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家幺妹 作者:金波滟滟
母女二人就一起大笑起来。
这一会儿,饭菜也就做得了,饭就是炸糕,又有蒸蛋羹、咸猪肉冬瓜汤、酱油拌的萝卜条咸菜、酱缸里腌的芹菜、香菜。因为今天宁梁要出门,所以比时要丰盛一些,又给王木匠父子送过去一份。
宁梁吃罢,将早装成一袋袋的山货驮到驴背上,宁婉又拿出两个包袱,里面用油纸包着刚做的炸糕,是送给大姐和大姑的。炸糕虽然是热的时候吃,但是凉了却别有一种滋味,若是不喜欢吃凉的,再隔水蒸一下,炸糕就变得更软更糯,吃的时候黄米面能拉出去老长。
先前宁梁去虎台县时并不到姐姐和女儿家里落脚,不过有事时过去一次两次的,但自此起他便出了虎台县到梨树村里住上一夜,第二日再回来,这样就不必赶夜路了,他自己走着省心,家里也放心。
如此又有桩好处,两边原来离得远,除非年节往来,平日里很少通消息,现在却方便多了,两边便时常互通有无。其实农家能有什么好东西?不过是些吃用之物,但都是各家精心备的,倒也相互感念,越走越亲。
倒是马驿镇上宁清那处,因有刘货郎时常到三家村来,按说来往比梨树村还要方便得多,但是刘货郎只进不出的性子不变,便是宁梁和于氏这两个憨厚的人都觉出刘亲家的不同了.先前家里有什么好的,只要宁婉送给梨树村,宁梁和于氏还要特别地分出一些给宁清留着,但时日久了,他们便也不似过去一般样样不落了。
这时王木匠的活计已经做了半个月,小摇车自不必说早就用上了;现在又有立柜、八仙桌和椅子、梳妆台、衣架、脸盆架,还有一个大浴桶,满满当当地摆了半屋子,每样东西都厚重结实,一个钉子也不用,全部用榫卯,眼下还只是原木色。
宁婉瞧着这些美丽的木纹,不禁赞道:“我觉得这样就很好看了呢!”
王木匠就笑了,“这离交活还早呢!先要将表面擦净磨平上几遍漆才行。”又与宁梁商量,“上好了头一道漆,我便先去余家做几日活儿,待漆干了再回来漆二遍,一共要三遍以上,家具表面才能光亮。”
小柳也笑说:“真不想三家村这样富裕,竟有好几家要打你家这样的立柜、梳妆台呢,我们的活已经排到了腊月里。”
大家都笑,“先前哪里有这个闲钱,还不是今年宁家收山货,我们也跟着挣了些小钱,如今也把日子过得好些。”
正说着,又来了几个胡家村的人,对着满屋的家具赞叹不已,“我们也想打些宁家这样的家具呢,还请王木匠将这边的活做完了到我们村里去。”
王木匠便替他们排了日子,“恐怕腊月里做不完了,其余的只能等到正月十五过完后再接着做。”
胡家村的人便都有些遗憾,“我们知道消息晚了一步,便排到了春节后,过年时却用不上新家具了。”
王木匠劝道:“除了宁家,别家都用不上,上漆不是那么快的,每一次之后都要等着干透,最后还要刮平,比打家具还要费时间呢。”
如此一来,胡家村人就释然了,“明年就明年吧,只要打得好就行。”
第86章 家具
从几根大圆木到家具,这个过程实在神奇,王木匠的手十分粗糙,看着也不巧,但是他却能将榫头、榫窝做得一厘不差,木端之入孔时严丝合缝,整块木板平整如镜。
现在经过打磨,家具更加光滑,王木匠便拿出了用蓖麻油调的漆,他事先问过宁家喜欢的颜色,早已经调好了,用丝头蘸了用力在木头上一搓,那原色的木头花纹里便带了锗红。
宁婉看着这颜色稳重又自然,心里又添了几分开心,“这颜色调得好!”
