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家幺妹 作者:金波滟滟
这也是一种风俗,虽然扭秧歌的钱村里已经打发了,但是大家还是要给到自家门前的秧歌队塞点小钱,请他们打点酒喝。这钱给的十分随意,可给可不给,可多可少,而且也可以不给带着秧歌队的小丑,却给自己最喜欢的那个。
宁梁这一把钱是很丰厚的,小丑接了钱便停住了脚步,在宁家门前扭了半晌。这是秧歌队在向给钱的人家致谢,给的多的停的时间便长一些,不但多看了扭秧歌,又十分地有面子。
便是喜姐这样矜持的人看着秧歌队也不禁笑得前仰后合,直到秧歌队走得连背影都看不到了,宁家人才重新回了屋子,“今年的秧歌看得时间最久,也最有意思。”
大姑就说:“二郎你不知道,生你那年春节村里来了秧歌队,爹就给了二十个钱,秧歌队也是在家门前扭了半晌呢!”
宁梁果真不知道这件往事,但是他如今却明白了当年爹的心意,“我今天也特别开心,一是家里生活过得好了,再就是我们家有了石头,总算是有后了。现在还有大姐和喜姐来了,大家既然都爱看秧歌,多花点钱又算什么!”
喜姐就问:“二舅,等再来了秧歌队,你还多给钱吗?”
宁梁就也笑了,“你以为三家村是梨树村呢?这里一年只来一次秧歌队,从没有来两次的。”
原来秧歌队去哪个村子都是镇上定好的,但是在去了之后就可以随意往别的村子里走了。自然,每一只秧歌队都愿意去行路方便给钱大方的村子,因此三家村这样偏僻贫穷的小村子里只会来一支秧歌队。
但是宁梁这一次却说错了,这一年正月里三家村来了三支秧歌队。宁家富了给钱大方,别家也比过去的日子过得好了,因此也都比过去加了钱,还有只隔着一条山溪的胡家村自然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便有两只秧歌队特别到了山里来扭秧歌。当然宁家还是一样的賞钱,总不能让远道而来的人失望而归吧。
大姑带着喜姐在娘家住了大半个月,于氏和宁婉尽心招待,每日不是包饺子就是炖鸡煮肉,每日里又陪着她们说话儿遛弯。先前家里穷,又常有这样那样的愁事,就是想如此相聚也难,如今却是难得的机会,大家相处也其乐融融的。
可是大姑总归还是惦记着家,正月没有过完便要回去,“我也舍不得走,可是家里还有许多事还都等着我呢。”
于氏就说:“等过了二月二吧,在家里吃了黄豆,再看了社日。”
“你岂不知道,家里的黄豆也要等着我回去炒呢!”
于氏就说大姑姐,“你就是太能干,谁做什么活儿你都看不上,总要自己累。”
明明大姑已经有了两个儿媳妇,可是她还是什么都要自己干,宁婉早知道大姑的性子,因此也劝,“大姑,你不回去家里也一样能吃上炒黄豆的!”
大姑终是不肯,“就算不为了炒黄豆,社日也是大事,我一定要回去的,”又说:“不如让我把婉儿带到梨树村里住些日子吧,等开了春再让她回来。”
宁婉一向与大姑感情好,也舍不得分开,可是她却不肯去梨树,“到了开春的时候,我自然跟着爹去看大姑的,现在家里人少,石头又太小,我正要帮娘做家事的。”
大姑就对于氏说:“你有婉儿这个丫头,可真是享福了!”
于氏笑着点头,“这一年来家里的事都是婉儿张罗着办的,我和她爹都省心了。”
宁婉就笑,“娘,大姑跟你客气几句,你也不谦虚反倒跟着大姑夸起自己的女儿了,多让人笑话。”又道:“大姑一定要走,我们总得商量明天送大姑和表姐走的时候做什么饭菜好。”
大姑便向宁婉笑,“我可不是跟你娘客气,是真心夸婉儿呢。”
娘也说:“我跟你大姑从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不必虚情假意的。”又道:“俗话说出门饺子回家面,明天就做饺子!”
