉……
中西之争,中方的旧学落败了,引进西方科技,建设工业和制造枪炮战舰,已被国人上下视作理所当然之事,所以在旧学彻底落败之前,新学早就有萌芽。现在更随着旧学的败局而逐渐占据了儒学的主体地位。说到底新朝建立已经过十年了,工业发展的成果,众人可见。事实胜于一切的滔滔雄辩。
可这绝不意味着中国要通盘全收西方文化。很多的儒学大家一面心痛旧学,一面又不得不在继承传统学说的基础上,尝试将中西两种文化进行衔接。而更多的儒家学子,则是在打着拟古、溯根的名义,肆意曲解科学定理,将其牵强附会地与中国的传统学术相联系。一时间,有关西方自然科学与中国儒家‘勾勾搭搭’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学术界。后来这群儒家学子眼看一个儒学都要兜不住了的时候,就毫不迟疑的把道家、佛家,先秦百家。一切有能兜底的东西都拿出来了,搞得刘暹是目瞪口呆。只能大叹‘文人无齿’。感叹后世的‘砖家叫兽’不是师出无门。
“荒谬!真是太荒谬了!这样的书竟能刊印!这样的谬论竟也有人追捧!”
一声愤怒的咆哮,打破了成均公学向来肃静的氛围。往来路过的老师和学生均忍不住向着咆哮声的发源地——总监办公室,张望起来。他们很难想象有什么事会惹得向来温文儒雅的张文虎发如此大的火。
此刻端坐在会客厅的翁同龢望着面前怒不可遏的公学总监,不由清咳了一声劝慰道:“盂彪兄息怒。这不过是写无知之徒胡乱的揣测,盂彪兄何必为这等小事动肝火呢。”
翁同龢神情很尴尬的。因为翁家那响亮的科场名头,那些令人咋舌的‘考据’者们,跟翁家多少都有些瓜葛的。
“既是无知之辈的胡言乱语,那又怎能刊印成册在市面上发行?竟还拿出黄宗羲、方以智的‘西学中源’来以论调。恬不知耻。”
“荒谬可讥!误人子弟!”满脸怒容的张文虎一点也没有因为翁同龢的话而息怒,说罢将手中的书册狠狠地砸在了桌子上。
“翁大人,这等邪说,流传一气,士林被玷污,文名已扫地。这让他人如何看待我等儒家?新儒还谈何立起?
彼辈书商,见此有利可图,将其中畅快人口之言论汇集成册,编成了这本,是贻笑大方。您瞧瞧。短短一章五千言,引注六家之言,这等庸碌之徒不通西学。又不精国学,断章取义,闹出如此笑话,传扬国外,华夏三千载文明尽毁矣。”张文虎是知道翁同龢的尴尬之处的,翁同龢跟儒林旧学的渊源太深了,想甩都甩不干净,所以给翁同龢留了一丝颜面,将这本的罪过一半归结到出版商的身上。
但这个面子买的。翁同龢也知道是怎么来的。今天他到这里,不就是因为这本狗屁不通的书给人传进了成均公学了吗。
这成均公学是什么地方?多少个小祖宗在这里呆着的?让人教坏了可是天大的祸事。
翁同龢都听人传出来消息了。皇长子已经准备就这本书想问责文教部了。把翁同龢吓得心脏病都要犯了。因为这本书出自苏州这个往西文教昌盛之地,那出版的书商也好。传进成均公学的人也好,跟翁家都有瓜葛。今个他来上门,就是为了摆平这个事儿的。他知道,张文虎在成均公学威望很深,他不是整个在校老师中学问最好最深的,可绝对是最有威望的。
处事公允——这四个字就是张文虎这些年在成均公学的写照。
而在成均公学这么个权贵子弟云集的地方,要多少年如一日的处事公允,可绝不是嘴皮子碰碰就能得来的赞誉。
皇长子很敬重这个大师傅。刘暹对张文虎也很满意。如果张文虎愿意出面,皇长子这事儿很大可能能给摆平了。
翁同龢叹息一声,声音中满是场上,脸上也显露愁容。“盂彪兄。我中原天朝历来都以‘教化’蛮夷引以自豪。可现今却西盛东衰,枪炮器物、工艺技法,皆不如人。彼辈看似不肖,实质却也是想为华夏争一口气。故有识之士才会重提‘西学中源’之说,证明西法虽优,但源出于中国,不过青出于蓝而已。以求一扫现今儒林颓废之气,重拾华夏文明之尊严。”
“不想华夏之学尽出西人,那就应该虚心请教,踏实治学,力求推陈出新,走在西人之前。就如我朝之枪炮犀利,零八式步枪不久更早于西人吗?