大家也都说好,又有人问:“这是怎么调的呢?”
小柳见老爹只笑不语,就说:“这是我爹的秘方,连我也没教呢。”
王木匠看一眼儿子,“你呀!也不知道能不能学到这一步!”又向大家说:“我家老大小杨早就会了。”
大家早听惯了王木匠说小儿子,也不在意,有想打家具的人就问:“还能调出什么颜色?”
“石黄、石青、石绿都行。”
“会掉漆吗?”
王木匠就拿着手里的丝头给大家看,“这是织绸的下脚料,用它们加力气把漆搓进木头里,搓三到四遍之后,油漆的色就重了,也厚了,再拿猪鬃编的片将油漆刮平。几十年都不会掉!”
大家听了都点头,“王木匠家的手艺真不愧是马驿镇上最好的!”
其实在宁婉看来,王木匠的手艺只是一般,但是却也他的长处,那就是他的木工做得用心结实,因此十分地耐用,他自称几十年不会掉漆,果然就一定不会掉,至于家具,就算用上百年也一样能用。
就似自家现在用的几个炕柜一般。
王木匠的几样家具都做好了时,宁婉便想将这几个老炕柜都抬出去,家中只用新家具,不想宁梁和于氏却坚决反对,死活将两对陈旧的炕柜搬到他们屋子里留了下来,宁婉一个人竟犟不过爹娘,只得勉强答应了。只是她看着家里面处处整齐,唯有两对老炕柜明晃晃地摆在炕上,说不出的别扭。
最后只得找了王木匠,请他将老炕柜上面的旧漆都擦去了,重新上了与新家具一样的漆,如此这般方顺眼了点。
这时已经到了腊月,家里炒山货的活都做完了,也不再雇人帮忙,宁梁接连十几天将山货、干菜一股脑地向虎台县送去,进了县城还不待在相熟的几家铺子走上一圈,就都卖了出去,价钱也都加一两成,毕竟这时候县城里家家都在备年货,家家都要买这些东西!所有铺子里的东西都不愁卖。
母女二人就一起大笑起来。
这一会儿,饭菜也就做得了,饭就是炸糕,又有蒸蛋羹、咸猪肉冬瓜汤、酱油拌的萝卜条咸菜、酱缸里腌的芹菜、香菜。因为今天宁梁要出门,所以比时要丰盛一些,又给王木匠父子送过去一份。
宁梁吃罢,将早装成一袋袋的山货驮到驴背上,宁婉又拿出两个包袱,里面用油纸包着刚做的炸糕,是送给大姐和大姑的。炸糕虽然是热的时候吃,但是凉了却别有一种滋味,若是不喜欢吃凉的,再隔水蒸一下,炸糕就变得更软更糯,吃的时候黄米面能拉出去老长。
先前宁梁去虎台县时并不到姐姐和女儿家里落脚,不过有事时过去一次两次的,但自此起他便出了虎台县到梨树村里住上一夜,第二日再回来,这样就不必赶夜路了,他自己走着省心,家里也放心。
如此又有桩好处,两边原来离得远,除非年节往来,平日里很少通消息,现在却方便多了,两边便时常互通有无。其实农家能有什么好东西?不过是些吃用之物,但都是各家精心备的,倒也相互感念,越走越亲。
倒是马驿镇上宁清那处,因有刘货郎时常到三家村来,按说来往比梨树村还要方便得多,但是刘货郎只进不出的性子不变,便是宁梁和于氏这两个憨厚的人都觉出刘亲家的不同了.先前家里有什么好的,只要宁婉送给梨树村,宁梁和于氏还要特别地分出一些给宁清留着,但时日久了,他们便也不似过去一般样样不落了。
这时王木匠的活计已经做了半个月,小摇车自不必说早就用上了;现在又有立柜、八仙桌和椅子、梳妆台、衣架、脸盆架,还有一个大浴桶,满满当当地摆了半屋子,每样东西都厚重结实,一个钉子也不用,全部用榫卯,眼下还只是原木色。
宁婉瞧着这些美丽的木纹,不禁赞道:“我觉得这样就很好看了呢!”