宁婉就问大家,“包什么馅的好呢?”
爹就笑了,“你们都不知道,你大姑最爱吃萝卜油渣馅的饺子!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你奶奶用萝卜和油渣包的饺子,你大姑吃得最香。”
大姑就大笑起来,“原来二郎还记得!”又道:“那时候我就觉得油渣馅的饺子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
于氏就笑道:“那我们明日也尝尝。”
家里虽然也包过油渣馅的饺子,但是从没有用萝卜和油渣一起包过饺子。第二天一早宁婉起来便熬了一盆油渣,宁梁去地窖里取了几个大萝卜,大姑和娘也都是能干的人,再加上喜姐儿,大家一会儿就将这萝卜油渣馅的饺子包出来煮好了。
都是一家人,也不必分什么男席女席,团团坐下吃这萝卜油渣馅的饺子,“嗯,正是我小时候吃的那个味!”
“没想到这萝卜油渣馅饺子果然好吃!”
吃过饺子,爹牵着两头毛驴送大姑和喜姐儿回了梨树村,娘和宁婉送到村口方回。
大姑走了没几日就到了二月二的社日,娘炒了黄豆,就想起了去年分的猪肉,在家里开玩笑,“也不知道今年郭老爷子会分什么给家里,还是两个猪蹄子?”
宁婉也笑,“再分两个猪蹄子就好,家里的四个我还没空做呢,正好一起炖上一回。”又想起一个典故,“还是在汉代,有一个人叫陈平,他在乡里主持祭祀,每次分肉都特别的公平,乡里所有人都佩服他,觉得他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后来他果然当了丞相!”
“可见这能当大官的人,从小事上就能看得出来,”爹就说:“我估计着这一次郭老爷子不能了。上次因为小燕的事吵了一架,后来郭老爷子见了我每次都主动说话。我想小燕也嫁出去了,秋柱也去当兵了,瞧着他也有几分可怜,也不好不理他。”
这也是一种风俗,虽然扭秧歌的钱村里已经打发了,但是大家还是要给到自家门前的秧歌队塞点小钱,请他们打点酒喝。这钱给的十分随意,可给可不给,可多可少,而且也可以不给带着秧歌队的小丑,却给自己最喜欢的那个。
宁梁这一把钱是很丰厚的,小丑接了钱便停住了脚步,在宁家门前扭了半晌。这是秧歌队在向给钱的人家致谢,给的多的停的时间便长一些,不但多看了扭秧歌,又十分地有面子。
便是喜姐这样矜持的人看着秧歌队也不禁笑得前仰后合,直到秧歌队走得连背影都看不到了,宁家人才重新回了屋子,“今年的秧歌看得时间最久,也最有意思。”
大姑就说:“二郎你不知道,生你那年春节村里来了秧歌队,爹就给了二十个钱,秧歌队也是在家门前扭了半晌呢!”
宁梁果真不知道这件往事,但是他如今却明白了当年爹的心意,“我今天也特别开心,一是家里生活过得好了,再就是我们家有了石头,总算是有后了。现在还有大姐和喜姐来了,大家既然都爱看秧歌,多花点钱又算什么!”
喜姐就问:“二舅,等再来了秧歌队,你还多给钱吗?”