而五十年前,西人可就是用超出中原不止一筹的枪炮巨舰,打的前清屡屡打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
“如今这般用神话、传闻和伪书,将别人的东西改头换面归在自己祖宗名下,占点口头上的便宜,真不当为人子。”张文虎一脸的肃然正色。
翁同龢低垂的眼眸中闪过尴尬、不甘与失望。张文虎这呆子,怪不得有一身不错的学识,却混的只能得一个温饱。难道就不知道这‘西学中源’并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其间还夹杂着华夏士人心中难以抚平的心结?
这是出于汉民族的自尊心,也是对传统的向往、自信。你可以说它是种自欺自人抱残守缺,却不能磨灭了士子们内心的那一抹悲悯的‘骄傲’。朝廷要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以天朝自居,以上国自居的中央帝国,要以维护其统治的神圣。在这种情况下提倡‘西学中源’说,不失为一个巧妙的解脱办法。虽然这很阿q。当然,现在还没谁知道精神胜利法!
想来这也是文教部会对此事睁一眼闭一眼的主要缘故吧。
翁同龢也知道,这样做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更是对传统国学的不尊重。但他的内心深处一直都在透着股不忿。
张文虎怒火平息下之后,当下便换了个口气,心平气和的说道:“翁大人,不必灰心。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金虽不足赤,我之文明有自己的薄弱之处,但今日西学恰恰能补足我之弱项。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摆正心境,取长补短。我华夏文明断不会因为一两处弱项就变得一无是处,华夏文化的尊严自会得到弘扬。”
最后,张文虎看着翁同龢离去的背影叹了一口气。他会出面恳求皇长子的,但中西之争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停息。今后只会更加炽烈!
张文虎坐回到书案前,桌面上摊开着一本书——。
中西文明之争里,不合拍的东西太多了,那些被强扭在一起的论调,叫怎一个牵强附会啊。张文虎是不屑一顾的。倒是他现在看的,还是能与西洋的政治勾连一下的。有云:“量民力,则无不成。不强其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这在张文虎的理解中,跟西洋的议会,现下国朝的国会,都有同工异曲之妙。
可惜,现今中国研究之策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就是张文虎本人,如不是被选为了国会议员,都不会拿起这本在许久前翻阅过的书。
富国强兵,乃之旨也。
……
同时间的交通部铁路司。
“大人客气了。能得大人一席教诲实乃下官的荣幸。本想在大人手下再历练两年,可惜天佑是没这福分了。此次部里派遣下官前往西南主持成昆线铁路工程,下官明日就要启程了。”詹天佑站在交通部部长兼职铁路司司长的季锡良面前,态度十分严肃的保证道。
季锡良看着手下这名爱将,十分欣慰。“成昆铁路是朝廷今后三年里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西南山峻地险,眷诚此次可谓是任重道远。”季锡良颔首嘱咐道。
“请大人放心,下官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朝廷的重托。”
“好!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早日将铁路修到全国每个角落。”季锡良离开钢铁厂后,就转入了中枢,任部委大员可有段时间了,而他担任交通部长的同时还要兼任着铁路司的司长,可见他对铁道建设有多么的重视了。
而他专任交通部一把手以后,成昆线是他推动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大项目。(未完待续)
北方、西疆的战争还在继续,国防军一次次的胜利鼓舞所有人的精神,塔城大捷、巴尔喀什湖大捷让军人真正的成为了中国百姓心目中‘英雄’的代名词。
好男不当兵——彻底成为了过去式。
当兵,金钱、荣誉、地位,应有尽有。国家的重武,果然短短时间里就扭转了民间的舆论。
但一个国家不可能一切都围绕着一场战争来转悠,在边疆的枪炮轰隆中,其他的事情继续在原有的轨道上不停地前行。
比如新儒学的问题!