王木匠就笑了,“这离交活还早呢!先要将表面擦净磨平上几遍漆才行。”又与宁梁商量,“上好了头一道漆,我便先去余家做几日活儿,待漆干了再回来漆二遍,一共要三遍以上,家具表面才能光亮。”
小柳也笑说:“真不想三家村这样富裕,竟有好几家要打你家这样的立柜、梳妆台呢,我们的活已经排到了腊月里。”
大家都笑,“先前哪里有这个闲钱,还不是今年宁家收山货,我们也跟着挣了些小钱,如今也把日子过得好些。”
正说着,又来了几个胡家村的人,对着满屋的家具赞叹不已,“我们也想打些宁家这样的家具呢,还请王木匠将这边的活做完了到我们村里去。”
王木匠便替他们排了日子,“恐怕腊月里做不完了,其余的只能等到正月十五过完后再接着做。”
胡家村的人便都有些遗憾,“我们知道消息晚了一步,便排到了春节后,过年时却用不上新家具了。”
王木匠劝道:“除了宁家,别家都用不上,上漆不是那么快的,每一次之后都要等着干透,最后还要刮平,比打家具还要费时间呢。”
如此一来,胡家村人就释然了,“明年就明年吧,只要打得好就行。”
第86章 家具
从几根大圆木到家具,这个过程实在神奇,王木匠的手十分粗糙,看着也不巧,但是他却能将榫头、榫窝做得一厘不差,木端之入孔时严丝合缝,整块木板平整如镜。
现在经过打磨,家具更加光滑,王木匠便拿出了用蓖麻油调的漆,他事先问过宁家喜欢的颜色,早已经调好了,用丝头蘸了用力在木头上一搓,那原色的木头花纹里便带了锗红。
宁婉看着这颜色稳重又自然,心里又添了几分开心,“这颜色调得好!”
大家也都说好,又有人问:“这是怎么调的呢?”
小柳见老爹只笑不语,就说:“这是我爹的秘方,连我也没教呢。”
王木匠看一眼儿子,“你呀!也不知道能不能学到这一步!”又向大家说:“我家老大小杨早就会了。”
大家早听惯了王木匠说小儿子,也不在意,有想打家具的人就问:“还能调出什么颜色?”
“石黄、石青、石绿都行。”
“会掉漆吗?”
王木匠就拿着手里的丝头给大家看,“这是织绸的下脚料,用它们加力气把漆搓进木头里,搓三到四遍之后,油漆的色就重了,也厚了,再拿猪鬃编的片将油漆刮平。几十年都不会掉!”
大家听了都点头,“王木匠家的手艺真不愧是马驿镇上最好的!”
其实在宁婉看来,王木匠的手艺只是一般,但是却也他的长处,那就是他的木工做得用心结实,因此十分地耐用,他自称几十年不会掉漆,果然就一定不会掉,至于家具,就算用上百年也一样能用。
就似自家现在用的几个炕柜一般。
王木匠的几样家具都做好了时,宁婉便想将这几个老炕柜都抬出去,家中只用新家具,不想宁梁和于氏却坚决反对,死活将两对陈旧的炕柜搬到他们屋子里留了下来,宁婉一个人竟犟不过爹娘,只得勉强答应了。只是她看着家里面处处整齐,唯有两对老炕柜明晃晃地摆在炕上,说不出的别扭。
最后只得找了王木匠,请他将老炕柜上面的旧漆都擦去了,重新上了与新家具一样的漆,如此这般方顺眼了点。
这时已经到了腊月,家里炒山货的活都做完了,也不再雇人帮忙,宁梁接连十几天将山货、干菜一股脑地向虎台县送去,进了县城还不待在相熟的几家铺子走上一圈,就都卖了出去,价钱也都加一两成,毕竟这时候县城里家家都在备年货,家家都要买这些东西!所有铺子里的东西都不愁卖。