宁梁就也笑了,“你以为三家村是梨树村呢?这里一年只来一次秧歌队,从没有来两次的。”
原来秧歌队去哪个村子都是镇上定好的,但是在去了之后就可以随意往别的村子里走了。自然,每一只秧歌队都愿意去行路方便给钱大方的村子,因此三家村这样偏僻贫穷的小村子里只会来一支秧歌队。
但是宁梁这一次却说错了,这一年正月里三家村来了三支秧歌队。宁家富了给钱大方,别家也比过去的日子过得好了,因此也都比过去加了钱,还有只隔着一条山溪的胡家村自然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便有两只秧歌队特别到了山里来扭秧歌。当然宁家还是一样的賞钱,总不能让远道而来的人失望而归吧。
大姑带着喜姐在娘家住了大半个月,于氏和宁婉尽心招待,每日不是包饺子就是炖鸡煮肉,每日里又陪着她们说话儿遛弯。先前家里穷,又常有这样那样的愁事,就是想如此相聚也难,如今却是难得的机会,大家相处也其乐融融的。
可是大姑总归还是惦记着家,正月没有过完便要回去,“我也舍不得走,可是家里还有许多事还都等着我呢。”
于氏就说:“等过了二月二吧,在家里吃了黄豆,再看了社日。”
“你岂不知道,家里的黄豆也要等着我回去炒呢!”
于氏就说大姑姐,“你就是太能干,谁做什么活儿你都看不上,总要自己累。”
明明大姑已经有了两个儿媳妇,可是她还是什么都要自己干,宁婉早知道大姑的性子,因此也劝,“大姑,你不回去家里也一样能吃上炒黄豆的!”
大姑终是不肯,“就算不为了炒黄豆,社日也是大事,我一定要回去的,”又说:“不如让我把婉儿带到梨树村里住些日子吧,等开了春再让她回来。”
宁婉一向与大姑感情好,也舍不得分开,可是她却不肯去梨树,“到了开春的时候,我自然跟着爹去看大姑的,现在家里人少,石头又太小,我正要帮娘做家事的。”
大姑就对于氏说:“你有婉儿这个丫头,可真是享福了!”
于氏笑着点头,“这一年来家里的事都是婉儿张罗着办的,我和她爹都省心了。”
宁婉就笑,“娘,大姑跟你客气几句,你也不谦虚反倒跟着大姑夸起自己的女儿了,多让人笑话。”又道:“大姑一定要走,我们总得商量明天送大姑和表姐走的时候做什么饭菜好。”
大姑便向宁婉笑,“我可不是跟你娘客气,是真心夸婉儿呢。”
娘也说:“我跟你大姑从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不必虚情假意的。”又道:“俗话说出门饺子回家面,明天就做饺子!”
宁婉就问大家,“包什么馅的好呢?”
爹就笑了,“你们都不知道,你大姑最爱吃萝卜油渣馅的饺子!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你奶奶用萝卜和油渣包的饺子,你大姑吃得最香。”
大姑就大笑起来,“原来二郎还记得!”又道:“那时候我就觉得油渣馅的饺子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
于氏就笑道:“那我们明日也尝尝。”
家里虽然也包过油渣馅的饺子,但是从没有用萝卜和油渣一起包过饺子。第二天一早宁婉起来便熬了一盆油渣,宁梁去地窖里取了几个大萝卜,大姑和娘也都是能干的人,再加上喜姐儿,大家一会儿就将这萝卜油渣馅的饺子包出来煮好了。
都是一家人,也不必分什么男席女席,团团坐下吃这萝卜油渣馅的饺子,“嗯,正是我小时候吃的那个味!”
“没想到这萝卜油渣馅饺子果然好吃!”
吃过饺子,爹牵着两头毛驴送大姑和喜姐儿回了梨树村,娘和宁婉送到村口方回。
大姑走了没几日就到了二月二的社日,娘炒了黄豆,就想起了去年分的猪肉,在家里开玩笑,“也不知道今年郭老爷子会分什么给家里,还是两个猪蹄子?”
宁婉也笑,“再分两个猪蹄子就好,家里的四个我还没空做呢,正好一起炖上一回。”又想起一个典故,“还是在汉代,有一个人叫陈平,他在乡里主持祭祀,每次分肉都特别的公平,乡里所有人都佩服他,觉得他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后来他果然当了丞相!”
“可见这能当大官的人,从小事上就能看得出来,”爹就说:“我估计着这一次郭老爷子不能了。上次因为小燕的事吵了一架,后来郭老爷子见了我每次都主动说话。我想小燕也嫁出去了,秋柱也去当兵了,瞧着他也有几分可怜,也不好不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