现今的中国,致力于糅合新旧学说于儒学一体的学者绝不只是三两个人。而是一大群,一大批。中国国内还是有太多太多放不下儒学的大家在。其中一些人还都相当的有名望,比如侍从室的王闿运,比如顶着侯爵帽子的左宗棠,比如刘蓉……
中西之争,中方的旧学落败了,引进西方科技,建设工业和制造枪炮战舰,已被国人上下视作理所当然之事,所以在旧学彻底落败之前,新学早就有萌芽。现在更随着旧学的败局而逐渐占据了儒学的主体地位。说到底新朝建立已经过十年了,工业发展的成果,众人可见。事实胜于一切的滔滔雄辩。
可这绝不意味着中国要通盘全收西方文化。很多的儒学大家一面心痛旧学,一面又不得不在继承传统学说的基础上,尝试将中西两种文化进行衔接。而更多的儒家学子,则是在打着拟古、溯根的名义,肆意曲解科学定理,将其牵强附会地与中国的传统学术相联系。一时间,有关西方自然科学与中国儒家‘勾勾搭搭’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学术界。后来这群儒家学子眼看一个儒学都要兜不住了的时候,就毫不迟疑的把道家、佛家,先秦百家。一切有能兜底的东西都拿出来了,搞得刘暹是目瞪口呆。只能大叹‘文人无齿’。感叹后世的‘砖家叫兽’不是师出无门。
“荒谬!真是太荒谬了!这样的书竟能刊印!这样的谬论竟也有人追捧!”
一声愤怒的咆哮,打破了成均公学向来肃静的氛围。往来路过的老师和学生均忍不住向着咆哮声的发源地——总监办公室,张望起来。他们很难想象有什么事会惹得向来温文儒雅的张文虎发如此大的火。
此刻端坐在会客厅的翁同龢望着面前怒不可遏的公学总监,不由清咳了一声劝慰道:“盂彪兄息怒。这不过是写无知之徒胡乱的揣测,盂彪兄何必为这等小事动肝火呢。”
翁同龢神情很尴尬的。因为翁家那响亮的科场名头,那些令人咋舌的‘考据’者们,跟翁家多少都有些瓜葛的。
“既是无知之辈的胡言乱语,那又怎能刊印成册在市面上发行?竟还拿出黄宗羲、方以智的‘西学中源’来以论调。恬不知耻。”
“荒谬可讥!误人子弟!”满脸怒容的张文虎一点也没有因为翁同龢的话而息怒,说罢将手中的书册狠狠地砸在了桌子上。
“翁大人,这等邪说,流传一气,士林被玷污,文名已扫地。这让他人如何看待我等儒家?新儒还谈何立起?
彼辈书商,见此有利可图,将其中畅快人口之言论汇集成册,编成了这本,是贻笑大方。您瞧瞧。短短一章五千言,引注六家之言,这等庸碌之徒不通西学。又不精国学,断章取义,闹出如此笑话,传扬国外,华夏三千载文明尽毁矣。”张文虎是知道翁同龢的尴尬之处的,翁同龢跟儒林旧学的渊源太深了,想甩都甩不干净,所以给翁同龢留了一丝颜面,将这本的罪过一半归结到出版商的身上。
但这个面子买的。翁同龢也知道是怎么来的。今天他到这里,不就是因为这本狗屁不通的书给人传进了成均公学了吗。
这成均公学是什么地方?多少个小祖宗在这里呆着的?让人教坏了可是天大的祸事。
翁同龢都听人传出来消息了。皇长子已经准备就这本书想问责文教部了。把翁同龢吓得心脏病都要犯了。因为这本书出自苏州这个往西文教昌盛之地,那出版的书商也好。传进成均公学的人也好,跟翁家都有瓜葛。今个他来上门,就是为了摆平这个事儿的。他知道,张文虎在成均公学威望很深,他不是整个在校老师中学问最好最深的,可绝对是最有威望的。
处事公允——这四个字就是张文虎这些年在成均公学的写照。
而在成均公学这么个权贵子弟云集的地方,要多少年如一日的处事公允,可绝不是嘴皮子碰碰就能得来的赞誉。
皇长子很敬重这个大师傅。刘暹对张文虎也很满意。如果张文虎愿意出面,皇长子这事儿很大可能能给摆平了。
翁同龢叹息一声,声音中满是场上,脸上也显露愁容。“盂彪兄。我中原天朝历来都以‘教化’蛮夷引以自豪。可现今却西盛东衰,枪炮器物、工艺技法,皆不如人。彼辈看似不肖,实质却也是想为华夏争一口气。故有识之士才会重提‘西学中源’之说,证明西法虽优,但源出于中国,不过青出于蓝而已。以求一扫现今儒林颓废之气,重拾华夏文明之尊严。”
“不想华夏之学尽出西人,那就应该虚心请教,踏实治学,力求推陈出新,走在西人之前。就如我朝之枪炮犀利,零八式步枪不久更早于西人吗?
而五十年前,西人可就是用超出中原不止一筹的枪炮巨舰,打的前清屡屡打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
“如今这般用神话、传闻和伪书,将别人的东西改头换面归在自己祖宗名下,占点口头上的便宜,真不当为人子。”张文虎一脸的肃然正色。
翁同龢低垂的眼眸中闪过尴尬、不甘与失望。张文虎这呆子,怪不得有一身不错的学识,却混的只能得一个温饱。难道就不知道这‘西学中源’并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其间还夹杂着华夏士人心中难以抚平的心结?
这是出于汉民族的自尊心,也是对传统的向往、自信。你可以说它是种自欺自人抱残守缺,却不能磨灭了士子们内心的那一抹悲悯的‘骄傲’。朝廷要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以天朝自居,以上国自居的中央帝国,要以维护其统治的神圣。在这种情况下提倡‘西学中源’说,不失为一个巧妙的解脱办法。虽然这很阿q。当然,现在还没谁知道精神胜利法!
想来这也是文教部会对此事睁一眼闭一眼的主要缘故吧。
翁同龢也知道,这样做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更是对传统国学的不尊重。但他的内心深处一直都在透着股不忿。
张文虎怒火平息下之后,当下便换了个口气,心平气和的说道:“翁大人,不必灰心。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金虽不足赤,我之文明有自己的薄弱之处,但今日西学恰恰能补足我之弱项。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摆正心境,取长补短。我华夏文明断不会因为一两处弱项就变得一无是处,华夏文化的尊严自会得到弘扬。”
最后,张文虎看着翁同龢离去的背影叹了一口气。他会出面恳求皇长子的,但中西之争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停息。今后只会更加炽烈!
张文虎坐回到书案前,桌面上摊开着一本书——。
中西文明之争里,不合拍的东西太多了,那些被强扭在一起的论调,叫怎一个牵强附会啊。张文虎是不屑一顾的。倒是他现在看的,还是能与西洋的政治勾连一下的。有云:“量民力,则无不成。不强其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这在张文虎的理解中,跟西洋的议会,现下国朝的国会,都有同工异曲之妙。
可惜,现今中国研究之策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就是张文虎本人,如不是被选为了国会议员,都不会拿起这本在许久前翻阅过的书。
富国强兵,乃之旨也。
……
同时间的交通部铁路司。
“大人客气了。能得大人一席教诲实乃下官的荣幸。本想在大人手下再历练两年,可惜天佑是没这福分了。此次部里派遣下官前往西南主持成昆线铁路工程,下官明日就要启程了。”詹天佑站在交通部部长兼职铁路司司长的季锡良面前,态度十分严肃的保证道。
季锡良看着手下这名爱将,十分欣慰。“成昆铁路是朝廷今后三年里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西南山峻地险,眷诚此次可谓是任重道远。”季锡良颔首嘱咐道。
“请大人放心,下官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朝廷的重托。”
“好!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早日将铁路修到全国每个角落。”季锡良离开钢铁厂后,就转入了中枢,任部委大员可有段时间了,而他担任交通部长的同时还要兼任着铁路司的司长,可见他对铁道建设有多么的重视了。
而他专任交通部一把手以后,成昆线是他推动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大项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